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郑妮 《天府新论》2021,(3):8-13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三线建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所形成的“三线精神”十分值得深入挖掘与凝练。带着“三线精神”为何提出较晚且传播力度不够的疑问和思索,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例,回溯“三线精神”在萌芽与酝酿时期、塑造与形成时期、发展与传承时期等阶段的不同意蕴,可以从历史的维度对“三线精神”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予以阶段性呈现。在党性教育视野下,“三线精神”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厚重的传承力,其时代价值得到进一步丰富。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然而三线精神并未因为时间的打磨而有所淡化,三线精神的家国情怀反而变得更加深刻。本文对家国情怀视阈下的三线精神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三线精神研究更深入地展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严倩  夏从亚 《学术探索》2022,(11):24-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守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是明确了新历史方位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是有力回答时代之问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创新发展中绘就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崭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融合创新中华传统的思维方式,升华中国精神凝聚强大力量,在持续创新中传承中华文化升华中国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民族复兴历史性飞跃的思想指引,是确保民族复兴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思想根基,是推进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进程的思想支撑,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大庆精神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传承和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将干部和群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协调起来,形成一种能够上下同心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吕建昌 《学术界》2023,(4):124-131
三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备战为目的的工业建设运动,保护与利用三线建设留下的工业遗产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三线工业遗产系三线建设而生成,三线建设的终止时间也是界定三线工业遗产的时间下限。三线建设调整改造阶段,部分陷入发展困境的三线企业在国家补贴资金的帮助下完成脱险搬迁,三线调迁结束才是三线建设的最后落幕。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地区存在着各种企业状况,在国家三线建设战略目标下投资建设的大中型三线企业与三线地方自发建设、自我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具有不同属性与类型,其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也存在差异。通过提出广义三线建设企业与狭义三线建设企业的概念,可以为正确评价三线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峡移民精神深刻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世纪工程"三峡大坝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瑰宝,其融汇了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力量.新时代,需要进一步永葆党员本色,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发挥人民作用,建构支撑性弘扬主体;丰富传承形式,形成立体式弘扬格局;依托优质资源,创新多样化传承载体;从而有效推动三峡移民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借用亨廷顿对社会身份的分类方法,将三线建设者群体的社会认同分为族群认同、地域认同、文化认同、主观阶层认同和情感认同。通过口述史料我们发现,三线建设初期,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和文化认同共同构成了三线建设者社会认同的主要形态,而到了三线建设中后期直至现在,主观阶层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三线建设者群体社会认同的建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历时态下的时间轴,另一条是共时态下贯穿始终的"使命感"。时间的变迁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国家对三线建设政策方针的改变,以及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体验,并最终折射为社会认同在不同时期呈现样态的转变。而"使命感"则很好地解释了三线建设者群体,无论是在三线建设初期的艰苦条件下,还是在三线建设后期直至现在个人境遇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均对三线建设保持高度情感认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承载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家族文化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需要,今天依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虽然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性,新时代也需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但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传统家族文化传承主体逐渐缺失、传承过程发生改变的现象,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态势,致使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日趋衰弱。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应当在遵循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变迁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其现代社会价值,让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成为人们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8,(1):208-215
只有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性方法视域出发,才能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构性总体逻辑,"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总体,每一项内容都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化过程,是历史合力的必然结果,是历史意识和历史担当的表现。我们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遇到的矛盾需要依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性实践逻辑,并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历史定位,从生成逻辑、主要表现、重大意义三个维度探究新飞跃,对于在新征程上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内核有着重要意义。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奠定了理论前提;历史逻辑:时代课题不断演变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创造了历史必然;现实逻辑: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变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提供了现实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内涵;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推动了民族复兴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提供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大庆精神传承与弘扬重要的"逻辑起点",对大庆精神提出了新要求,使大庆精神面临着新挑战与新机遇.新时代条件下大庆精神面临着站位要高、内涵要新、视野要宽、着力面要广、使命要重等新的要求.新时代大庆精神面临着国际"四化"考验和国内重重考验.新时代大庆精神面临着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庆精神高度肯定,文化自信观念的深入,省市委作出的决策部署,当下的转型发展,争当排头兵都蕴藏着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2.
三线建设是在特殊时期以巩固国防和加强备战为目的而开展的全方位、大规模的工业布局调整。为达成调整目的,当时利用制度安排、利益共享、精神鼓励等备战动员方式,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到三线,一批批知青、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及其家属迁移到西部,他们形成了以“服从意识、训练意识、保密意识、忧患意识”为核心的备战意识。通过亲历者讲述这些动员方式与备战意识,可以更加生动地了解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生命历程与集体记忆,从而使人们更加客观地评价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增强“三线人”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与动力,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条件,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持与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对于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从创新"四大精神"认同的内容和载体、完善新媒体等平台、加强学校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化认同教育、培育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后备力量等方面来强化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支撑。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反映了新时代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回归的迫切需要,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现阶段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文化传承与人才创新培养;充分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企业层面的回归;完善制度设计,护航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5.
大庆精神及其人格化的铁人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表达.铁人精神饱含信念追求、大局观念、核心意识、使命担当,可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滋养和内生动力.文章从挖掘新时代内涵、聚焦"铁人精神"传承与践行打造铁人之道、突出"理实一体化"三个维度,分析研究新时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立德树人的路径,为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精神文化教育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一个重大而全新的论断。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之间的本质关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时代精华”重大论断中蕴含的学理、道理和哲理,特别是对“两个相结合”的规律性认识,需要深入研究和深刻领悟,以增强践行“两个维护”的历史自觉和奋进新征程的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相似文献   

17.
王彬彬 《理论界》2023,(11):9-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传承中总结而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主导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引领导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同时也为全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提供大国担当和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的普遍缺失已成为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之一,重塑与传承大学精神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命题。大学精神的深层意蕴不仅包括赋予学生人格魅力、凝聚师生员工等重要内涵,更包括了服务社会的前提———大学精神的体现与传承。新建本科院校应在重塑与传承大学精神过程中与时俱进,坚守内涵;尊重历史,升华创新;人校共进,知行合一;凸显特色,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向现代化强国挺进的重要战略举措.新时代的中国大学应从中外大学的共性精神与个性精神发展以及所根植的思想文化土壤的逻辑中去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精神积淀,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根基,注入"中国特色",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及大学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去建构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和合”“德治”“法治”“民本”“廉政”等诸多与依法治国相契合的本土性资源。新时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充分挖掘和传承传统法律精华,汲取现代法治建设的原生力量;合理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文明,激发传统法律创新活力;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法律话语体系,提升法治影响力。将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意蕴内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主动精神,外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