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增多的民族群体性事件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已成为影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事项之一.我们有必要从其实质、特点、成因人手进行分析,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激增.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尤为惨痛,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政府不仅要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防范民族地区群体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在大众时代,随着权利意识的觉醒,少数民族群众试图通过发动群体性事件来争取自己的利益。由于流动人口中少数人具有游民习性,使群体性事件更为复杂。尽管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具有敏感性、复杂性、关联性等特征,但处置此类事件依然要坚持法治手段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组织性是群体性事件研究的一般维度,宗教情感性是民族群体性事件的一个特殊维度。根据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性与宗教情感因素两个维度,通过2×2矩阵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原态型、反应型、主动型与竞争型;在此基础上归纳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特殊类型演化机理,进一步分析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干预时机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5.
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是指发生在我国某个区域呈现一定规模并关系到民族或者宗教性因素的有组织的集体行为。从民族政策与法律的角度而言,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参与人群或当地政府某些部门法治意识淡薄,而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当地政府有关政策信息并没有依法公开,不注重利用和构建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为此,要对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进行防控,一方面要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和涉事地党政领导干部法律政策规范意识的培养,树立法律信仰,另一方面要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和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严格做到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6.
和谐的民族关系、良好的民族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能够增强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为民族内部和谐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规范与秩序,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参与网络.通过民族间的信任与合作,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互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从而确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8.
李全利  吕星都 《民族学刊》2023,(9):94-105+163
社会动员是有效推进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方法。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动员在动员政策、动员效能、动员融入度、动员接点以及动员目标等方面有其自身特殊性。基层社会动员掣肘于民族动员政策衔接机制不健全、民族自治区域基层社会动员组织结构脱嵌、民族地区社会动员工具选择单一,以及动员治理场域环境排斥等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亟需建立以提高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社会动员效能为目标导向的优化机制。首先,通过深入跟进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社会动员实践对接机制,及时防范边缘性、规模性返贫,建立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动员举措相匹配的精准有效衔接机制;其次,强化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社会动员主体权威性,积极提高巩固脱贫成果社会动员客体主体性,构建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社会动员生态关系格局;再次,坚持巩固脱贫成果社会动员方式的灵活性与动员载体的多样性,提升民族地区现代化基层社会动员能力;最后,坚持民族地区以人民为中心的巩固脱贫成果理念,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巩固脱贫成果社会动员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9.
民族关系调适的视角很多,但都不够全面,因为他们忽视了社会资本这个"无形"因素在民族关系调适中的作用,诸如信任、社会网络、互惠规范等"无形"因素.本文就从社会资本理论与民族关系调适的结合出发,为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调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正由江苏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民族因素与社会稳定"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7—8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隆重召开。学术界、宗教界、政界代表共40余人探讨"民族因素与社会稳定"相关问题,研究当下正在发生的涉及少数民族群体事件及其影响、比较东西部差异、探讨解决思路及政策发展方向。开幕式上,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国家民委巡视员、研究室副主任黄忠彩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西南地区某一民族村寨为个案,分析了民族村寨衰落的逻辑,即在地区开发的大背景下,市场跟行政力量结合起来侵入民族村寨共同体,村委会等基层组织通过把持组织进入许可形成对青年人的组织排斥,进而迫使青年人进入边缘经济或外出务工.外出打工过程中学到某种流行文化并将其带回家乡应用到边缘经济中,造成本土文化传承的实际断裂.由此,民族村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三个层面从本土脉络中剥离,进入了一个衰落的循环路径.但村寨的未来也许并不会因此暗淡,通过村民对村寨公共物品的自发提供过程的考察,发现共同体的内生性力量可能在于村民的自组织行动.  相似文献   

12.
13.
族际整合是多民族国家整合的重要议题,关乎国家认同和合法性的缔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以“三大差距”为表征的社会利益结构失衡,影响到多民族国家的有效整合.协调族际利益关系,是族际整合中最为根本的问题.消解多民族社会结构紧张,应在公正协调的发展逻辑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发展优先.特剐是要发挥社会政策的调控作用,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优先缩小人类发展差距,确保各民族、各阶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族际利益整合的公正性及建筑于其上的政治合法性,创造中国族际整合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资料,在厘清族群、民族、种族和边疆几个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回顾了中国自民国时期的边疆社会工作到如今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以类型化的方式探讨了当前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导向和实务状况,从而展现了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历史图景.最后,本文也对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合适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保障权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莹 《民族学刊》2011,2(1):59-65,86-87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从宏观上决定我国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大家庭。目前少数民族已遍布全国98%以上的县市,特别是对于一些大中城市,其区位优势、较快的经济发展都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西部边疆和中部山区进入城市之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权利常常得不到实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观念和体制上的因素不容忽视,本文在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社会保障权实现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机构识别和建构的民族政策问题,与社会现实的族群关系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使得民族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受到了较大影响,其政策目标也相应地出现了偏离.在社会多元化环境下,民族政策中存在的这些情况,若不能得到调整和改变,将会对我国族群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克服民族政策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纠正对民族问题的泛化理解,将涉及族群因素的政策更多建立在市场、公共服务基础上,在族群间建构多维联系纽带.  相似文献   

19.
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安定,还取决于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行.从"嵌入"理论视角看,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对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有效解决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社区融合、新型城镇化战略、文化教育模式和政策的进一步推行是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语言景观作为以书面语言形式呈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符号,是多语社会语言关系和权势地位研究的突破口.本文以贵州典型民族旅游村寨——西江千户苗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语言景观的语言特征及各语言群体对语言景观态度的调查,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剖析西江多语社会结构中各语言之间的关系及社会地位;进而基于文化资本理论,探析民族文化符号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路径,旨在提高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弘扬民族语言和文化.研究表明:文化资本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决定着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民族文化符号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实现是提升民族语言文化社会地位,进而发展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