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宇霞  强健  张积家 《民族学刊》2021,12(12):50-59, 129
本研究以我国北方三少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青少年为被试,基于对文化适应的量化表达考察其社会变迁情况并梳理主要影响因子。量化的结果显示,三少民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适应差异不显著,对主流文化适应差异显著,反映出三个族群各具特点的社会变迁情况;文化智力、人格、母语水平、族际通婚、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是具有显著意义的文化适应的影响因子。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发现,政府决策、生计方式、民族杂居等对于文化适应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该民族的社会变迁。本研究对于探析中华民族多元融合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实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在边疆民族地区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设置本土少数民族美术特色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才智,也是促进青少年的美术核心素养发展和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特色课程建设中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课程中有效设置与建设本土世界文化遗产壮族艺术瑰宝花山岩画作为教学资源,其优势体现地方学校创建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艺术素养和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最终构建国家课程、地方(乡土)课程有效互补地完成青少年接受多元文化下民族艺术的审美认知过程和大文化观念,培养具有本土文化的青少年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谐发展具有提智铸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鄂伦春族由传统的社会教育向近代的学校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适应该民族青少年接受知识教育的现实需要,采取八旗官学、八旗义学和新式学堂等不同的教育形式,每种形式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清代学校教育的初始发展,对满足鄂伦春族青少年的求学渴望,扩大该民族的教育范围,提高该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为考察蒙古族大学生在与主流文化接触中产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问题,本研究以399名蒙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民族认同量表、文化适应量表、文化疏离感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年级和生源地分别承载着时间的变化和地域文化的变化两个维度,二者可以解释民族认同中21.5%的变异,对民族认同具有显著预测效应,生源地对文化适应策略具有显著预测效应;(2)民族认同及其亚型与文化疏离感和心理安全感有显著线性相关,民族认同水平间接影响蒙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与构建;(3)蒙族大学生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以整合策略为主,显示出了良好的文化适应性,民族认同、文化疏离感和心理安全感是影响蒙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策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内地新疆高中班可看作是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文化适应研究的社会实验。本研究对内高班全国抽样调查的2874名民考民与民考汉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回归等方法表明,民考民学生因与主流文化之间更大的文化距离而文化适应状况更差;今后需进一步研究内高班的管理与服务状况及其对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状况的影响,以从缩小文化距离的目标入手促进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的适应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地新疆高中班可看作是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文化适应研究的社会实验。本研究对内高班全国抽样调查的2874名民考民与民考汉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回归等方法表明,民考民学生因与主流文化之间更大的文化距离而文化适应状况更差;今后需进一步研究内高班的管理与服务状况及其对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状况的影响,以从缩小文化距离的目标入手促进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的适应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藏族儿童内地求学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藏族儿童能否适应内地的学习和生活,作者对藏族小学生集中的双流县3所学校就读的56名藏族儿童的文化适应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的儿童能在新的主流文化环境中独立生活、愉快学习,人际交往和谐,处于文化适应状态"整合"模式,有部分人存在融入的倾向.家庭、社区和学校的社会支持、时间因素、文化距离、儿童的汉语掌握程度以及人格气质等是影响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学校实施的"普适化"教育模式与藏族游牧文化背景的文化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游牧区的教育模式应在游牧文化的背景下构建,而非套用内地教育模式.以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研究游牧区藏族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游牧区的学校教育放在整个游牧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文化主位审视游牧区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和文化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瑜  侯玲 《民族学刊》2014,5(5):70-77,122
近年来,在四川省双流县求学的藏族择校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他们在获得内地重点中小学校优越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跨地域、跨文化背景下求学中的一系列的文化适应问题。以就读于双流县境内几所重点中学的甘孜州籍藏族择校生为个案,调查他们在全新的学校教育环境中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三方面的文化适应状况,分析其文化适应困境问题如“消费超支”、“低学业成就”、组建“小团体”,在此基础上与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对话交流,以便教育主管部门对就读于内地的少数民族择校生这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0.
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论回族历史上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回族历史上文化适应的动力、原则、途径和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认为,回族在族群文化建设中善于求同存异,既能积极借取和吸收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又善于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努力做到和而不同,同而不化。回族文化适应的成功历史经验对其未来文化建设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