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推演政府研发支出对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及其创新产出的静态影响机制与动态溢出规律,构建了一个从外生到内生的解释框架。以工业行业规模以下中小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首先,中小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有效关系,存在一定的门槛规律。当且仅当研发投入超过特定阈值后,才能释放正向创新产出,而研发投入不足无法形成创新产出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大瓶颈。其次,政府研发支出具有特殊的动态调控器功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较为复杂的非线性调节影响。中低适度的政府研发支出能够与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形成互补机制,稀释创新风险,以“挤入效应”共生驱动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然而过高强度的政府研发支出则适得其反,会弱化中小企业创新投入的产出绩效,造成一定惰性依赖。最后,规模异质性检验发现,政府研发支出对大型企业的创新激励门槛低于中小企业,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溢出范围相对更广。  相似文献   

2.
孔伟杰  苏为华 《统计研究》2009,26(11):44-50
 本文在浙江省制造业1454家企业大样本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在微观层面研究了企业创新行为以及影响因素。首先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企业创新投入的特征、创新投入的行业分布以及创新投入的产出绩效,并且发现了企业规模与R&;D强度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这与安同良等人发现的倾斜V型关系的结论不同。其次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在有效控制了企业所处行业的技术水平差异、企业产权结构、政府资金扶持、企业品牌和企业设备技术水平后,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也呈现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并且存在规模“拐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出口贸易对企业创新投入并不显著,但发达国家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标准化要求对企业创新投入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企业集聚对企业的创新投入的影响并不确定。  相似文献   

3.
王利 《统计研究》2015,32(8):62-68
本文基于创新经济理论、CDM模型和数据特点,建立了考虑反馈机制的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中国企业创新驱动增长的特点、机制与成效,刻画和度量企业创新驱动过程中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最终产出(生产率)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程度。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关键变量设定不同的衡量指标,既分析了企业规模、市场力量、技术机会等传统熊彼特因素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最终产出的影响,又考虑了政府政策、不同控股类型企业、高新企业等符合中国国情的指标对上述企业创新行为(活动)的影响。本文构建的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创新“黑箱”问题;考虑了企业最终产出对创新投入的反馈作用,对经典CDM模型有一定的改进;首次用近几年的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构建的非线性R&D活动投入产出弹性模型,以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35 369个企业样本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特征.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企业规模定义下,R&D活动产出效率与企业规模之间呈现不同的关系,这一结论与已有研究不同.将企业分为高技术企业和中低技术企业之后,发现技术水平因素并不影响R&D活动产出效率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122-128
中低技术企业数量众多、影响创新的因素广泛,为深入研究中低技术企业创新的规律,基于江苏省48 70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数据,从大数据分析角度将中低技术企业创新驱动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并通过多种模型对比,选择最优的随机森林方法对创新驱动关键因素进行识别。研究表明:设备、软件等资源的获取和人员培训是中低技术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知识技术的获取、新产品外观设计等创新准备活动对中低技术企业创新有重要影响;内部研发投入在一个较低区间内有较为显著的驱动作用;获取信息资源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中低技术企业创新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浩等 《统计研究》2019,36(8):46-59
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基于高度细化的微观企业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来自美国的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从整体上来看,来自美国的进口竞争优化了企业的专利申请结构,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企业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无显著影响。②来自美国的进口竞争,对内资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的创新总产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创新总产出增加是由于高质量创新(发明专利)与低质量创新(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同时显著提升导致的;外资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的创新总产出下降是由于低质量创新显著下降、高质量创新变化不显著导致的,对低生产率企业高质量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高生产率企业。③来自美国的进口竞争增加了企业退出市场的风险,为了应对美国进口冲击,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增加研发投入支出、优化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加快高质量创新,从而产生了“逃离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7.
杨驰  张兵  薛冰 《统计与决策》2022,(24):173-178
企业研发活动具有较大风险,这为投资者回报和高科技企业的股权融资带来了不确定性,因而有必要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创新溢价。文章基于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视角探究创新溢价的存在性及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能产生创新溢价;风险溢价能解释创新投入所产生的创新溢价,错误定价能解释创新产出所产生的创新溢价;创新投入能显著改善企业的基本面,从侧面印证了创新投入带来的创新溢价。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价值网络和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以263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以及Bootstrap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将内部资源配置于广告与研发两类活动,探讨处于不同价值网络位置的企业如何通过广告和研发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企业绩效。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中心位置和中介位置均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发投入和广告投入均在此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广告投入和研发投入均会对市场绩效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广告投入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显著负向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对网络中心位置与广告投入、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对于网络中介位置与广告投入之间的关系也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但对于网络中介位置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企业盈利和发展的根本,而创新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研发活动(R&D).研发活动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也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分析,企业和研发机构同样需要努力提高R&D投入的绩效水平.本文以第一次全国和贵州省经济普查所获得的相关统计资料,对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的绩效水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多重中介模型,利用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分析师跟踪对我国上市公司研发创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分析师跟踪显著促进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利用中介效应进行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代理成本和融资约束均是分析师跟踪影响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中介。进一步研究表明,对于东部地区企业而言,分析师跟踪加剧了企业代理成本,进而促进了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而分析师跟踪对融资约束的改善仅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并未有效促进创新产出;对中西部地区企业而言,分析师跟踪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了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但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此外,分析师跟踪对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质量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相较于东部地区,分析师跟踪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质量的促进程度更高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分解为技术研发过程和技术转化过程,通过构建网络SBM模型和Tobit模型,较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了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高技术产业形成了以原始创新资源投入为主,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源投入为辅的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效率和两子过程效率都较低,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相对于技术研发过程的低效而言,技术转化过程并不是导致技术创新活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表现为两过程效率的双重低下或一高一低;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科技投入产出的省际面板数据,用国际三大检索论文作为基础科学的产出变量,用授权专利作为应用技术的产出变量,采用空间相关指数Moran’s I分析了中国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空间依赖与扩散,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比较了企业研发经费、政府研发经费、银行科技贷款对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贡献的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空间依赖比较明显,空间相关指数Moran’s I均值分别为0.510和0.492,由于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溢出机制并不相同,因此基础科学的空间相关指数波动更大。政府研发经费的绩效总体良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更加明显,银行科技贷款的绩效较低,知识与技术溢出对研发要素投入弹性具有"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Factor analytic variance models have been widely considered for the analysis of multivariate data particularly in the psychometrics area. Recently Smith, Cullis & Thompson (2001) have considered their use in the analysis of multi‐environment data arising from plant improvement programs. For these data, the size of the problem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variance models chosen to account for spatial heterogeneity within trials implies that standard algorithms for fitting factor analytic models can be computationally expensive. This paper presents a spars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verage information algorithm (Gilmour, Thompson & Cullis, 1995) for fitting factor analytic and reduced rank variance models.  相似文献   

