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桑塔格在<关于"坎普"的札记>一文中阐述坎普的美学内涵,将坎普视为当代感受力的先锋和典型,用以对抗传统的审美标准.坎普所代表的审美趣味,和六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相应和,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但坎普和现代主义又不是决然的断裂,它们二者之间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坎普、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将在文中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2.
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美学重形式而轻内容,且消弭了"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的界限。国内对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的研究,以"反对阐释"论为重心和基本向度,但这只是桑塔格前期批评美学的理论核心,后期她则转向文化政治领域,其"新感受力"美学成为多质多维的理论综合体,桑塔格更加认同对艺术作品中政治与道德因素的阐释,更为重视精英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批判功能与现实介入性。  相似文献   

3.
精细地生活     
猫耳三岔 《可乐》2008,(8):17-18
坎普(CAHP),原本是英文"露营"的意思,代表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经过时尚界多次解读和重塑,坎普被赋予新的意义。简单地说,坎普就是认真、考究地追求与大众实用精神相悖的情调和器物。它意味着华丽的、流动的、情感的、风格的和趣味的,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品牌的、标签的、寡淡的、机械的、无聊的生活。坎普,是对物质享受举双手双脚赞同,是对高尚审美和情趣的放任发展,是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是对粗糙的生活说"不"。  相似文献   

4.
《疾病的隐喻》是桑塔格对于疾病隐喻的质疑与批判。桑塔格通过考察诸如结核病、癌症、艾滋病等疾病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被隐喻成一种道德评判、心理评判的过程,揭露了意义"阐释"的荒谬性和压迫性。这部文集是桑塔格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对"反对阐释"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是一部文化批判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和反映农民起义的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成功地适应了中国百姓的审美趣味,使"粗卤"一词在该小说语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修辞和人物塑造的审美效果--正义美、率真美.这一风格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英雄传奇和公案侠义小说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6.
论"文人相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学为学术背景,从文人相轻的语义分析入手,探寻其以贵古贱今等为代表的5种主要表现形态,追溯其由"人人相轻"到"文人相轻"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批评的双重标准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评估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轼"崇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有趣味、令人深思的文学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深受北宋学术思想文化思潮和当时人们注重理性、精神、道德重构,以及社会上"学陶"风气等外在因素影响之外,尚有其内在的直接的心理动因:一是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经过人生反思,为寻求一种精神依托而自觉"师范"陶渊明;二是苏轼对陶渊明疏朗淡远诗学境界的倾心推崇;三是苏轼艺术审美理想与陶渊明审美旨趣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一改古希腊以来的审美传统,引发了美学领域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美学"成为独立专门的研究学科;另一方面,思想家们自美的研究转向了针对自身或者群体的"审美趣味"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布尔迪厄批判康德阐述的"趣味判断"及其契机,尤其针对其本质主义与普遍主义的观念,突出了以阶级阶层为核心的"趣味区隔"、以场域为架构的"主体性趣味",旨在建立"科学的社会学"。但是,布尔迪厄以社会学理论来阐释审美趣味,把审美等同于意识形态和一般社会文化产品,也产生了把美学视角和审美的超越性排斥在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桑塔格对艺术审美品格的偏爱使她具有了一种唯美主义气质,这种气质在其理论文集《反对阐释》中得到了具体的阐发。为反对传统的"内容说",解构"内容/形式"的二分法,桑塔格提出"反对阐释"的美学主张。"反对阐释"理论使批评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即不再关注作品"说什么",而是"怎么说"。于是,艺术与非艺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也被瓦解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桑塔格成了一位前卫艺术的精神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势力,大众文化迅速蔓延,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已构成影响当代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时代特征。在大众文化的新语境下,生态艺术教育不仅涵育人们的审美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提升审美修养和艺术趣味,而且也是改造个人生活和社会的重要途径。生态艺术教育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构建世界,培养美的创造能力,更好地体悟自然的意味,更有价值地生活。进而提升人的道德意识,推动整个社会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是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的标志之一。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它暗含了作为人生意义的现代人文主义的内容,而这一意义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梁启超关于"趣味"范畴的界定是在现代性兴起后新的文化和心性结构下作出的,他所谓"趣味"具有支撑人生意义的内容,因而成为现代"趣味"范畴意义转折的开始。而在朱光潜那里,趣味范畴融合古今和中西的意义,"趣味"理论实现了综合之后开始向现代美学范畴转变。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大众文化,我们希望更多地是从美学的视角进行探讨,分析高雅趣味解体之后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审美关系;审视大众文化的奇趣现象以及应时之作应有的审美地位;阐释艺术复制品与拷贝文化的审美价值,进而梳理其中的存在样态,使接受者更多地了解有关大众文化的美学存在与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说理论对现代性的追索,是在晚清文化启蒙运动的进程中展开的.在这一充满忧患的启蒙语境中,"写实"和"理想"这两种小说观因其价值倾向和观念内涵而显示不同的形态.前者成为中国历史追求启蒙现代性的一种思想表述;后者受西方审美自律论的启示而对启蒙论进行反思,表现为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写实"与"理想"两种小说观的分立,呈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萌端时的多维价值与不同指向.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文艺学、美学界的讨论,使得文艺学、美学的研究开始关注当下的审美现实,传统的审美原则及价值立场遭遇了“重构”。“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西方后现代的理论话语,对我国美学建构的意义在于:技术理性时代虽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的“主体性”内涵,但技术与美、艺术的结合却会形成一种新的技术美崇拜;消费社会的“生活伦理的审美化”使道德、审美向个人回归,向平凡的日常生活回归,但却会升华出新的神圣感;在消费主义时代“审美”会成为一种时尚的风潮,但是现代的“审美”必与传统结合才能真正显示出魅力。  相似文献   

