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并呈现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领域传导,由欧元区国家向其他国家扩散的态势。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银行业、非金融私营部门的传导十分明显,使欧洲核心国家银行业风险敞口不断扩大,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同时,主权债务危机引发多国政局动荡,民众不满情绪也持续升温。欧债危机对全球的影响也不断显现,直接冲击欧洲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量,并出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股市暴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面对欧债危机及其蔓延趋势,需要各国联合行动,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其中"一揽子"方案、"隔离层"和"防火墙"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危机不断加深,到2008年演化成金融海啸,逐步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传导到世界各国。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全球经济失衡,实质是全球经济的一次大规模周期性调整,世界经济版图面临着新的重组。  相似文献   

3.
正去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正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金融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正逐步显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开发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会产生哪些影响,该如何应对?笔者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进行了初步调研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美国房屋市场投机泡沫破裂引发的信用危机在各个领域各个国家与地区蔓延, 从全球的金融恶化、信贷紧缩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从而演变成经济危机.本文研究与总结了危机形成的机理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分析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形式与过度创新所积聚的金融风险.结论是任何的金融创新都不是完备有效的, 超越阶段的过度创新以及相应的政策监管与风险管理机制的功能缺失是危机扩散的动因.还从金融创新本质的视角阐述了机制控制缺失下的金融风险, 并针对中国经济给出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的金融海啸,在流动性过剩的时代,出现流动性紧缺,从而导致。华尔街为首的全球共振。汇率不再是海啸的罪魁祸首,文章重新审视当代金融的杠杆效应,揭示自我膨胀的风险逃避机制,金融产品过度衍生传递信用风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冲突是次贷危机全球快速蔓延并形成传染效应的重要原因。使得我国金融的系统风险显现,对境外市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欧盟是金砖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欧债危机成为阻碍金砖国家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危机不仅导致金砖国家出口贸易额迅速下降,威胁其国内金融稳定,造成不同程度的政治影响,也使金砖国家发展模式备受瞩目。为了应对危机的消极影响,金砖国家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并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职能,以现有多边框架为基础加强双边合作,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欧洲,推进国际经济机制改革,逐步加强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李万茂 《调研世界》2012,(8):8-10,56
当前市场存在着两大忧虑,一是对中国经济减速的忧虑,二是对国际上欧债危机和金融动荡的忧虑.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减速至目前增长水平在今后将是常态,但仍是高增长,国人无须忧虑,应逐渐习惯.欧债危机和世界金融动荡,发达国家低增长今后也将是常态,国人也无须忧虑,应逐渐适应.我们须擦亮眼睛,不要放大两大忧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专心搞好国内发展,充分利用好广大发展中国家广阔发展空间,稳定好与发达国家经贸联系,使我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较长时间高增长.  相似文献   

8.
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债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史上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其原因引起了各国经济学家的探讨。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才可以得出更彻底的和有说服力的答案:新自由主义是美国次债危机的思想引导,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是危机伏笔性的铺垫,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危机的集中体现,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导致的不可回避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金融危机是因美国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和金融监管缺位造成的.危机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确保了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欧盟在经济上具有高度关联性。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就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债危机概念、形成和演化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途径、领域和前景探讨等方面。研究视角广阔,成果丰硕,但研究方法单一,多以定性描述为主。今后应加强的方面是:欧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