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早的戏剧是从仪式中发展出来的,仪式中的程式化、表演化、性格化的特征,已孕育着未来戏剧的萌芽.最早的戏剧是一种混合型的艺术,它是艺术尚未分化时的产物.中国早期的戏剧形态是三位一体的,是诗、歌、舞等部分组成的.不仅戏剧起源于仪式活动,诗、歌、舞也与仪式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最具有戏剧性的是一些宗教舞蹈,特别是那些以述说神的故事或图腾祖先及氏族历史的舞蹈.仪式培养了人类幻想的形象性、艺术的想像力,陶冶了人类激越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人类用象征的、隐喻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渴望和理想.当神话时代渐渐消去,艺术渐趋成熟,仪式就被艺术戏剧所代替.  相似文献   

2.
歌队是古希腊戏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通过对《俄狄浦斯王》中歌队的叙事、抒情和教化三大功能的探讨与挖掘,表明歌队在该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建设性作用,理解了戏剧中歌队的功能与意义,有助于更加全面、充分地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技巧、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概念,赋予了20年代新浪漫文学最明显的形式层面─—艺术设计。20年代新浪漫文学主要有两类艺术设计。一类是基本叙述的诗化与歌化:诗化现象表现在新浪漫小说情节无高潮和新浪漫戏剧冲突瞬间性、错位性、隐含性上;又表现在由此而致的情景定格上。歌化现象表现为诗的诗体偏长、采用叙述语言、有一定情节和戏剧因素等方面。诗化、歌化导致了叙事体裁与抒情体裁的接轨与趋和。第二类是深层文本的象征营构。诗化、歌化达到的定格情景中的意象具有象征意味,它们为新浪漫作品的象征奠定了客观基础。以此为基础,象征营构从意象自身象征和意象结构象征两方面深发开去,并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4.
侗族自称“甘”,是聚居在黔、湘、桂边界近二十个县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侗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诸如神话、传说、故事、谜语、歌谣、谚语、戏剧、史诗、叙事长诗;音乐方面有“窘”——琵琶歌、“嘎窘”——叙事歌、“嘎节卜”——叙事大歌等。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委婉、曲折、寓义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我国文学增添了艺术的光彩,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戏剧在中华灿烂的文化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如果说,作为表现艺术的古典诗词与小说和作为再现艺术的古代绘画与雕塑皆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那么,作为体现艺术的中国古典戏剧,其艺术魅力同样是独特且经久不衰的。构成古典戏剧审美价值的因素较多,古典戏剧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是一下能说清楚的。本文仅就某些具体问题,尤其是与古典戏剧艺术关联密切的几个环节,即演员、剧本、戏场三者,作些粗浅的探索,从中窥测古典戏剧的艺术底蕴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魅力与戏剧演员自身的素质关系甚密。戏剧是舞台艺术,它的铁力须凭借演员的粉…  相似文献   

6.
略论契诃夫剧作内在的戏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契柯夫戏剧艺术与传统戏剧艺术进行从内容到形式的比较,阐明契氏创作出了一种全新的戏剧艺术,这种戏剧艺术有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艺术的内在的戏剧性,一种含蓄、深沉的美。  相似文献   

7.
花儿剧是歌剧、戏曲及"花儿"特色互融的产物,是一种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戏剧.花儿剧的审美价值在于"花儿"音乐与戏剧结合后所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更具魅力的、更有欣赏价值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汉代乐府与戏剧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考察,并涉及到先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重要的戏剧史实。文中认为应该将“乐”、“乐府”这一中国古代综合性音乐娱乐艺术体系纳入到戏剧史的主体中来,并着重研究了汉代的郊庙歌辞与相和歌辞中所反映的戏剧表演情况,研究了向来未曾触及的早期戏剧文学的样态。文中涉及丰富的戏剧史资料,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都属于戏剧,都是融诗、歌、乐、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两者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基于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这两种表现手段基本相似的戏剧形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两者在艺术表现形式、题材内容、审美原则及音乐创作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革新传统戏曲、发展民族音乐剧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因为众所周知的理由,在现代戏剧的研究中,普高戏剧的艺术价值已得到了充分肯定。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化,人们已经将对其戏剧外在表现特征的观注,转入对内在构成模式、悲剧张力以及具有人类共同特征的价值取向等问题的探讨。尽管曹昌自称(北京人》是一出喜剧,在其中枢歌了向往中自在状态的生命赞歌,在解放后所创作的《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中设置了理念化了的大团圆结局,但我们仍不得不承认,曹禹的伟大在于他是一个悲剧诗人,其剧作的成功在于他在前期的创作中,率真地坦露了自身雄浑沉郁的悲剧灵魂,构铸了杂操着中…  相似文献   

