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明 《民族研究》2006,(5):51-60
还民族志的话语权予文化持有者,是当代实验民族志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对"村民日志"这种新型民族志撰写实践进行了解读,认为这是以当代人类学关于文化撰写的学术实践和理论探索为基础的新型民族志实验,其核心是释放被遮蔽或压抑的文化持有者的话语权,让其拥有自主的文化叙述与解释权利,形成独特的文化持有者的"单音位"文化撰写模式.  相似文献   

2.
逻辑学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分支或类型,对"逻辑"一词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理解.逻辑学发展出现认知转向和实践转向.逻辑教学全面萎缩,教与学习分离,教与研究分离,教与应用分离,不能满足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在实体思维视域中,教育的冒险属性未得到足够理解和把握,致使机械论教育观宰制现代教育.以过程性思维考量教育,在其发生学意义上,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冒险,它具有尝试性、创造性、生成性、不确定性等特征.教育的冒险属性要求教育实践以"冒险"代替"控制",实现教育的创造性价值,并理性看待教育结果.  相似文献   

4.
于鹏杰同志的<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以湖南城步苗族为例>认为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使得许多民族自愿或不自愿的采用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并导致了新时代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困惑.如此评价,实有误解乃至歪曲中国政府民族政策的嫌疑.新时代族群认同的困惑不是由于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造成的,而是在于"族群"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民族、族群认同表现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李小芳  罗木散 《民族学刊》2022,13(6):55-63, 144
凉山彝族传统社会对疾病没有明确的医学知识分类系统,医疗活动通常是信仰、仪式等文化实践过程的一部分。当地常见的“斯色那”疾病在传统毕摩文化体系中被认识、理解以及治疗,毕摩经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其来源、症状和治愈措施,成为彝人理解身体疼痛和病变的重要路径。“斯色那”虽是一种有关地方疾病的传统话语,但在当代社会的医疗实践中呈现出相对宽泛的定义和多元化的内容。彝人将许多外显的身体病变症状纳入到“斯色那”范畴,并以大致相同的疾病观点进行解释,“斯色那”如今是当地人在现代社会与不同疾病遭遇后产生的具有动态性的疾病理念。多元化的疾病理解方式既缓解了特定疾病给患者带来的“污名化”问题,构建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也是患者及其家属寻求被治愈的不同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二元权力结构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作者第一手调查资料,紧密结合广东农村撤区设村、统一实施<村委会组织法>的改革实践,从农村二元权力结构的理论视野,着重分析了村民选举后村委会与党支部的权力关系及其变化.认为,直接公开的村民选举导入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权力,促使农村权力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的转型.在现行的宏观政治框架内,建立在权力资源配置多元化和权力来源渠道二元化基础之上的农村党政关系,通过"两票制"和"二选联动机制"把村民选举的制度机制同时引入村委会与党支部建设,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一发展村民自治"双赢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韦伯(M.Weber)界定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科学,并试图建立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和经验的一般化过程。纵观人类学思想史,尤其是后来的解释学派继承了韦伯的衣钵,人类学也被定位于一种建立理解"他者"的学问。学习他者的世界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其成果形式是可供理解和分析的民族志。但问题是,在理解他者的世界之后,作为人类学家,还必须用人类学的解释呈现他(她)所理解的他者世界。这个再现他者文化的过程可以称之为"理解他者之理解"的知识性再生产的过程。从文化的解释学(如格尔茨的"深描"当地人的意义系统的民族志)到20世纪末开始的反思主义,人们发现,这种理解还涉及针对理解的道德判断及其针对自我的理解,问题直指知识的公共性与共建问题。它已经超越了传统人类学的他者观。此时人们已经不能将解释性理解还原到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德语:Idealt-yp)。那么人类学的理解何以可能?它的主体又将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社会"是什么?在我的理解中,这个词不简单指人间关系,而是指三对更广阔的关系之"合",这三对关系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之间,广泛关涉天、人、神"三界",既指"现实",又指"知识"。"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就是在"社会"的这个广阔意义上研究人的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中,有一部分人研究分类,研究生态和生存方式,研究技术与技术学,其作  相似文献   

