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跳菜”,是云南大理州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家人举行婚宴时必不可少的一项隆重仪式。它是彝家人一种粗犷、原始的舞蹈艺术,也是彝家人底蕴深厚的一种饮食文化。婚宴那天,宾客云集,婚宴场上一片熙攘。按习俗,不论来客有多少,都只摆十桌席,所有的来宾都在这十张席桌上轮流入座,故称“流水席”。十张席桌坐满宾客后,未入席的人便把婚宴场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眼巴巴地盼着“跳菜”开始。午时刚到,鼓乐齐鸣,在嘹亮欢快的乐曲声中,上菜(即表演“跳菜”)的大师傅率众师兄弟一起登场亮相。他们双手拱揖,先拜“三界”神仙,后拜“三…  相似文献   

2.
在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黄河揽月似地环抱着一片浩瀚的沙漠——这就是以歌海著称的鄂尔多斯高原。回溯三万五千年前,鄂尔多斯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河套文化”。日月轮转,放逐过多少被历史忠实地谛听过的悲壮呼号……今天,我们看到了鄂尔多斯人民在召唤着世纪风,鄂尔多斯的土地上已绽开出象“河套文化”一样灿烂的花朵。它就是含笑在毛乌素沙漠深处的民族教育之花——陶利小学。  相似文献   

3.
记得儿时,曾有几次采摘“马林”的经历,从此在我的记忆深处,时常会浮现那硕红的果实。伊犁的牧民对“马林”的鲜美味道一向是情有独钟,每年他们转场到了夏牧场就开始了忙碌的生活,似乎淡忘了这种生长在人迹罕至之处的美味鲜果。其实不然,只要“马林”长势好了,牧民会不顾路途遥远去采摘的。它的树株是很脆弱的,一场寒流,一次畜群的破坏,都会让它在几年内结不了多少果实,即便是牧民找到了它的树株,也只有“望树兴叹”了。在夏牧场,7月底是最忙碌的,打草的时候到了,所有的家庭能上的劳动力就全都用上,拿起长镰大干一场。等到一个星期后,草场里…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由于分布范围广,各居住区域地理环境、民族结构不同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而分成很多的支系。其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与云南省广南县边界一带,居住着一支自称为“布侬”的壮人,他们在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与其他壮人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他们每年逢七月十五日“擂背节”的习俗更著异彩。笔者身为“布侬”人,曾多次参加“擂背节”活动,近年来从事地方工作,又对“擂背节”作了一些调查,现将所了解的两省边界“布侬”人“擂背节”的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1978年5月,王学印从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大队特招入伍,到了基建工程兵水文部队(即现在的宁夏军区给水团),全程参加了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毛乌素四大沙漠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 回忆起当年对四大沙漠的勘探经历,王学印说,当时,四大沙漠沙丘林立,沙山高的可达100多米。遇到沙暴袭击,官兵常被飞石砸得伤痕累累。在沙漠中执行任务,很容易迷失方向,有时一连几天找不到宿营点,断粮断水,随时都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水样、资料和生命同在”是给水兵自觉遵守的纪律。  相似文献   

6.
正我经常感到很幸福,是因为自己可以清澈地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样子——我们住在靠近沙漠的湿地湾子里,七八户蒙古人,七八户汉人。沙漠边上有好多杨树和柳树,有被切割成形状不同的若干块庄稼地,有一滩可以隐藏牛马的枳芨林,有几十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这里很安静!在这安静的十几户人家里,肯定能蹦跳出几个小伙伴吧,可以和我一起玩儿。夏天我们前往沙漠里的小湖边踩水,秋天到密林深处的林场果园里偷食小果子,冬天则会去生产队的棚圈顶上掏雀儿……这样的事情在记忆的幕景中时而闪现。然而,更强烈的关于童年的记忆却是一种味道,一种浓浓的家里的味道。  相似文献   

7.
多浪维吾尔人考略●王野苹一、多浪人的族源多浪人,在18世纪以后文献里,曾形成了都拉、刀朗、道南、多伦、道兰、朵兰、惰兰等多种名称。除清政府使用的“惰兰”含有贬意外,其余都属于同音异译,纷繁错出,无所指归。为给“多浪”二字定名,只能从探寻语源入手。16...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说林上》讲了这样一则故事:鲁国有一对巧手夫妻,男的善织麻鞋,女的会织生绢,凭着夫妻俩各自的高超技艺,他们打算搬到越国去,想在那里靠自己的手艺赚钱致富,大干一场。有个鲁国人对他们说:“你们千万不要到越国去,到了越国,你们非受穷不可。”夫妻俩问是什么原因?鲁人答:“鞋是穿在脚上的,越人不喜欢穿鞋而习惯于光脚走路;生绢是做帽的材料,越人喜欢披发而不习惯于戴帽。你们的手艺到了越国就根本派不上用场,想不受穷能办得到吗?”看来,向这对夫妻提出“箴言”的那位鲁国人,是很有经济头脑的。他很熟悉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9.
徐献 《中国民族》2008,(7):F0002-F0002
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的夕格羌寨,虽然距离县城不远,但是,四面的高山阻隔了他们,使这里成为全乡惟一不通公路的寨子,与外界的隔绝,使夕格人始终保持着羌族人纯朴热情的性格,龙溪乡是汶川县羌族“释比”(即本民族中有威望的老人。汉语称为“端公”。他们是羌族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其传承靠口传心授。)  相似文献   

