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灌溉水资源效率、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4—2013年全国和31个省市区的劳动力、资本、农用物质、灌溉水吸收量、生态包袱、污染排放量和粮食产量,分别运用MFA、SFA和DEA方法测量粮食生产灌溉水资源的资源生产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资源效率,运用Moran’s I指数检验3种水资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Panel Data模型对影响3种水资源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粮食生产的水资源生产率稳步提高,灌溉条件改善中技术效率提高缓慢,全要素水资源效率中经济效率明显高于生态效率和环境效率;区域粮食生产的灌溉水资源效率分化明显;全局性的灌溉水资源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人均用水量与灌溉水资源效率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农业用水比例与灌溉水资源效率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因此,必须实行水资源效率细分与综合管理,特别是对效率落后地区实行重点整治;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效率外溢,并加强效率影响因素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评价安徽省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分析在粮食生产用水过程中各项投入指标的影响,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SBM-Malmquist模型分析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结果表明:安徽省在2011年、2016年和2020年生产用水绿色效率总体处于上升的阶段;2011—2020年安徽省粮食生产用水的全要素利用效率(TFP)为1.001;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使用量、农业用水量对粮食生产总产量有显著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空间差异表现为皖中>皖北>皖南;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是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主要影响因素;适当提升技术水平有利于提升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和节水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9—2019年14个小麦主产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模型测算小麦生产效率,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农业产业集聚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14个小麦主产省份农业产业集聚与小麦生产效率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农业产业集聚对小麦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农业产业集聚不仅对本区域的小麦生产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相邻区域的小麦生产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自然灾害、政府干预程度、外开放度对小麦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村城镇化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对小麦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此,提出应当注重宏观平衡发展、协调效率均衡化发展;加快生产要素配置建设、激发小麦支撑因素生产潜能;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并且从人力资本、人口规模、自然灾害、政府干预程度、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水平、工业化水平、农村城镇化水平、农业发展水平等方面促进小麦生产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粮食生产水足迹动态演变及分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足迹方法构建粮食生产水资源匹配指数,从用水总量、来源结构和粮水匹配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粮食生产用水的动态演变特征,并采用LMDI模型将粮食生产用水变动分解为9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水足迹变动经历小幅下降——快速回升——企稳上升三个阶段,粮水匹配度较差且矛盾趋于激化。从分解效应看,三产结构调整和节水技术进步是减少粮食生产用水的主要因素,但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用水效率改善未发挥预期节水效果,粮水匹配关系恶化、水土资源贫乏及二者匹配度较差均不利于缓解农业用水压力。  相似文献   

5.
提升“ 一带一路”中国区域各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减轻水资源利用不足对经济产生的约束效应,可从水资源角度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充分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和 Malmquist 指数对 2011—2015 年“ 一带一路”18个省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并用Tobit 模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 一带一路”18 个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省市差异较大,呈现东南>西北>东北>西南的区域格局;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整体呈增长趋势,其变化主要由技术进步所决定;人均 GDP 和人均水生产与供水企业产值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用水结构、水生产与供水企业数量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基于此,提出加强区域间技术合作、优化农业用水结构、合理进行水利设施项目投资和深入推进区域水权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粮食生产水平的直接体现,识别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增长路径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利用1990-2014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核算各省(市/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根据拓展的Solow理论模型,构建空间杜宾(Durbin)计量模型测算各因素的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溢出效应是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的主导。其中,城市化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农业灾害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影响;农民教育水平与人均耕地规模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由此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养职业农民、设立粮食功能主产区、加强财政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粮食种植的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在绿色发展内涵下,基于全要素生产框架构建全局超效率SBM模型,分析2009-2018年黄河流域87个地市(州、盟)的农业用水效率动态演进特征,并进一步检验农业用水效率的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稳定上升的走势,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分流域间表现出“下游领先、中游追赶和上游落后”的分布态势;(2)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存在显著正向的集聚和依存特征,效率重心呈波动式向西北方向转移;(3)从空间收敛性来看,黄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农业用水效率均表现出较强的β收敛特征,但相关变量收敛显著性影响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粮食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政策效应的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三大粮食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视角,构建动态面板GMM-DIFF模型,采用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区域差异明显,但其总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说明我国粮食生产正在步入规模与效率同步提升的重要转型阶段;进一步研究显示粮食生产的短期性与长期性政策效应在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差异非常凸出,形成较大的反差。