14.
马世骁  郑文范 《统计研究》1999,16(10):17-25
一、改进我国现行科技统计年报制度的必要性  (一)我国现行统计年报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科技统计是指对科技活动的投入、活动、产出等方面进行统计,是统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1986年建立了科技统计的年报制度,经过十几年的运行,该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现行科技统计指标的统计口径狭小,不能反映我国科技活动的实际。从国际上看,最主要科技统计指标是R&D活动的指标。R&D活动的特点是新颖性和创新性,但实际上R&D活动与生产活动之间还有许多科技活动,显然这些活动不属于R&D活动…  相似文献   

15.
Robust statistics have slowly become familiar to all practitioners. Books entirely devoted to the subject (e.g. [R.A. Maronna, R.D. Martin, V.J. Yohai, Robust Statistics: Theory and Method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NY, USA, 2006; P.J. Rousseeuw, A.M. Leroy, Robust Regression and Outlier Detection,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NY, USA, 1987], …) are without any doubt responsible for the increased practice of robust statistics in all fields of applications. Even classical books often have at least one chapter (or parts of chapters) which develops robust methodology. The improvement of computing power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wider and wider range of available robust procedures. However, this success story is now menacing to get backwards: non-specialists interes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robust methodology are faced with a large set of (assumed equivalent) methods and with over-sophistication of some of them. Which method should one use? How should the (numerous) parameters be optimally tuned? These questions are not so easy to answer for non-specialists! One could then argue that default procedures are available in most statistical software (Splus, R, SAS, Matlab, …). However, using as illustration the detection of outliers in multivariate data, it is shown that, on one hand, it is not obvious that one would feel confident with the output of default procedures, and that, on the other hand, trying to understand thoroughly the tuning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procedures might require some extensive research. This is not conceivable when trying to compete with the classical methodology which (while clearly unreliable) is so straightforward.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help the practitioners willing to detect in a reliable way outliers in a multivariate data set. The chosen methodology is the Minimum Covariance Determinant estimator being widely available and intuitively appealing.  相似文献   

16.
从研发资源错配的角度,以2005-2007年中国工业规模以上(微观)企业层面数据为样本,运用计量回归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企业所有制结构与研发资源回报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非国有企业的研发资本回报率比国有企业高,表明非国有企业受到较强的研发资源约束。数值模拟显示,当消除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研发资本错配现象,把更多的研发资本从研发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重新配置到研发效率较高的非国有企业,可以使中国工业的研发产出提高2.9%6.4%。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关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多数只考虑如增加值之类的"好"产出,从而忽略了环境污染"坏"产出,故对工业发展效率的评价出现失真。鉴此,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重新测算考虑环境污染约束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寻找行业"创新者",同时与不考虑环境污染约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研究发现:虽然忽略环境约束会低估技术效率水平和技术效率指数,但会高估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行业"创新者"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尤其是环境污染较低的行业。  相似文献   

18.
依据研发投入到经济增长的两阶段性,在综合性实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添加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性资本溢出因素,且将数据结构面板化,深入挖掘R&D驱动型经济增长协同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将影响因子依据空间距离衰减原则进行内外源分解,分别考虑其对经济增长的本土直接推动效应和跨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研发投入均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影响创新系统的诸要素对于R&D驱动型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内源性FDI正向促进经济增长,但外源性FDI未能发挥显著作用;邻近城市的外源性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会阻碍本地城市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