9.
一、民族风俗习惯的概念风俗习惯,从原来的意义来讲,是由有区别的"风俗"和"习惯"两个概念组成的.风俗是群体性的,习惯是个体性的;风俗较为稳定,习惯易于变动.但是,当我们把风俗和习惯合起来作为一个概念的时候,它们之间不再有什么区别. 国内国外学者,对风俗习惯提出了多种解释.由于受到古今中外对风俗习惯的解释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民族风俗习惯的界定和理解也很不一致.那么,到底如何界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论坛》2012,(9):40-41
<正>"你放心,有政府的帮助,和你们勤劳的双手,房子一定会整修好,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的勉励,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葫芦镇傍海村村民龙兴义一直难以忘怀。徐守盛省长2011年7月28日在傍海村视察扶贫工作时与村民龙兴义交流时说的这一番话,不单对龙兴义一家,对傍海村全体村民都是一种亲切的关怀和莫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有效传承历史文化、缔造文化共识和实现文化教化等。然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着偏狭的民族文化观、乏力的文化传播、凸显的文化窘境和不良的文化活动等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提高文化认知、完善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认同和深化文化实践等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地震带所带来的天灾,海洋带来的自然恩惠,让大和民族对自然既敬畏又依赖,进而发展出咏诵自然的“物哀”之情,对自然的情感激发了对“现世”的感怀和珍惜,这样的情感反映在他们的服饰文化上,尤其是图案上.他们从邻邦中国引入了汉族的服饰形制,结合本土的自然风物,创造出独特的纹饰图案.  相似文献   

13.
14.
真正意义的瑶族民间传统音乐研究始于20世纪,中国学者是瑶族民间传统音乐研究的主力军.20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瑶族民间传统音乐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瑶族民歌、舞蹈、宗教音乐、乐器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关系理性以主体间关系为尺度和根据来理解人的存在意义,强调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实现了对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的扬弃和超越,可以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并指导民族工作实践提供新视角。从话语表述、关系性质和关系范围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关系理性在当代的具体展开和自觉表现。在关系理性视角下,通过创造各民族共享物质田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国内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30余年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概念到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从文化传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两大方面对既往研究进行梳理,并予以评析,借此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考察中新旅游走廊的基础上,提出中新旅游走廊的概念和范围,分析评价了中新旅游走廊旅游资源,认为走廊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高,亮点较多,完全有条件打造一条世界一流的旅游走廊.建设中新旅游走廊有利于改善跨国旅游交通条件,有利于推进沿线各国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增加沿线各族人民收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本区域和平发展.最后,提出中新旅游走廊建设初步构想,包括发展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章惇的开梅山,是开发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大事件.北宋王朝通过开梅山及对荆湖南、北路的开发,有效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本文通过对开梅山历史过程的详细考释,认为北宋王朝采取大军压境恩威并用的招抚策略,利用宗教文化的认同和地方力量的支持,成功争取到梅山蛮大姓归附朝廷.开梅山将梅山蛮人纳入州县管理系统,增加了中央王朝的财税收入,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开梅山之举使梅山教在南岭走廊族群中广泛传播,更凸显梅山教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治理我国贫困问题的重要决策,其核心要义就是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普遍滞后,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准确理解和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丰富多彩的瑶族服饰文化资源入手,在论证瑶族服饰资源独特的开发价值的基础上,对目前瑶族服饰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依托大众传媒,将瑶族服饰文化用于创意产业开发、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具有瑶族服饰特色的产业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的意见建议,以期为瑶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大多依靠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族谱等口传古籍的形式世代传承下来.创世史诗《密洛陀》是布努瑶民间文学的核心部分,是布努瑶口传古籍的集大成者.其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瑶族历史、迁徙路线、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家居服饰、节日庆典、婚恋生育、丧葬祭祀、禁忌习俗等领域,被誉为瑶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瑶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