16.
求圆心理倾向是对事物浑沌圆满的整体性认知的图式反映,而并非是一种心理偏失.中西文化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一认知世界的模式.西方文化中毁灭审美趣味是一种虚圆表现形式,追求过程中并没有放弃目的.中国文学中的大团圆审美趣味是一种实圆表现形式,是过程与目的统一的反映,不应片面判断这两种心理倾向表现形式孰优孰劣.二者互补的视角才是应持的平视视角.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思想,以趣味即美感为逻辑起点,论述了美育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强调文艺的审美价值和情感特征,旨在构建真善美相统一的"趣味生活"和理想的人生境界.这一理论内涵丰富且独具创见,对于美育的内在本质和特殊规律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促进了中国近代美育的诞生,即使是到了近百年后的今天,他所倡导的 "吸收趣味的营养"、"增进自己生活的康健"的美育理念和人生理想,仍具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启迪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有重视心灵体验、追求内在超越的精神取向,使得"妙悟"突破禅宗悟道法则而逐渐衍化为古典审美体验与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妙悟是一种出自心源的体验活动,是一种超逻辑、非对象性又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妙悟体验与境界超越是分不开的。妙悟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智慧思维,也体现了古代精英文化的审美创造精神。今天重提妙悟智慧,意在将古代文人士大夫精英化的艺术思维与大众所需要的审美趣味及价值标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一种科学融通、能为当代中国美学所接纳和吸收的系统学说。应当在科学与人文两个维度展开对妙悟思想的重新研究,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未来世界美学建构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9.
自然是在文化中生成的概念.由于文化语境的转变,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美学谈论的是不同的自然.对古典主义美学而言,自然是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其作为美的对象的等级与其人文化的程度密切相关,自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越是原始的自然,越具有审美价值"是现代主义的审美趣味,这跟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人与社会的对立相关自然在这里仍然不是感性的自然本身,而是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而存在,表达的是现代人超越现实的理想.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自然成了商业操纵下的一个个风景名胜,这一过程更是原生态的自然被剪裁、被概念化,成为干枯的文本的过程.作为文本的风景被后现代人阅读的方式就是观光旅游,对自然的欣赏最终变成了消费风景名胜的旅游快餐.生态美学试图颠覆长期以来形成的主体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从人的替身、从象征物、从文本化的处境中拯救出来.它把自然的拯救看作人的拯救的途径,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了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趣味”的本质、特征以及在人生中的意义,认为“趣味”是文学艺术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本质特征;梁启超立足于感性生活来理解“趣味”,带有明显的经验痕迹,强调情感、环境对于“趣味”的重要性,在目的与“趣味”的关系上,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艺术宗教化与人生艺术化的脉络渗透其中,这一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审美主义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