基于此,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设计应当着力于两个层面的政策思考,即诸如粮食大户补贴等短期性政策效应的发挥和诸如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期性政策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的有效机制,是保障农业稳定生产和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1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我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考察不同形式的空间计量模型和权重后,这一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因此,提高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是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运用超越对数SFA模型测算1994—2016年中国15个小麦主产地区成本效率,继而构建空间杜宾计量模型考察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成本效率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成本效率仍存在17.3%的损失;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成本效率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区域农机化水平对其他区域小麦成本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空间维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经度相近地区之间,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并不显著;从时间维度看,2004年前后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差异,2004年之后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据此提出农机补贴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建设和推广农机信息平台以及作物种植沿经度布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促进都市圈以及流域内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巢湖流域内5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巢湖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要低于不考虑环境因素下测得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考虑环境污染条件下,动态水资源利用效率增长0.9%且流域内仅有合肥市水资源全要素效率指数大于1。通过绝对和相对β收敛检验,得到巢湖流域整体以及流域内5个地级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存在收敛特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旨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可行性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用水效率反映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文章以用水比重最大的农业用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用水效率问题,指出当前农村用水效率仍然偏低,并对提高农村用水效率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后危机时代,银行业作为金砖国家战略性合作的支点,对加强货币结算、投融资、资本市场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三阶段SBM-SFA模型基础上,引入调整系数的方法,对2008至2011年金砖国家银行业的效率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金砖国家银行业在效率、稳定性、内部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基于差异化背景下的金砖国家银行业要实现高层次和高水平的合作发展,就应该立足于为一体化的大市场提供金融业务支持,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的建设,共同建立抵御银行风险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水资源生产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两者的差异入手,探讨现行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之间的优劣,采用全要素水资源调整目标比率测算方法,选择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9—2006年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对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业水资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省际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之间的距离较大;总结农业用水效率的时间演变规律,效率较高的这些省份随着时间发展效率水平不断提高,而效率较低的省份的效率水平在研究期间内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因子6个指标。采用突变级数法编制31个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各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空间上,重庆、北京、上海等6省域水资源综合用水效率最高;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0省域次之;宁夏、西藏、四川、黑龙江、新疆5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各因子指数值表明:农业用水效率较高,工业用水效率次之,生活生态用水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生产的水资源利用特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标准彭曼公式,利用CROPWAT软件测量了中国31个省区粮食作物的绿水、蓝水及灰水足迹,并在此基础上对粮食生产的耗水量、生态修复需水量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粮食作物对水资源的消耗数量和类型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河南、山东等省份具有较高的水资源使用量,而浙江、福建等省份用于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数量相对较少,江苏、浙江等降雨量充沛的省份具有相对较高的绿水消耗比重,而陕西、甘肃等水资源稀缺省份具有较高的蓝水消耗比重;1998-2013年三种粮食作物的灰水足迹总量均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水稻的灰水足迹总量相对最高,灰水足迹总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区域,表明这些地区对生态修复水量的需求较大;我国粮食作物的水足迹强度在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空间分析结果显示水足迹强度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空间正相关特征,其中相比于西北和华北地区,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具有相对较低的水足迹强度,意味着这些地区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三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嘉兴市2006-2010年海洋产业效率进行研究表明:嘉兴市海洋产业发展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市场占有率提高有利于提高嘉兴市海洋产业效率;国有制形式是嘉兴市海洋产业效率的不利因素;企业资本结构对海洋产业效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污染排放、技术效率与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农业污染排放纳入评价体系,使用SBM-Undesirable超效率模型,比较分析了2011—2013年污染排放变量引入前后我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变动状况。研究表明:污染排放对农业用水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污染排放变量的引入降低了大多数省份农业用水效率;大范围提高了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纯技术效率;降低了大多数省份农业水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率;减少了农业水资源利用规模收益递增的省份数量。根据农业水资源浪费程度与污染排放水平,污染排放约束下我国各省份农业用水效率的冗余模式呈现出3种类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亟需转变利用方式,减少农业污染排放,提高农业生态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9.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2006~2011年期间31个省区的酒店业经营效率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各省酒店业的经营效率总体上呈改善趋势但并不理想,且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效率从高至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省区.最后,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改善酒店业经营效率的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政府有关部门优化酒店业发展规划及酒店企业改进管理决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