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亚文化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小猪佩奇"与"社会人"的偶遇,是青年群体凭借其特有的触媒习惯进行的二次网络创作,将青年群体具有隐蔽性、集体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性焦虑进行隐性表达。同时,也迎合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幼态持续和价值虚无的情感需求,但青年亚文化毕竟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其存在,避免过度消费流行文化,偏离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各界需要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尊重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青年群体亚文化进行规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青年群体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2.
青年网络亚文化从中国互联网时代开启的那刻起就悄然衍生。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子集,青年网络亚文化是对传统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加工和网络再造。随着青年网民的个体化崛起和智媒时代的到来,青年网络亚文化仪式抵抗的温和特质愈发明显,这主要是由于青年网络亚文化的风格立异、族群区隔、屡被收编和困境犹存所造成的。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温和抵抗方式虽然并不意味着其仪式抵抗精神的渐至消泯,但也要防止青年网络亚文化圈层内部负能量的累积,并警惕青年群体在网络媒介场域里的"精神沉迷"。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青少年网络亚文化新现象不断涌现,如饭圈撕战、凡尔赛现象、陪伴经济、有尊严的摸鱼、黑界、祖安文化等。这些亚文化现象所折射出来的青少年心态主要有:青少年网络社区的去个体化与群体主义心态;情感的单极化与追求自我满足心理;流量明星崇拜与粉丝心态;心灵无处安放与自我寻找假想敌;内心孤独焦虑,对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针对当前青少年网络文化新现象中出现的问题,主要的应对策略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防范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渗透;弱化流量明星效应,规范演艺影视、娱乐游戏市场;强化心灵关爱、理解和教育引导,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促进青少年用心学习、享受工作乐趣;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营造清朗的青少年网络文化环境;供给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冲不良青少年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元文化的产生与碰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6年以来,"丧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骤然兴起,它以"丧"表情、"丧"语言等带有"丧"特征的符号来表现青年人颓废、悲观的负面情绪,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在特定时空节点出现的一种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产生与流行,必然与当下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在信息社会的土壤中产生的"丧文化"不仅仅在内群体迅速发酵,还扩散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当中。  相似文献   

5.
"吐槽"行为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网络互动的新形式、网络社交新途径和网络交流新方式。青年"吐槽"行为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表征出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自我认同感的价值诉求、后现代主义的颠覆之途。要疏导青年努力形成和具备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引导青年主动探寻和提升丰富充盈的精神生活;指导青年清醒认识和辨别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倡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青年"吐槽"行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英国文化研究的伯明翰学派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青年亚文化,成为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伴随着网络社会与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在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范式:"阶级形成"范式强调这一群体的苦难、集体抗争与阶级的形成,"市民化"范式强调在城乡二元文化对立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融入。这两种范式都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青年的文化生产。杀马特和庞麦郎这两个个案的出现彰显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突破既定范式的需要。借鉴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理论,以一种"亚文化范式"切入新生代农民工考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以主流弹幕视频网站AcFun(A站)与Bilibili(B站)为例,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青年弹幕深度使用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认为弹幕视频提供了虚拟在场的互动平台,弹幕互动仪式是弹幕族情感的变压器,一开始分散的情感通过集中关注同一件事甚至弹幕本身,相互知晓关注的焦点,通过有节奏的连带过程,情感状态变得愈加强烈,当互动的检点逐渐变得一致,出现了集体连带过程中的高度关注或者其他的"集体兴奋"的形式,而互动仪式中建立起情感协调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团结感。弹幕作为一种符号使短暂的情感转向长期的情感,归属感的产生有三个层次,一是对弹幕群体的归属感,二是体现在Bilibili和AcFun的运营机制的情感维护到行为维护的转换上,三是通过主动发送弹幕获得的更强烈的归属感,这些长期的结果成为"情感能量"(EE),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弹幕作为一种青年话语的符号,也是不能忽视的社会关系符号。  相似文献   

8.
新媒介技术发展早期建构的文化形态虽不足以动摇主导文化的中心,但却催生了青年亚文化表征及其亚文化实践。以网络视频直播中的泛娱乐直播为对象,运用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及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探索青年女性亚文化中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与以往的成果迥异,作为互联网新的媒介形式,网络视频直播并未帮助女性建构新自我以获得独立的身份认同,而是在资本和市场引导下,通过维持媒介刻板形象满足男性凝视,以达到获取金钱和作为草根明星认同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漫游者"是青年亚文化在城市空间场域下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城市塑造着亚文化青年观看世界的方式,同时影响着大众观看青年亚文化的方式。"城市漫游者"的观看实践最终路径是引发视觉政治。视觉政治,是对视觉表象和视觉文化的空间生产、占有和压榨的政治活动。在青年亚文化"城市漫游者"这里,它是私下的、个人化的,是无意识的表征实践。  相似文献   