10.
《甘肃民族研究》2006,(1):52-56
这是一个家族的苦难历史,也是回回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小时候,经常听到一些回族老人说,他们是苦芦湾的人。“苦芦湾”在何处?为什么老人们对它是那样的怀念?这些问题常常挂在我的心头。这几年,因工作关系,我接触了一些“苦芦湾”人后裔,也看到了一些历史资料,在人们的言谈中,在一些星星点点的文史记载中,我才了解到了“苦芦湾”这个地方,了解到了“苦芦湾”回民的来龙去脉,也更使我明白了,为什么许多回族同胞提起它是那样的辛酸,那样神往……  相似文献   

11.
梁黎 《中国民族》2007,(1):41-45
很多人都不知道石门坎,从地理的意义上说,它实在太偏远了。这更让我们迫切地想去介绍它!100年了,它的辉煌早已被岁月湮灭,但它却以一种精神和象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越来越去接近它、了解它。在这里,记者选择了三个人的“石门坎”,试图以他们三个人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石门坎。我们相信,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展示,它蕴含了更多的思考、理性、情感。它或许能让我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石门坎。而在了解的背后,将会对帮助我们如何认识石门坎、如何介入许许多多类似“石门坎”的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壮族“头人”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头人”制度研究刘建平(广西民族研究所)长期以来,在壮族社会中,上至村寨,下至房族宗亲,均有大小头人,其地位与作用颇为显赫和重要,从制订乡约到村寨中的大小事务,均由头人一身统揽。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存在就是“法”的存在,或者说他们的一言一行就代...  相似文献   

13.
招来“女婿”也留住“儿子”仲文据《光明日报》8月21日报道,地处新疆天山深处的两家国营工厂,决定整体迁出,到沿海地区安家落户。新疆有关人士评论说,这是“招来女婿,气走了儿子”。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女婿”固然要招,敞开关门、山门、寨门,内引外联,招...  相似文献   

14.
胡冰 《中国民族》2010,(3):15-15
由于藏北那曲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这里牧民大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在双湖这个让很多人都理解为“无人区”的荒瘠地带,会有一个小康村,村民们住着“洋房”,还可以收看电视、收听广播……  相似文献   

15.
云南“十八怪”不再怪文/徐玉长摄影/李积利到过云南,大多数人都知道云南有“十八怪”。而提起“云南十八怪”,人们无不对“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姑娘叼着旱烟袋”、“豆子数着卖”等句子留有深刻印象。然而这“十八怪”大多已成为历史的笑谈,其实际内容已在改变...  相似文献   

16.
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素有“民族博物馆”之称。据统计,仅土著民族就有五百余支以上。他们大多属于印度的古老民族。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才移居到了山区和森林地带。他们属少数民族,现在还比较落后,处于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社会风俗千奇百怪,在不同程度上还保持着原始文明。这对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提供了条件。因此,自18世纪中叶以来,印度国内外人类学家们一直对此很重视。印度少数民族数量很大,有几百个以上。据1991年统计,共有 5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少不等,相差悬殊。人…  相似文献   

17.
贝都因人:阿拉伯世界的精神贵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贝都因”的阿拉伯文意思是“荒漠的游牧人”,中文名系由英语“Bedouin”音译而来,另有“贝都英”、“贝杜因”、“贝督因”等译法。贝都因人主要指在阿拉伯半岛、叙利亚、伊拉克以及北非的沙漠、荒原、丘陵和农业边缘地区从事游牧和半游牧的阿拉伯人。他们身材细颀,长有突出的鹰钩鼻,从生理特征上讲,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千百年来,用驼毛绳缚着头帕、身着宽舒长衫、腰插阿拉伯弯刀的贝都因人和椰枣树、单峰驼一起,构成了阿拉伯半岛荒漠地区亘古不变的风景。贝都因人,这些闪族的游牧人,早在金字塔建成以前就在荒漠里放牧着他们的畜…  相似文献   

18.
在辽阔、荒凉的西部高原,许多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却成了各种野生动物怡然自乐的“天堂”。这里不仅有鹅喉羚、兔狲、天鹅等性情温柔的小动物,还有雪豹、野猪等令人望而生畏的“强盗”。在这些颇有神秘色彩的动物“部落”里,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奇袭“野猪兵团”为立眼豹披一身钢针似的黑毛,龇两根钢刀般的獠牙,两只眼睛如铜铃一般。常年出没在天山深处原始森林中的野猪,机灵无比且凶猛异常。不仅野兔、黄羊、鹿等小动物常常成为它的盘中餐,就连性情凶暴的狼遇上它们,也常常在劫难逃。野猪们常常几十头聚在一起,在高原上到…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民族”一词通译或混译欧洲语言(以英语为例)中的nation、nationality、people、ethnicgroup不只是学术术语混乱的问题,而且隐含着政治问题。不宜用ethnicgroup来指称我国的“民族”。“国民-国家”(nation-state)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它不是普遍真理,在当代已成为引发民族冲突、民族分裂的祸源,危害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本世纪初在美洲产生并对许多国家有影响的“多族群国民-国家”(nation-stateofmultipleethnicgroups)的构想,是对传统的“国民-国家”理论的修正,但它不符合小民族的现时愿望与发展趋势。基于这种构想制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普遍归于失败。“多民族国家”(stateofmultiplenationalities)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族节日“绕三灵”,相传始于南诏时期,原是白族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白族青壮年郊游的一种活动,故又名“绕山林”。 每年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各村寨的白族男女青壮年,穿上新衣,带着乐器,成群赶来参加这一活动,十分热闹有趣。其形式是这样的:每个自然村寨来的人为一队,有两个年长的歌手,他们手执柳树、蚊帚走在前面开路,其余的人胸佩麦杆编织成的小菱、小螺及红布条等物跟在后面。他们口吹木叶,弹着三弦,敲着八角鼓,打着“霸王鞭”,载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