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古以来,壮族传统节日自成系列,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稻作文化色彩.壮族称过节为“吃节”.因而,节日是壮家人畅饮的盛宴、祭祀的盛典、娱乐的平台、交友的良机,凝聚着壮民族深厚的情结,承载着壮家人对人寿年丰、平安生活的追求与期待,储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铭刻着壮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具有调节身心、振奋精神、促进团结、增强信心、丰富文化生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加强对其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节日文化的重构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由蚂虫另 (青蛙 )图腾信仰而演化形成壮族古老的“蚂虫另节 ,由英雄莫一大王信仰而演化形成壮族“五谷庙节”的过程 ,认为壮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 ,其信仰节日形成的程序是 :普通人和物→获得超常能力→被受益者拥上神殿→定期祭祀形成节日 ,这是农耕民族企图借助超人的能力以达到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功利目标的过程 ,也是他们在精神文化上从人间走上神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拉萨的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储藏库,汇聚了拉萨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体育竞技、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当前,中国各民族文化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拉萨民族节日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拉萨民族节日文化具有区域性、变异性和集体性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并具教育群众、保护文化、调节民众身心、划分时间段落、增强交流、增进友谊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代雍正间土家族地区基本完成改土归流,因汉文化的大量迅猛的传播,土家民族文化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汉化趋势异常明显.作为土家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变化趋向亦然.在与汉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通过对汉族节日一定的过滤、改造和变移的选择性吸收的基础上,土家族节日文化以几种情形得以保留下来:一是仅仅借用汉族节日形式而将之变成自己的民族节日,二是移易汉族节日基础上增设自己节日,三是在汉族节日基础上迭加带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土家节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杨明艳  鲁芳 《民族论坛》2012,(18):79-81
节日文化是俐侎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文化具有周期性、群众性、民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优秀的俐侎节日文化有利于俐侎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关于民族节日现代化演变的研究不甚枚举,文化变迁理论被广泛运用.本文旨在对文化变迁视域下的民族节日进行研究,打破对节日现代特征深描的惯例,而将研究重心放到刀杆节成型过程中,通过追朔、推演,以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把握民族节日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民族志和田野考察资料作为研究依据,认为壮族节日活动中,隐含着祈求巫术、驱鬼巫术、占卜巫术三种巫术形态。壮族群众在节日里,利用各种巫术手段来满足自己驱邪避鬼、祈福消灾、预测丰歉的意愿。  相似文献   

8.
论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全球化为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期。民族节日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面临一个现代化的问题。民族节日文化有其鲜明的特征,它与民族旅游正在日益整合。在节日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民族节日文化心理的变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通过四个途径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节日对国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国人倾向于过西方节日而中国本土节日却遭遇冷遇.究其原因,国人对中国本土节日缺乏文化认知及文化认同,缺乏节日文化保护意识,也没有意识到节日文化实质,来辩证地看待节日.教育系统中,中国节日文化教育的缺失也使人们忽略了本土节日文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节日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城市节日的公众参与性与公共性仪式表演体现了城市节日文化空间民俗的本质特征.而城市节俗的历史文化特性集中体现在城市节日的娱乐性、宗教性及消费性三大方面.我们从传统节日与新型节庆的角度观察城市文化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营造过程与历史流传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在日益城市化的过程中,文化传统如何与城市当代生活融合,城市如何借助传统节日来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建立沟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机制.日本、韩国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及周边近年来考古发现有汉代墓葬、汉庭遗址以及青铜器和玉器, “岜伤”安置骆越将士战死者灵魂的神话、民间传说与泰汉时期骆越先民抗击中原王朝或与相邻族群爆发冲突史实的较为吻合,上金乡的船街作为延续骆越先人船祭水神祈福的重要物证,以紫霞洞为中心的左江流域壮族民间以侬峝节、抢花炮等形式传承古骆越生殖图腾崇拜文化,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周边一些村落的古今地名信息存在高度重合,尤其是运用壮族语言思维模式对照分析发现“临尘”与“上金”所指地名一致.这些文化遗存进一步肯定了“汉象郡治临尘县所在地在当今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花山古都就是临尘县”的基本推断.这对于构建民族文化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也对我们准确把握花山文化的地脉和文脉进行科学规划花山文化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艺术兴国、 文化兴邦"是现实需求;要探索地天通、 形神连的中间地带,追求"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和合共生,焕发智慧,重叠共识,以文艺兴国,以文化兴邦,此乃中国未来所在.  相似文献   

13.
14.
历史上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大多依靠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族谱等口传古籍的形式世代传承下来.创世史诗《密洛陀》是布努瑶民间文学的核心部分,是布努瑶口传古籍的集大成者.其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瑶族历史、迁徙路线、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家居服饰、节日庆典、婚恋生育、丧葬祭祀、禁忌习俗等领域,被誉为瑶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瑶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研拟从武鸣师公舞传承现状入手,调研师公舞的生存文化空间及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政府、民众、传承艺人及其他参与者的立场及在传承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政府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重视市场经济下师公舞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创设武鸣师公舞活态传承的环境氛围,完善师公舞当前传承机制等活态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中华现代国家的通用称谓,这是和中国的中华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的中国国家属性直接联系的.中国、中国人、中华人民的意涵均统一于国家属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国家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的国家属性与地位成为“问题”的实质,在于对国内人民关系认识上的误区与社会利益结构的非均衡.纵向的历史观与横向的世界观是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的属性和地位的基本视角.以民主与法治建设为主轴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打通中国人、中华人民、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间区隔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要义与战略基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三卡村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为例,讨论新中国成立66年来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发展,认为新中国实施民族平等政策以来,壮族与瑶族的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壮族与瑶族平等相待、 和睦共处,是国家实施民族平等政策在偏远少数民族山村的成功实践,也是民族平等政策在民族地区实现过程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8.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质是要打造一种更为和谐的共生秩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不断提高双方之间的共生度.本文构建了一个衡量国与国之间共生度的评价体系,以测度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相互融合的程度.基于该评价体系,本文测度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度,并据此总结了中国-东盟共生度增长和变化的规律,以期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信仰文化.壮族民间信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民间信仰一样起源于原始社会,其经历了原生起源缓慢发展期、原生信仰与外来宗教信仰磨合发展期、断裂期、复兴与重构期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当时国家推行的文化、宗教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后,壮族民间信仰复兴现象普遍在壮族地区出现,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应坚持人类社会学中的“示范性指导”理念对信仰加以引导,实现壮族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协调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