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云南壮族丰富的节日活动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植物、动物、土地、水和火等自然物的崇拜.传统节日文化在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民族节日文化神圣外衣下的和谐本质和功能,及其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代藏族关于自然崇拜的观念及其功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古代藏族出于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珍爱和顺从 ,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宗教观念。对自然的崇拜包括了对天地环境、动物及植物。崇拜自然是为了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保护自然 ,顺从自然规律。文章对此作了简述 ,并对自然崇拜观念和行为的功能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原始先民为了生存,成年累月地打猎、捕鱼、采集野生植物,特别到了冬季,动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动物的骨头牙齿还是劳动的工具,防御的武器。因此在原始人类的心目中,动物是不可缺少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和动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并出现了对某种动物的崇拜,有的民族将它们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或看成是自己的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西藏最古老的原始信仰"苯教"入手,进而逐一对英雄祖先的崇拜、动物的崇拜、神山圣湖的崇拜和数字与六字真言的崇拜等现象,进行了方方面面的介绍和分析,从而揭示出西藏独具一格的民族信仰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特色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正>公元8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由于当时政治的需要和藏人对佛教的崇拜,西藏文明的方向逐步转向了印度文明,因此,主流历史书写中的中心与边缘的位置开始悄悄地移动了。从此,印度文化和历史被推到了西藏历史、文化话语的中心,而西藏本地文化和历史便被推到了边缘地带。在传统佛教学者笔下,印度成了"世界中心"(Yul dbus),继而,像"智慧"(shes rab)、"文明"(shes rig)、"高尚"(arya/aphags ba)等词成了其代名词,而西藏本地却成了"落后的边地"(mtha akhob),被描述为诸如"蒙昧之地"(mun bai Gling)、"愚昧"(blun rmongs)、"魔域"(srin boi yul)等,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关系。或许,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藏人先祖是猕猴与罗  相似文献   

6.
西藏卵生神话源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崇拜文化由多种元素组成 ,如信仰名称、信仰标志、信仰禁忌、信仰仪式、信仰圣物、信仰魂灵、信仰文学和信仰艺术等。但是每一种信仰文化都有一个中心观念 ,而这个中心观念不仅是核心元素 ,而且是最初的元素 ,其他的元素都是由这一观念衍生的。藏族鸟文化是在以鸟崇拜为中心观念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个庞大的鸟文化丛。这种鸟文化的缘起是在原始人强烈的功利目的的驱使下形成的。他们回答的首要问题就是世界的形成 ,周围环境的变化及对自我力量的观照 ,自身价值的权衡和自我源脉的把握。在他们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中观察到鸟能生蛋 ,蛋能孵…  相似文献   

7.
何钧佑锡伯族长篇口承叙事是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锡伯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其文本中呈现出浓郁的山林文化特征。动物崇拜现象是山林文化的核心表征,何钧佑长篇口承叙事中所展现的锡伯族动物崇拜古老而神秘,既有对山林动物的文化认知,也有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兼有原始性与宗教性,是研究锡伯族民族心理和族群发展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仪式在延续社会传统、整合族群心意状态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而这些作用通常会借艺术与审美的手段来加以强化.正因如此,当仪式活动随族群延续而作为一种传统固定下来之后,交融在仪式中的审美活动也因此获得某种"惯例"意味,而这似乎可以看成某种客观存在的审美尺度.它和现实的功利活动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作为中国民间宗教的观音信仰,在这种信仰体系中,印度佛教被中国汉族地区的本土文化改造,成为了一种以中国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民间观音信仰.这种民间信仰具有信仰历史悠久、信仰具有功利性、具有"女神崇拜"的特点、儒释道充分交融四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原始先民对人生祸福,社会变革、山川宇宙间诸神变化现象都认为是神鬼指使的,在长期与大自然打交道中,自然产生原始宗教.萨满教就是北方民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基本观念是信仰鬼神的存在,萨满是人与神之间想方设法沟通的巫师.于是承认有些人有这种能力,得神的帮助,用神法能知道阴阳两界的现象,这就产生了萨满.可萨满与神联系得用一种媒介物,那就是神器.神器有几十种,关键是萨满的神鼓. 本文试想通过神鼓的起源、制作来看神鼓中的动物崇拜和神鼓在祭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