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人类思维的能力与效率,避免浅薄和烦琐,在人类认识史上,关于思维的特性和应当遵循的规律,不同时代的学者曾有过不同的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凭借直观和猜测,往往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当作构成整个世界的基元。中国古代的元气论者、古希腊的原子论者都把繁纷复杂的世界图景归于一种实体的派生,用这种思维方法对宇宙进行解释在  相似文献   

2.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者一般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来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是,作为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问题上,看法就不一致了。有一种意见认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物质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否则,就等于“否定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3.
实在论者认为逻辑是发现的,约定论者认为逻辑是发明的.两种观点都面临一定的困难.奎因认为逻辑既是发现的也是发明的.奎因的调和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实在论与约定论观点的困难,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和尚需进一步说明的地方.皮亚杰依据实验心理学的事实,提出逻辑既不是发现的,也不是发明的,逻辑是建构的.皮亚杰的观点可以避免上述几种观点面临的困难,为逻辑认识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学术思想,人们对它向来很少争议,然而笔者对关于他的哲学本体论和美学本体论的流行见解却存有重大疑问。这里冒昧地写出自己不成熟的意见,供学术界讨论时参考。 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普遍认为,斯宾诺莎是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其理由之一:斯宾诺莎所说的实体、神即是自然,自然即是物质自然界。其理由之二:斯宾诺莎认为思维只是实体的属性而不是独立的实体,这正如唯物主义者把思维说成是物质的属性而不是独立的存在一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由此,人们认为斯宾诺莎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都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本体论上,他认为物质自然界是世界的本质;在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信念伦理是否可能的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解答信念义务悖论。已有的解答方式有五种:直接意志论者的解答方式是否定信念非自主性论题;非意志论者否定了意志控制论题,这既可为否定信念伦理提供基础,也可为其他解答方式预留空间;间接意志论者认为信念伦理无须预设直接的意志控制;相容论者认为信念伦理无需任何形式的意志控制;否定的意志论者致力于揭示信念获得与信念消除之间的非对称性,此观点可以在预设某种意志控制的框架内为信念伦理提供有限的空间。反思这些不同的解答方式可知,直接意志论是错误的,间接意志论足以保证信念伦理的正当性,它不但可以兼容非意志论的观点和相容论的正确前提,亦可吸纳否定的意志论之正确洞见。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史上,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泉源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见解,但受到人们注意的,主要是以下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泉源。被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的霍布斯说:“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①.以霍布斯为代表的这种观点,早已被辩证论者认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把它摈弃了。第二种观点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形神”不定(“神”不定,形神关系不定)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思想的一个重要面向.魏晋时期,神灭论者认为神是精气,形神之间是地位相等的两种实体间的合同共处关系;神不灭论者如慧远以神为灵魂,认为它是轮回业报之主体.南北朝时代,神不灭论者如梁武帝、沈绩,从成佛的根据讲神识不灭;神灭论者范缜说的“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因为两派讲的“神”不是同一概念,范缜的神灭论并没有在佛性论层面与梁武帝、沈绩思想形成实质意义的交锋.不过,他们都共享了体用思维:一方面,范缜认为形神关系是形体与功用之间的相即关系;另一方面,梁武帝、沈绩以体用范畴论证湛一不变的神明与因境而起、无明无常的心识之间的关系,在体用关系上主张体独立于用而支配着用.  相似文献   

8.
庄子与惠子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濠梁之辩,古今论者多数认为庄子辩胜了。实际上庄子是诡辩。用进化生物经济学反击不可知论,不但给濠梁之辩的胜负作出了与历来多数学者不同的判断,或胜负判断同样而依据不同,而且超越了中西方学界在可知与不可知论之间的僵持。通过证明所有具有机动性的物种都是具有意识的和所有具有意识的物种都是有苦乐感受的等命题,可以帮助评价濠梁之辩。  相似文献   

