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高龄老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1998年的全国高龄老人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性别、年龄、城乡等因素对居住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是年龄、居住地(城镇或农村)、婚姻状况、经济独立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性别与经济独立程度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并得出结论认为,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经济保障(或来源)在高龄老人对居住方式的考虑中占有首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一种新的估算方法估算了纠正偏差后的中国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完好和失能期望寿命(可称为健康与非健康期望寿命),首次对发展中国家高龄老人分年龄、性别与分生活自理能力的死亡率和健康的多状态转移概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与非健康期望寿命和起点年龄的生活自理能力状态有很大关系。将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和卧床不起天数数据相结合,文章还分析了高龄老人临终前痛苦程度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并根据中国高龄老人的研究结果讨论评估了在人口老化进程中,老年残障期大扩展、相对减缩与保持均衡的三种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多变量多状态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中国高龄老人健康与长寿纵向调查的 1 998年、 2 0 0 0年和 2 0 0 2年数据和多变量风险回归模型 ,本文用曾—顾—兰德改良多状态生命表方法从性别、城乡居住地、民族、文化程度、经济自立状况、婚姻状况和居住安排角度计算并讨论了中国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ADL)为测量指标,使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分析在1998-2014年期间去世的老年人群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作者利用组基轨迹模型对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过程分别进行拟合,发现老年人在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并归纳出三种变化轨迹:生活自理能力完好型、快速发展型和缓慢下降型。研究发现生命历程早期阶段的经历、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都会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轨迹产生显著影响。增龄带来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使老年人临终前的失能风险及其持续时间增加,而较晚的出生队列在临终前出现长时间失能的可能性较低。在三类轨迹中,自理能力缓慢下降型轨迹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而该类型的出现概率是影响失能老年人照料负担的主要因素,由此也证明了除去年龄效应与性别差异之外,由社会经济状况、健康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合力产生的健康保护作用将会在失能老年人照料负担增长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研究还发现老年女性在临终前会面临更高的失能风险和更长时间的失能存活期,其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过程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龄老人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高龄老人的健康、患病和自理状况,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了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1)不同性别高龄老人的健康质量,这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前提;(2)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率性别差异;(3)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乡高龄老人健康及死亡状况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及国家公布的有关资料对中国城乡高龄老人健康和死亡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具有随年龄增加而自理能力下降、认知能力衰退、多病的特点.分析了城乡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中国老年人虚弱指数及其与痛苦死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基于2002~2005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收集的39个健康多个维度的变量生成了一个综合反映我国老年人口个体健康累计损失的虚弱指数,并基于死亡老人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卧床不起天数、死亡老人家属回答的死亡老人临终前痛苦表情数据设计了3个不同的测量痛苦死亡的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高,虚弱指数越高;男性虚弱指数比女性低。经济地位较高的老人的虚弱指数较低,但社会地位较高的老人的虚弱指数较高。虚弱指数越高,死亡风险越高。研究进而表明,在控制众多干扰因素下,虚弱指数越高,基于客观测量所反映的痛苦死亡的可能性越大。但虚弱指数与死者家属回答的基于主观测量的痛苦死亡之间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8.
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的数据,研究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高龄老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和心理状况都有显著影响,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进行的,而感情交流在对心理状况的影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子的代际支持在维持改善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状况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对高龄老人养老方式及生活、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特别是检验了子女数量和性别在养老和生活状况中的作用。调查除了反映出社会经济差异的一般模式外,我们通过回归分析证实高龄老人存活子女数量和性别的显著影响。最重要的发现是,高龄老人在户居方式和经济供养上主要依赖儿子,但在生活照料上女儿也有显著影响。有女儿的高龄老人往往对生活和健康状况的评价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0.
高龄老人临终前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运用1998年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和2000年死亡跟踪调查数据,通过对不同健康情况高龄老人临终前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状况分析,得到了健康老人临终前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的时间最短仅为76.6天;带病老人临终前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的时间相对较长为124.5天;中国高龄老人临终前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的平均时间为92天。这对中国未来家庭养老资源短缺、社会养老功能匮乏的老龄化社会无疑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郭志刚 《人口研究》2002,26(1):37-42
根据实际调查数据 ,对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进行交互分析 ,发现各个交互类别中高龄老人与后代共同生活仍占居多数。对高龄老人是否与后代同住的多元logistic回归肯定了年龄、城乡、以前职业、婚姻状况均存在显著影响。模型还专门设立表达存活子女的数量和结构的两类自变量 ,结果发现 :子女数从无到有具有突出的门槛效应 ,但后续递增的影响并不显著 ,高龄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存在很强的性别偏好  相似文献   

