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冥婚仪式是冥婚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其存在原因、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冥婚仪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一是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心理需要,还因为它有祖先崇拜作为意识形态基础;它不仅是当地婚嫁长幼有序的婚姻观的反映,而且还反过来强化了这种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2.
冥婚仪式是冥婚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其存在原因、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冥婚仪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一是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心理需要,还因为它有祖先崇拜作为意识形态基础;它不仅是当地婚嫁长幼有序的婚姻观的反映,而且还反过来强化了这种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3.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4.
壮族师公又称“三元教”或“梅山教”,是一种在原始“越巫”的基础上整合傩、道教、 佛教等外来宗教文化因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老民间宗教。近年来,壮族师公以其独特的内隐意蕴和 外显形式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是作者为了揭开师公渡戒仪式的神秘面纱而实地考察的真实记 录。  相似文献   

5.
以桂南作家群为中心考察发现,清代壮族文人的思想观念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既强调忠义观念又有不屈的反抗意识;既显出积极的入世姿态又追求内心的淡然;既有较为顽固的守成思想又具纳新心态.此种思想特质的形成既跟文化语境相关,亦与民族性格有关,并直接体现于诗文之中:一是学杜,二是崇尚“性灵”.但壮族文人创作无论追步老杜还是崇尚“性灵”,并非跟风流行或膜拜诗坛偶像那么简单,而是经过无数探索、甚至付出失败代价后的必然选择,他们走的是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汉文化与壮文化之间努力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壮族麽教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麽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麽传承。麽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一整套的法律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麽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麽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麽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壮族饮食、服装以及民歌的历史演变过程及自身特点,探讨了这些元素在发展过程中反映出的壮族历史文化特征,最后阐述了对壮族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口耳相传的壮族山歌,源于壮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其自身的价值,保护和传承壮族山歌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冲击,以及新的文化因素不断传入广大农村,新的环境提出新的问题,壮族山歌文化在发展过程当中有机遇也有挑战,现代化背景下山歌文化如何进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壮族对山、树、雷、蛙等的自然崇拜,及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在实质上反映出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的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规范和精神追求,在当今推动生态广西构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山壮族世代承传着节日、婚姻、祝寿、丧葬、弄娅歪和建筑等传统文化,并隐含着传统节日、传统干栏式建筑变迁,传统弄娅歪(牛头舞)消失。  相似文献   

11.
壮族民间造物观念可以分为实用为本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因材施技观念、因人设计观念以及融入传统文化的观念.壮族民间造物观念对现代设计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典型的“那(稻作)”文明类型,壮族民间信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壮族模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角度,以壮族先民的“天地形成”“造牛”及“文字观”等民间信仰观念为例,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认知模式属概念隐喻:先民基于非命题感觉运动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并通过对抽象概念选择性投射合成创造出丰富的新概念.正是先民对概念隐喻的创新性整合,产生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审视壮族民间信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人类认知普遍性及独特生态环境下产生的特异性,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4.
壮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全新的看待罪与罚的刑事理念,一种强调以"被害人——加害人"为中心构建刑事纠纷的调处机制.根据恢复性司法理念及其调处机制的特点,笔者选取广西壮族民族习惯法作为比对样本,寻找其内在的恢复性要素,以探讨法律移植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以恢复性司法机制为借鉴,通过民族地区刑事特别立法、引入民族习惯法刑事和解机制及刑事民族习惯法查明机制三个层次的制度设计,来对壮乡少数民族习惯法介入刑事解纷领域的进路进行初步设计与构建.  相似文献   

16.
在广西壮族聚居区,壮族同胞长期在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惯法,但其中一些内容与刑法规定相冲突.因此,如何消弭刑法与壮族习惯法之间的冲突成为壮族聚居区维持良好社会秩序和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由于壮族习惯法与刑事和解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因此可以通过刑事和解制度在广西壮族聚居区的改良,并根据刑法规定,可以根据壮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的基本原则,在壮族聚居区变通适用刑法,充分结合壮族习惯法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刑事和解制度进行有特色的改良和实施,最终实现刑事和解制度在壮族聚居区进行独具特色的构建和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广西壮汉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现状,并从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等方面阐述了广西壮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同时,还分析了壮汉民族文化融合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广西推行使用壮文,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壮族地区推行和使用壮文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壮语文推行使用工作保障机制,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加大壮语文人才培养力度,拓宽壮语文应用领域,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等工作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从旧石器时代到汉代,越南北部文化经历了萌芽、缓慢发展、快速发展、兴盛、统一到融入中华文化圈的演进过程,人类特征也经历了从澳大利亚人种到蒙古人种与澳大利亚人种的混种、最后出现与现代越人相似的蒙古人种特征的演进过程.本地与外来文化及族群的长期融合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越族.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再生产的能力,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一系列教育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受教育权被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不仅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再生产能力,还能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捍卫少数民族文化权利,补偿少数民族在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是一种实质平等,可通过配额制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