11.
李立 《南都学坛》2015,(3):10-14
河南南阳东汉时期尤其东汉中晚期乐舞百戏画像中巾舞、长袖舞与伴唱、抃歌、稽戏等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其艺术叙述功能和艺术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增强,为情境化和情节化的戏剧叙述创造了条件,而戏楼的出现又为歌舞戏的表演提供专业性的舞台条件。汉画像及考古材料能够为古代代言体戏剧于东汉时期尤其东汉晚期河南南阳地域出现的认识给予艺术表演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戏剧与影视跨界由来已久,尤其在叙事与传播上,戏剧与影视既各有范围又互有跨界。无论外国还是中国,电影之成为艺术总是与戏剧“互文”,电影和戏剧在叙事上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且同属时空双跨综合叙事艺术。数字技术条件下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为戏剧影视等艺术的跨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改编成为戏剧影视等跨界多向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戏剧影视等艺术的传播路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现当代戏剧纷繁复杂、昙花一现的各种形式也反映了在“现代性”的“解构”和“重建”的双重取向之间,艺术主体心灵的浮游状态。从艺术的主体心理动因角度,对戏剧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其现代状态进行史论方面的探讨,可见人类主体心理需求是戏剧艺术形态的内在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剧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唱、念、做、打和叙事为一体,又有群体表演和群体观赏的便利和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从而成为比诗词歌赋和小说更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戏剧舞台的表演,有“东方芭蕾”之称。它的形式化、程式化、虚拟性、象征性和表现性等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美学风格。也更吻合毛泽东艺术欣赏旨趣。毛泽东的戏剧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瑰宝,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戏剧立场上的人民性、戏剧风格上的多样性、戏剧内容上的创新性、戏剧形式上的民族性,是其戏剧思想的突出特点,为我国戏剧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大悲是中国现代戏剧界集演员、导演、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教育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戏剧最大的贡献是其对戏剧艺术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态度,他一方面创办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做一些普及戏剧常识的工作;一方面彻底批判旧戏、文明戏,为倡导爱美的戏剧理论扫清道路。陈大悲的《爱美的戏剧》是第一部关于研究戏剧艺术的书,填补了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专著的空白。在该专著里,陈大悲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剧本、导演、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的系列理论,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幕间》(Between the Acts,1941)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天鹅之歌,体现出作者在生命晚期和战争的特殊年代关于存在与艺术的矛盾的哲学思考。存在是矛盾的,两性冲突与战争的威胁并存,波宅笼罩在死亡阴影中。艺术是矛盾的,露天历史剧的作者兼导演拉特鲁布女士诅咒自己成为观众的奴隶而要去创作没有观众的戏剧。而存在与艺术之间更是互相矛盾,露天历史剧既以戏仿等艺术特权颠覆着父权历史,以狂欢化舞台自嘲人类“饭渣、油渣和碎片”般的现实存在,但同时又成为存在的动力和希望,促使人们从离散走向团结。纵使战争必须发生,存在必然遭受毁灭,艺术仍将永恒。  相似文献   

17.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人物、时空、情境。“假定”可谓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它的艺术张力则主要表现在其作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中所居有的特殊结构.而戏剧“假定性”艺术的接受障碍则主要表现为:知识障碍和审美障碍。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悲剧中的歌队这一“戏剧现象”具有神秘感和庄严感。本文拟对其在戏剧发生学、宗教学、人类学 和美学上的特殊价值给予全新的审视,试图逼近歌队的真相,并探讨悲剧作为一种体裁的发生、发展以及衰落的过 程。  相似文献   

19.
2013—2014年重庆市戏剧与影视学研究在数字影视艺术理论研究、电影和戏剧戏曲创作、学科点和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果,重庆市的戏剧与影视学发展在电影、数字艺术及动画艺术、新媒介及电视艺术方面实现跨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并在影视实验美学向数字、仿真、交互交融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20.
戏剧理论家贝克曾说:“高潮不论用动作、对话、手势或思想(直接表达或暗示)表现出来,它总是在观众中产生一场、一幕或全剧的最强烈的感情。”可见戏剧高潮的魅力。语文教学和戏剧一样也属于艺术,艺术的原理是相通的。所以,语文老师也应该像一个高明的剧作家,让自己的课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引导学生在教学艺术的高潮中,领悟无涯学海的壮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