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包括《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在内的《经济学笔记》内在联系性的确定,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再次成为学者们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最新进展是用后者中的交往异化理论补充、完善前者异化劳动理论中的第四个规定,但在如何理解这第四个规定、特别是四个规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还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实际上,四个规定之间绝没有所谓的"根本性转变"和"飞跃",有的只是理论逻辑的进一步深化和"成长"。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的本质特别是其社会性的恰当理解。"社会"范畴强调人的本质的"现实性",但并没有改变而只是深化了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因此,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是一个整体,不能做人为的分割,而且其逻辑顺序也不能随意打乱。  相似文献   

2.
赫雪 《浙江社会科学》2015,(3):110-114,159,160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通过对比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的理论分析,以《巴黎手稿》为文本依据,在批判视角、革命道路、革命动力、审美救世等问题上,梳理出马尔库塞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在批判与拯救两个维度上,对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马尔库塞的人学思想。通过对比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的理论分析,主要以《巴黎手稿》为文本依据,在人的本质、本质的丧失、异化的根源等问题上,梳理出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分析马尔库塞人学思想对当今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就劳动的积极意义而言,由于古典经济学家理念的影响,黑格尔的主奴理论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在"人——自然——人"的关系维度上具有相同的叙事逻辑和结构。但就劳动的全面意义而言,黑格尔主奴理论以劳动的精神形态为基础,只承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却把人与人的关系对立于"恶的循环"体系中;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劳动的物质形态为基础,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异化使人与自然,人与人形成对立关系,并在对立关系内部酝酿着消解"恶的循环"的积极力量——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完全和解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5.
与那种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的一眼就能看穿的绝对剩余价值剥削不同,在机器化大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工艺和社会条件,进而改变生产的技术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力,最后降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以获得非直观的相对剩余价值。然而,经济拜物教理论是无法涵盖这一重要的剥削关系的,因为协作、分工条件下生成的社会生产力不是事物化抽象的关系颠倒,也不是经济物相化编码中出现的到场物,它本身就是直接作为异化的资本力量在场的。科学技术及其对象化的机器生产就更是如此,由此,马克思不得不再次启用了科学的劳动异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6.
7.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论界长期没有形成共识,其原因是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特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致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其生产关系的颠倒表现.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中,将两者分开单列.通过透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马克思揭示了背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实质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和假象做出科学解释,对集中反映拜物教性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意识做了深入批判.在理论批判上,把资本主义生产颠倒的社会形式再颠倒回来,是《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柯尔施通过追问"何谓政治经济学批判"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他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持有一种革命性立场,代表的是新阶级的利益。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批判,它表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都可溯源于"劳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并不是抽象的一般劳动,而是"雇佣劳动者的劳动"。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核心,它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获得了更深刻和更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是任何其他经济学著作所不能代替的。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经济理论资源,对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研究和对待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仍然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性的实践意义。对其理论资源的再开发和在新的社会经济实践中加以运用,都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相似文献   

10.
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鲍德里亚批判了马克思的经济拜物教理论,他认为,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只是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交换价值"的崇拜,而无法面对在今天居统治地位的能指拜物教.今天真正支配和奴役人和物的是符号,而在符号系统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不是所指,而是空无的能指.意识形态真正统治和支配人的地方不是异化了的上层建筑观念,而是无处不在的结构性能指符号编码.  相似文献   

11.
12.
13.
徐蕾  易辉 《理论界》2009,(9):58-60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东  林锋 《江海学刊》2007,(3):22-28
长期以来,在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流行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根本曲解,它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事实上,《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异化问题的新探索,与早期《手稿》异化观之间,绝不是“断裂”关系,而是继承创新关系。它们既直接继承了早期异化观的基本思想,也在《手稿》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赋予“异化”新的思想内容,填补了早期异化观的重大空白,使异化理论趋于完备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孙峰 《理论界》2012,(2):4-6
受时代条件和研究任务所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可能穷尽该研究领域的全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资源配置微观行为主体间关系的确立及其对成本的影响、资源配置形式与平均利润率动态、资源配置与生态约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国家经济职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等五个方面,审视《资本论》资源配置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同时坚持其思维范式和基本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资本论》资源配置思想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现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经济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容忽略的重要产业发展模式,一直以来都备受学术界的关注.运用《资本论》理论视角研究产业集聚,深入剖析产业集聚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资本的力量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能够使我们从本质上充分认识隐藏在产业集聚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力机制,即在资本力量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生产关系变化与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新的生产力”之间的辨证发展关系.这将有利于为我国在当今全球经济背景下推动和引导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18.
《资本论》以其完备而科学的知识体系与完美而严密的逻辑结构,在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共产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客观必然性。《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它是马克思实现经济科学革命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结合的典范,它不仅使剩余价值理论成为唯物史观的逻辑展开,而且也在论证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同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以其所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性和革命性的影响,具有历史的穿透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堪称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理顺《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有利于在新时代实践中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本文根据《资本论》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幅度和影响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资本论》第一个中文译本的出版和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重译的《资本论》全译本的面世等三个重要事件为分期标志 ,将《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时期 ,并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哲学化研究认为,《资本论》考察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研究了“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实现了某种哲学革命。这种研究,把物与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表现、掩盖与支配的多维关系,简化为一种缺乏解释力的单纯的掩盖关系,把以物(商品)的关系为“中介”的人的相互依赖的历史阶段,呈现为用抽象概念就足以描述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对《资本论》所做的哲学化解读只有使马克思退回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水平上才能够成立,它不会为我们理解《资本论》中的核心思想提供应有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