10.
将网络"丧"文化的创造、传播和解读放置于青年话语形成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和民族志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和提炼素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文本建构上,不同形态的"丧"文化表达均运用了与主流叙事相分化的逻辑和修辞,语言上呈现出反讽和自贬的意味;在认知结构上,"丧"不等同于青年的真实状态,"丧"文化的情绪表达与实际操作之间形成了不协调、不一致的反差;在心理动机上,"丧"文化反鸡汤的自我嘲弄实际上更偏向一种网络叙事,是青年群体为逃避或减轻现实压力所创设的一处临时场所;在情感认同上,"丧"式表达在互联网空间里的流动使得面临困境的青年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成为一种认同塑造与解构的方式;在影响机制上,"丧"具有反向赋能的积极意义,能让青年人认清处境、感受危机、重新崛起,甚至激励成功。  相似文献   

11.
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两个时期,进入了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逐渐告别了抵抗/收编的二元对立,青年亚文化研究已融入了新媒体、消费文化以及全球化等语境。引入"地方"的概念到亚文化研究中,通过对网络纪录片《城市之光2.0》的文本分析以及被拍摄对象的深度访谈,发现亚文化的风格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地方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的亚文化实践会催生出青年群体的地方认同,而这些地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互构与辩证勾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街角青年"是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由这个"灰色群体"所组成的亚文化社会已经成为对抗主流社会的"灰色社会".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区一街角帮派的实证调查,解构街角帮派的结构权威,解读街角青年的身份忠诚,解析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进入网络时代,青年受众的身份认同模式、互动创作模式、资本融合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结构变动。基于福柯空间理论的视角来考察网络空间中趣缘社群的互动实践,可以发现,青年受众在缺乏身体实践的电子记忆中成长起来,他们将网络异托邦延伸为补偿性的空间系统,参与壁垒从技术型转变为话语型,商业权力与青年受众在持续博弈中发展为互为嵌入的关系。网络空间不再是青年逃避现实世界的"乌托邦",而成为他们自主选择的镜像现实和积极涉入的平行"异托邦"。  相似文献   

14.
网络化时代,青年是网络参与的主体,其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网络的舆论动态,同时,网络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青年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有必要关注青年个人的网络行为及其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来的群体性特征。青年网络行为表现出共性特征:把上网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网络购物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网络行为折射出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理念变化;认为网络有一定的诱惑力,但不应沉溺其中;认同网络对于人际互动和交流模式的影响。同时青年群体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代际差际,在网络应用方向和目的上,"70后"更倾向与实用性的网络工具,而"80后"、"90后"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主义语境下,"穷游"青年以抵抗的行为风格构建起自身的亚文化意义。他们在具体的"穷游"消费实践中,以"穷"之名对抗消费社会物的极大丰盛,以时间的可能性对抗大众休闲的悲剧,并用技术工具的符号意义实现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认同。"穷游"青年的这些行为表现,折射出了以消费方式确立的身份区隔的本质,技术工具理性带来亚文化意义的同时,也面临着商业逻辑消费对亚文化独特风格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凭借"烧脑""悬疑""凶案""推理"等元素,"剧本杀"逐渐成为青少年的社交新形式,成为青少年寻求身份认同、满足游戏心理和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IP、社交与沉浸是"剧本杀"的传播动因,青少年在"线上+线下"的综合娱乐体验过程中结成趣缘群体,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表达和展示自我.亚文化视域下,"剧本杀"的传播功能主要有娱乐休闲、情感解压、身份认同和话语表达.在万物皆社交的大数据时代,"剧本杀"将围绕剧本、技术和资源三个方面谋求发展,不断增强自身内容输出能力,强化算法、VR、XR等技术的应用与结合,细分整合,降本增效,走数字化经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朋克养生"作为一种悄然兴起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以矛盾综合体实践表现,将抵抗与妥协的文化斗争运用在真实世界中。为探究青年亚文化的现实转向,借助亚文化的研究范式,确定了以"认同与迷失"的悖论般的无限循环,明确了通过矛盾表征实现娱乐、立异和权力等意义上的复制,以持续且温和的反叛造就了欲拒还迎的牵扯力,这是对主次结构矛盾的一种印证与解构,也是青年想象性解决矛盾的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8.
2017—2018年,"佛系"一词火遍网络,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佛系"的网络传播源起、网络传播主体,分析传播的具体内容,能够对该词在网络传播初期的机制有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从拟态环境理论出发,分析"佛系"传播热所引发的青年群体的认知偏差、认同危机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晒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微信朋友圈中的"晒文化"为研究对象,研究"晒文化"折射的大学生价值观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加强大学生价值引领、加强网络监管和培养网络领袖、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探索在"晒文化"环境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青年文化是青年群体特定的行为方式,是在其社会关系、信念习俗、乃至言谈举止中所体现的意义、态度、价值和观念。青年文化使青年群体得以识别并构成整体。青年文化又是一定时代的民族和阶级的主导文化网络中的亚文化。这一亚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出现,然后衰退、消失或者广泛地扩散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