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学术界对西部民族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和牧区的民族聚居区,忽略了对西部城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滞后问题的关注。本文以西宁市城东区的回族社区为个案,基于实地调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制约回族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影响着藏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当前藏族农村社区的治理就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在赴金川县腾龙寺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对腾龙寺宗教活动影响社区生活的观察与访谈,从教育、医疗、文化交流和风俗四个方面分析当前藏传佛教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期望此个案对农村社区治理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对宁夏西海固农村回族社区宗教信仰现状进行深层次调查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伊斯兰教对当代西北农村回族社区成员濡化的现象.文章认为,西北地区农村回族社区伊斯兰教的发展和变化牵扯面宽,影响范围广,加之国内外穆斯林流动人口和宣教组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之加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在地理位置上的边远境地决定了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边缘处境,这种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现有的研究在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大众传媒以及社区参与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建构本土化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在网络空间中的实践和融入情况,本文对宁夏11个村落少数民族居民互联网使用的现状与特征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互联网已成为当地少数民族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从网络铺设、上网设备占有和网络资费的情况看,互联网对农村少数民族具有较高的可用性。与此同时,这一群体在互联网使用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村民线上活动的内容及其结构不尽合理,较少将互联网作为自我发展的工具;在线关系显现出浓重的熟人社会色彩,表现出低度融入,在利用互联网拓展自身的社会资本、发展机会、群际交流等方面仍有局限性。论文最后提出,可通过提高信息素养、丰富内容供给、拓展在线关系的方式,协助村民建立更加健康合理的在线活动结构和更为开放的网络社会关系,以促进各民族基于互联网的交流互嵌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近些年来 ,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 ,国内的经济学界、法学界以及社会学界掀起一股社会保障的“研究热”。但是 ,就其研究对象来看 ,关注城市社区社会保障的多 ,而关注农村社区的少 ;关注发达农村社区的多 ,而关注民族地区和不发达农村社区的少。民族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而实现“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当前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体的迫切愿望。本文从人文区位学、结构功能主义、社会系统论等理论视角出发 ,主要对民族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现状加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模式的建构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和主张。  相似文献   

7.
陶金华 《民族论坛》2012,(18):75-7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打工群体开始从山区走向平原,从内陆走向沿海,从农村走向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处世态度,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和研究范畴,对少数民族打工的内涵、动因、特点、影响与社会适应等进行过很丰富的调查和研究,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韩利  谭勇 《民族学刊》2017,8(3):84-89,126-127
作为中国曲艺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曲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审美独特、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血脉不可或缺的传承载体.因历史原因和它的口头性特征,以及某些民族文字的缺失,在理论方法和个案研究等方面长期以来都处于研究者寥寥,甚至无人问津的状态.本文拟回顾、梳理、总结建国以来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成果,简介曲种,分析其独特性,探讨如何进一步充实、丰富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的学术内容,为推动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健康发展、丰富中华艺术文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孙晨光 《民族论坛》2012,(12):59-63
黔东南少数民族社区的特色旅游产业自开发以来,其所引致的原生态与现代化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变迁的走向。本文以此次社区旅游调查的报告为依托,结合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原生态和现代化的内涵与实际归属,探究了原住民在参与到文化变迁进程时的心态,并指出他们更多时候是出于改善生活水平的功利考量而非对于现代生活方式的由衷认可。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北京少数民族乡村社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民族经济,缩小与首都郊区汉族乡村的经济差距,保持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摆在农村工作者、民族工作者以及社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本文力求在北京少数民族乡村发展思路上寻求突破口,提出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在加大对少数民族乡村经济投入的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并将助人自助以及提升社区居民能力的专业社会工作理念融人民族工作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建立发展的关系,认为壮族史的重建是现代考古研究为之奠定的基础,考古发现还为壮族社会的文明起源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拓宽了壮学跨境跨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广西考古学研究还促进了壮学新研究分支的形成,加强了新时期壮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如何推进今后壮学的持续发展,层出不穷的考古学研究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生态移民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生态移民研究也开始兴起.目前学界对于生态移民的研究方兴未艾,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对生态移民概念界定、效应及适应研究、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探索,文章试图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分类总结,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亟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对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人民"与"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结合在一起,彼此间相互渗透、融合、塑造,引发了一场概念革命。现代政治是"人民"与"民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民"为"民族"提供了政治上的意义,"民族"承担了解释"人民"何以构成的任务。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对于"人民"的抽象、整体化设定与具象、个体化设定塑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观念,导致了不同模式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歌运动",虽然没有真正地为中国诗歌发展开拓出新的道路,但却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群众文艺创作潮流。少数民族人民深具民族传统、政治认同并且是真情实感的新民歌创作,对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建构关于新中国的现代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创造性的集体合作大生产和声势浩大的新民歌个体创作过程中,少数民族人民将自身传统的民族话语、地方话语及乡土话语与新中国的国家话语相统一的新民歌创作,既让他们实现了从传统的"民众"到新中国的"人民"的发现,也铸造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实体,并让少数民族人民的"新民歌"创作具有了人类学的伟大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古籍无标点,各人对古籍的理解不同,因此对西瓯、 骆越有不同的认识.瓯与骆是两个不同的共同体.西瓯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人间训》 中,存在的年代是秦始皇三十年至汉元鼎六年,前后约106年;骆越之名始于公元前48年至东汉初年,存在约100年时间.西瓯的分布地区大致在今广东茂名—广西玉林—贵港市—南宁一线以北,北面达湘南、 黔东南;骆越的分布地区大致在今广东茂名—广西玉林—贵港市—南宁以南,南面达越南中部清化一带.中外学者研究古代民族常会步入两个误区,应予避免.  相似文献   

17.
在明清王朝大力推行户籍、赋役制度的背景下,无论是桂东、桂中流官统治区,还是桂西的土司地区,都对相当多的少数民族户口进行了调查统计,而桂东、桂中的熟瑶、熟僮先被纳入户籍系统.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桂西改流地区的少数民族户口被编入户籍系统,成为王朝的编户齐民.土司户口虽然仍未入籍,土官却进行了调查统计,并上报地方官府备案,成为官府管理土司地方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为壮族语言文化变迁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转变,逐渐消解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人口流动的加剧,逐渐瓦解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传承的群众基础;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解开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维系的情感纽带;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日益改变了壮族语言文化的生存土壤;现代化所滋生的工具合理性,日益使壮族语言文化发展受经济原则支配.另一方面,现代化为壮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概览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利益保障和维护相关研究领域,笔者发现,一些研究者著述中存在易于混淆“民族利益”“民族地区利益”的观点.鉴于“民族利益”“民族地区利益”等相关问题往往是引发民族矛盾冲突的主要因素,也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分子进行蛊惑煽动、制造民族冲突、实施民族分裂的切入点,因此,在切实保障和维护我国少数民族利益的同时,明确认识“民族利益”与“民族地区利益”,正确引导社会民众思想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曹辉林  曹响平 《民族学刊》2011,2(3):86-89,96
水与黄龙溪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地方民俗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为寻求意义、秩序与安居,黄龙溪先民面对自然威胁,围绕治水创造并传承了与水相关的神话传说、寺庙格局和宗教仪式,借此以实现地方空间的圣化和秩序化,地方社会群体才得以和谐团结。因此,水是黄龙溪文化的灵魂,也是其文化创作的动力源泉。同时表明,神话和宗教仪式两者是互为依存的社会象征体系,共同促进并维持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