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哲学对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表现为对本体的无尽追寻。西方哲学最古老的理论形态就是本体论,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传统哲学在积累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所固有的理论困难。但是,本体论的追求是人无法根除的一种渴望。因此,现代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在对传统哲学本体论提出尖锐批评的同时,各以自己的方式重建着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承用西方哲学本体论和本体这两个术语,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学科原理的建构中,在追寻一个相对完整体系的意义上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这必然构成我们对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比较文学研究不同于国别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本体论的定义下,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比较视域的英文书写是“comparative perspective”,秉有“透视”这一深层的内在涵义。当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就是以自己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的学术修养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最终在汇通及体系化中寻求两者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得以展开的学理性和职业性所在。  相似文献   

3.
从本体论哲学由盛到衰再重新崛起的历程表明:所谓本体论的当代“复兴”,不是对旧有本体论形态的回复,而是经过严格语言分析阶段以后,在当代变化了的条件下,对哲学本体性质的重新规定。因此,“合理性”是重建本体论的重要思路,它要求:1.必须改变对本体的提问方式;2.要调整对本体问题的回答内容;3.必须转换对本体的论证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是重建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它既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客观性基础,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又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反对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略论本体论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体论哲学由盛到衰再重新崛起的历程表明:所谓本体论的当代“复兴”,不是对旧有本体论形态的回复,而是经过严格语言分析阶段以后,在当代变化了的条件下,对哲学本体性质的重新规定。因此,“合理性”是重建本体论的重要思路,它要求:1.必须改变对本体的提问方式;2.要调整对本体问题的回答内容;3.必须转换对本体的论证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是重建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它既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客观性基础,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又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反对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从明中晚期到鸦片战争前后的本体论学说主要表现为对宋明道学本体论的批评和对新的本体论形态的探求。犹如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的现当代转化一样 ,思想家们在扬弃“道”、“理”、“心”等僵化的本体过程中 ,力图对相当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的“主体”进行界定。他们不把本体当作圆满的先验预设 ,认为道德学首先应该使自身成为知识学。这种本体论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本体思想的近代转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是建构生态的文学本体论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研究的理论基础,而"生态本原"、"生态存在"和"生态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的理论内涵.在此理论基础上,文章批判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本体论,阐明了生态文学本体论是指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生态文学实践上的,研究生态的"文学本原"、"文学存在"和"文学本质"及其生态关系的文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自笛卡尔以降的近现代哲学传统,都有着鲜明的以认识为导向的特征,至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盛行,“语言转向”又统领了一切。李泽厚基于儒家哲学,认为人的生存先于认识,生存经验大于语言,“情本体”的提出,是他在对以往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对这一倾向的扭转,展现出一种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路径的“实践转向”。李泽厚的“情本体”展现出三重维度的含义:在先验与经验向度上,不同于宋明理学及现代新儒家,“情本体”主张以生存经验为主,拒斥将儒家超验化与形而上化;主体向度上强调“情本体”学说下的人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非康德、海德格尔主张的理性主体;情理向度上,主张以情为本,情理交融,而非“存天理灭人欲”。这三点突出体现了儒家哲学以“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生命”为核心、重视生存经验、实践的特征。李泽厚寄望“情本体”能使哲学走出认识,“走出语言”,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8.