9.
历代论者对宋玉评价的高低相当程度上与批评者对于屈原的评价有关,而不仅是宋玉本人的作品,杜甫却认为屈宋并称,表现其对于宋玉的文学才能和个性人品都很崇敬.对于宋玉的微言曲谏,历代论者多持反对意见,杜甫却显示出难得的宽容,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有利于社稷民生,无论直谏、曲谏都是可以的.杜甫对宋玉的接受,深刻体现了他的政治、文化心态和个人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0.
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925年出版的《舞台》,在他创作的全部长篇小说中,是最长的一部,也是颇有代表性的一部。一虽然有些论者认为,这部作品还比不上《博爱新村》(或译《仁爱道院》),但也有些论者认为,其价值和地位,仅次于他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戈丹》。1980年,庄重同志翻译  相似文献   

11.
围绕对<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地方性法规的行政许可设定权宽严不等的两种解读.严格论者主张缩小地方设定权,而宽泛论者则认为应当作适度的扩大.两种解读都面临一些诘难.一种可能的策略是适度宽泛地理解地方性法规的行政许可设定权,并以"不抵触"原则和<行政许可法>有关条款精神予以必要的约束.  相似文献   

12.
4. 主观能动性和意志自由问题这里所谓主观能动性问题,就是指人作为认识主体,在从事认识活动时,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或者说,在何种意义下或范围内是主动的,在何种意义下或范围内是被动的?与有无主观能动性密切联系的问题是:人有无意志自由?这些也都是当时两派哲学家进行了探讨并存在着分歧的问题。一般说来,由于当时是那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占统治地位,都把物质当成是死的、被动的,而认为精神或心灵才是能动的,因此当时的唯物主义者一般都忽视主观能动性,而唯心主义者才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与此相联系,唯物主义者往往强调决定论而否定  相似文献   

13.
普列汉诺夫的美感论是什么性质的?这是学术界对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美感问题上,“普列汉诺夫常常自命为阶级论者,但不完全对.他曾经是阶级论者,但后来他已变成阶级论和人性论的调和论者,最后则索性变成为生物学的人性论者.”(《试评普列汉诺夫的审美感的人性论》,《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2期第2页)这样的评价,是否符合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的实际,是否公允,我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观点虽然有它合理的成分,但是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的生存与发展、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活动中开展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技术带给人类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现代技术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20世纪以来,不同学派、学者从不同视角推进技术问题的研究,寻求技术问题的解决途径.技术哲学家舒尔曼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区分出了超越论者技术观和实证论者技术观,认为他们都不能为人类勾画出一个有意义的未来;其主旨论调是,只有回归基督神学,才能为人类寻找到有意义未来.研究其技术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是否有自由意志,是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哲学命题。极端决定论者认为人的行为都是被决定的,人没有自由意志;反决定论者用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原理来反对决定论;温和决定论者既承认万事皆有因,又坚持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自由意志论者则肯定人是自由的。这种巨大的分歧使得我们很难真正知道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与爱默生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看法有很多相似点,更有差异. 两人都向往自然,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陶渊明的诗中展现的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爱默生更强调人是万物的主宰. 在人与政治方面,两人都远离官场,但陶渊明是出世的,而爱默生是入世的. 在人生观方面,陶渊明注重今生、现世的享乐,而爱默生相信永恒、来世、上帝,认为人具有神性,人神合一. 在世界观方面,陶渊明是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而爱默生是个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但抨击教会缺陷的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实践"这个概念在历史上的遭遇,有点象"经验"一词.唯物主义者对实践作客观的解释,唯心主义者则作主观的解释.因此,如同有两种经验论一样,也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对立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不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曾使用过"实践"这个概念.如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就把"实践"看作是认识的一个环节.但在他那里,"实践"不过是意志或理念的行动,是其"实现善的价值的本能"活动,是理念"凭藉主观的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宋元明清时期,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之间在理欲问题上没有原则分歧,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正如理气关系问题是这一时期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发生争论的重大问题一样,理欲关系问题也是这一时期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之间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下面,我们就戴震在这一问题上和程朱之间的对峙点,作些具体探讨。从  相似文献   

20.
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有关北宋极弱问题,论者颇多,本文不再赘述。至于北宋是否积贫,则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