12.
《人口学刊》2015,(5):94-103
本文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2008年和20112012年),基于社会学视阈考察中国大陆轻度认知障碍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在控制人口学特征的前提下,考察肌体健康、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肌体健康因素对轻度认知障碍老人死亡风险影响最大,肌体健康的轻度认知障碍老人的死亡风险比健康状况较差的老人低38%左右。生活方式因素中,适量饮酒和参加锻炼均能显著降低轻度认知障碍老人死亡风险,使其降低13%左右;是否吸烟的影响并不显著。喜欢干净整洁和不感到紧张等积极的心理特征因素对降低认知障碍老人死亡风险具有显著作用,使死亡风险降低12%2012年),基于社会学视阈考察中国大陆轻度认知障碍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在控制人口学特征的前提下,考察肌体健康、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肌体健康因素对轻度认知障碍老人死亡风险影响最大,肌体健康的轻度认知障碍老人的死亡风险比健康状况较差的老人低38%左右。生活方式因素中,适量饮酒和参加锻炼均能显著降低轻度认知障碍老人死亡风险,使其降低13%左右;是否吸烟的影响并不显著。喜欢干净整洁和不感到紧张等积极的心理特征因素对降低认知障碍老人死亡风险具有显著作用,使死亡风险降低12%22%左右。社会经济地位因素中只有居住在城市对降低轻度认知障碍老人死亡风险有显著作用,而其余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概括而言,良好的肌体健康状况、适量饮酒、经常参加锻炼、积极的心理状态以及居住在城市会显著降低轻度认知障碍老人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
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1998年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监测服务调查的数据对高龄老人生活照料、自理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高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龄老人基本躯体功能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考察了高龄老人的基本躯体功能的现状,分析了与高龄老人所患疾病的关系以及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日常及社会活动和健康自评的影响。发现多数高龄老人基本躯体功能状况良好。由增龄而引起的衰老是影响高龄老人基本躯体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慢性病直接影响着高龄老人的基本躯体功能状况;基本躯体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着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文章最后对高龄老人躯体功能维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婚姻对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纵向调查1998年基线数据和2000年跟踪数据,就婚姻对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的性别作用差异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对女性高龄老人健康的保护作用强于男性高龄老人,婚姻状况对男性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降低作用比女性高龄老人大,较高的婚姻满意度有利于高龄老人减缓健康状况的下降和死亡风险的下降,高龄老人近期丧失配偶对健康状况的下降有恶化作用并增加死亡风险,女性的这种作用强于男性。  相似文献   

16.
高龄老人自评健康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追踪研究1998-2002年的数据,将自评健康作为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对年龄范围在80-105岁的高龄老人考察自评健康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基期社会人口特征、日常活动的参与程度、生理功能以及患慢性病数量后,自评健康显著预测高龄老人的死亡风险。日常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生理功能只解释了它部分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的分性别分析表明,自评健康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在性别间差异非常小。  相似文献   

17.
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利用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基础调查资料评估中国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从多维角度分析影响中国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维持和提高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2~2008年中国老龄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在倾向值加权的基础上,采用含有frailty因子的Cox回归分析法,考察居住安排变化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安排变化对老年人死亡风险存在影响,其中"与子女同住变为不同住"老人的死亡风险最高。研究结果还表明,考虑了脆弱性因子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大于没有考虑脆弱性因子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在本研究中,没有考虑脆弱性因子的"同住变为不同住"低估了其对死亡风险的作用,而"不同住变为同住"以及"一直同住"则高估了其对死亡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城镇青年注重隐私、倾向于独立居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变动,城镇老年人独自居住将成为未来城镇居住模式的主流。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本文选取"老人有心事时是否与家人倾诉"与"住房来源"变量作为有效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通过有限信息极大似然法估计空巢对老年人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作为对比。结果显示,空巢对于城镇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心理健康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空巢老人缺少家庭的支持与帮助,在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方面明显欠缺;同时由于自身健康、生活等条件处于劣势,空巢对于弱势城镇老年人(女性、高龄以及无配偶的老人)的健康水平影响更为显著。研究进一步发现缺乏物质生活保障、难以获得及时的医疗救助机会使得城镇空巢老人的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产生变化;参与社会活动的减少对空巢城镇老人的身心健康也存在显著的损害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通过重点关注空巢对于城镇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从居住模式角度研究中国老年人健康问题,为探究居住模式和老年人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子女数对农村高龄老人养老及生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2000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调查数据,利用交互表和Logisdc回归方法,检验分性别子女数对农村高龄老人的户居方式、经济来源、生活照料以及生活健康自评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社会经济变量条件下,存活儿子数和存活女儿数在户居方式、生活照料、经济来源方面均有统计显著性,女儿数对老人生活自评状况影响显著,儿子数并不显著,而对于老人健康自评方面的影响,存活女儿数和存活儿子数均无统计显著性,只有年龄变量对老人健康自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