关于本体论演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虽然本体论一词近代才使用,但本体论思想却自古以来就有。从历史上考察,可以把本体论分为古代本体论、中世纪本体论、近代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本体论的现代意义表现在:变"本体是什么"的提问方式为"本体应该是什么",变描述本体的存在状况为评价本体对人的活动的意义。所以,本体论在现代哲学语境中只是思维的逻辑前提,是一种与传统本体论截然不同的"本体论承诺",合理性与非实体性是其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熊十力的哲学就是要在哲学和知识论之间划界,认为哲学的范围就是本体论,知识论不在哲学的范围之内。本体化讨论的是终极实在的问题,讨论的方法是直指本心的性智。而知识论是向外追求,其方法是分析思辨。因此知识论不同于哲学,它应属于科学的领域。熊十力这一看法是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解。西方哲学的知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虽与本体论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一脉相传的。本体论关心终极的实在,知识论则关心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或什么方法才能终极实在这样的问题,其方法并不是纯粹向外追求。然而熊十力也正确地看到了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论并不能使人达到实在。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主要领域。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作为划分不同哲学形态的标准,可以把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划分为知识论的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两种形态。古代和近代本体论是知识论的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则主要是意义本体论。从哲学形态的视域看,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转型是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在人类产生以前物质是世界的惟一本体,人类产生以后,世界是物质本体与实践本体交互作用的产物。物质和实践都是现实世界的决定因素,都是世界的本体。人的肉体和精神在物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具有人类学意蕴。马克思的本体论既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体,又赋予实践活动以本体论意义,它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使人类走出当前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仅从物质本体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根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史实根源和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方法论根源。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对从理论层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情感作为重要的人性内容,在先秦有一自觉的过程,自觉后的情感在魏晋和晚明的崇情思潮中被赋予了本体性内涵。情感上升为哲学本体,这是唯中国古代所独有的文化现象,“感之为道”的哲学认识为情感本体的生成提供了哲学基础。李泽厚先生曾据传统文化提出情感本体,来弥补工具本体的缺陷,可惜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其实,情感本体的产生像工具本体一样,是植根于特定文化土壤中的,并非个人号召而起的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4.
道体、性体和心体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构建的核心概念,是牟宗三构建"道德形上学"的理论支点。道体是形而上的根据,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的逻辑前提,性体是从道体养成心体的必要环节,是不同主体成德的内在根据,心体是具体化的性体,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道德之心,是人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只有从道体、心体与性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才能从先验的层面上理解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教育即人性建构——教育本体建构的新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本体建构是人类历史和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本体是教育独立、教育科学知识建构的根本所在。笔者认为,教育本体就是人性建构。人性建构作为教育本体,是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哲学界对于本体论问题的误解可以说是普遍性的。想当然的认为本体论就是关于本体的学问。"实践本体论"就是基于以上观点,同时借助实践范畴在人化世界的功能性作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实践本体论"。本文针对这种对本体论问题望文生义的理解,将尝试着从本体与本体论,以及经典著作文本出发,来澄清本体论的画像,提供一个共同的本体论话语境域。并将对于"实践本体论"所走入的误区予以剖析,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不可能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红色旅游的政治性和教化性在旅游者中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旅游吸引力,也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有关红色旅游价值的讨论备受关注。从价值论角度,红色旅游包含本体价值和认识价值两个层面:本体价值揭示的是红色旅游"存在"的意义,它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遗产价值;认识价值体现的是人们对红色旅游当今价值的一般认识,它包括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红色旅游的本体回归是以本体价值为理论基础提出的,并通过历史回归、文化资本再生产和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传承等途径开展,从而增强红色旅游的本真性、文化性和国际性,提升红色旅游的品质内涵,进行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家多把人的修为、道德教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归之于人性的善恶,因而研究人性的根据、善恶的起源便成了中国古代人性学说的基本任务。但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不敢直面社会,而往往把人性归结为外在于社会的天、天道或天理,于是形成了中国古代人性学说的一大特点:从宇宙论寻找人性论的根据。中国古代人性学说的这一特点,突现了一条基本规律:人怎样认识自己就怎样认识世界,怎样认识世界就怎样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9.
对书法艺术本体缺乏认识,是当代书法迷惘、伪书法乃至非书法现象产生的原因.文章指出,书法不能只简单地界定为“线条和空间”的艺术,而过分强调情感表现、创新与个性,同样也是对书法认识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20.
兴义的缠夹与敞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是兴的基本特性,正是兴的缠夹向我们敞开了兴的真实面目。兴是诗的本体或依据,是诗的基本方式。兴内在地决定着诗的创作和表达,决定着中国诗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