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代中国的封建与封建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核心观念 ,在中国人对自身社会的理解与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中 ,它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 ,现代中国人封建观念的形成实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追溯了中国封建观念形成过程的几个关键性环节 ,指出中国封建社会论的形成其实是中西封建观念融合的结果 ,亦是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结果。这一过程 ,既说明了观念的形成是有现实基础的 ,同时说明观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会转变成物质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处境化经验:什么是农村社区文化以及如何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泰勒式文化定义批评的基础上,作者将农村社区文化定义为:一群农民日常生活所共同享有的处境化经验及其价值规范.并主张对农村社区文化进行处境化理解和阐释.在处境化理解方式中,将看到当下中国农村社区文化正在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化,国家的和市场的力量正在重新型构中国农村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3.
孟令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基本内涵与建构方式、特征、价值的整体性分析,也内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话语和建设话语及其体系转换的微观探讨,还从多方面关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相关问题。梳理该论题之研究现状,既有益于拓展研究理路与研究空间,更有助于反思当代中国话语建构及其研究。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判断词组真是。在未然或不定性语境中功能迁移,具有了关联作用,向话语标记词方向发展。而这种变化又导致真是。的语义、语音、内外部结构等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满族共同体是由清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旗下家奴发展而来的 ,八旗土地制度对满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清一代 ,大多数满族人民是依靠农业为生的 ,八旗土地的封建化实质上就是满族社会封建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马秀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2):119-121
儒家化的法制是中国传统的法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礼法结合为特征,在中国历史上相传了两千多年。我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发展轨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西汉中期“独尊儒术”是礼法融合的初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礼入律”,儒家化进程加快;唐朝时“一准乎礼”,礼法结合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顶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劳动话语”在中国兴起,其所具有的丰富政治意蕴来源于19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从20世纪初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报刊杂志上的“劳动”话语表述,将“劳动”视为社会底层民众“专属”谋生方法与身份标签;将“劳动”提升为社会及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并进而成为劳动阶级争取社会平等权利的关键词。社会舆论围绕“劳动”概念内涵展开论争。从“劳资争议”到“阶级战争”的话语变更,标志着下层劳动者阶级意识的自觉,改变了“劳动(劳工)问题”的解决方向;关于“劳心”与“劳力”的价值论战,反思并挑战了传统中国社会权利的归属与分配。“劳动教育”的传播与实践对劳动阶级的觉醒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百年前劳动话语在中国的兴起,是新思想新观念冲击旧的社会制度赖以存在的意识形态的过程,是劳动大众尤其是工人阶级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建立工人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伴随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涌动与"国族"的建构,知识分子开始重构"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传统法制领域的"中华法系"便由此而来.及至20世纪20_40年代,法史学界已基本接受"中华法系"等话语.作为一种应对西方侵略的文化手段,"中华法系"以现代法学形式将中国传统法制囊括进来,又将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它复杂因素融入其中,势必包含着时代的悖论:知识内容是中土的、古老的.却隐藏着西方的、现代的法理观念与结构体系.近人对中国传统法制进行"中华民族"化的历史叙述,无疑旨在为中国争取在世界法学中的一席之地,树立民族自信心,却不自觉地陷入西方的话语逻辑之中.揭橥"中华法系"是以强调民族性为基调,却不得不面对世界潮流,这就包含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内在张力.研究与阐发"中华法系"本是知识界的学术问题,却要统撮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之下,这就隐含着民主、法治与训政、"党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革命话语"在与20世纪中国文学结合的过程中.成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革命话语"在20世纪文学中经历了晚清梁启超"诗界革命"、五四时期胡适的"文学革命"、20世纪20年代之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三个阶段。"革命"在成为文学重要主题内容之后,通过不断闪现的"话语"方式自足地完成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学术论调,“悲剧衰亡”话语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原因的.主要包括:尼采的直接启发;悲剧传统的强大压力;系统的现代悲剧理论缺席;现代文化批判的一种策略.“悲剧衰亡”话语发轫于20世纪早期,而不是通常所谓的二战之后,当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格罗斯曼、卢卡斯和克鲁契等人. 相似文献
11.
“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话语酝酿于清末,诞生于民初。此话语最早依托的成型故事之主人公多为归国留学生,却并无具体所本的人物“原型”。故事主体部分由清朝文人石成金所编《传家宝》中一则关于“北京的月亮比外地圆”的笑话加工改编而来。作为一种批判盲目崇洋媚外者的经典讽刺话语,其兴起与民初不满“西化”、强调“国性”的反思性思潮和中国留学生社会形象的变迁密切相关。在日本侵华加剧、“本位文化”运动开展和民族复兴思潮高涨时期,其得以广为流传,约在抗战胜利后达到高潮并延续至今。在近代中国总体落后于欧美日本的现实背景下,该话语常被用来提倡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批判盲目崇洋心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所反映与讽刺的那种非理性文化心态之内涵典型而复杂,成为“全盘西化”论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后者又反过来构成强化这一心理的理论导引和思想武器。该话语的实践呈多维化特点,具有丰富的自我阐释内容,有时也会被笼统、武断使用,成为文化保守者反对改革的工具。今天,它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 1 0世纪初至 1 2世纪 2 0年代 ,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辽政权经历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发展阶段 ,但辽朝封建化道路曲折复杂 ,本文依据当时史事 ,围绕辽朝前期的政争 ,探讨辽朝封建化进程。阿保机死后 ,皇位继承权问题是辽朝前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 ,围绕皇位继承而展开的不同集团和不同派系的斗争 ,虽然与辽朝历史上形成的家族世选制有密切关系 ,但其深层的原因乃是封建制与奴隶制的深刻矛盾所导致。因此 ,对辽朝前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些问题 ,有必要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着力打造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学科体系和话语系统,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只有通过充分建构比较视域、科学总结实践经验和自觉接续中华文化之慧命,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才能在实践基础上,真正概括和提炼出思接古今、融通中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些足以体现时代特征和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无限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能够为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社会深刻而伟大的变动、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理论阐释、学术建构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胡宏有关“封建”的论述为中心,具体考察其在不同时段、不同政局下的论述变化。其论述大致由肯定郡县制,只是修正郡县制在实行时的缺陷;再到在史论中隐约批评郡县制,意欲恢复封建;最终全面论述封建建制。认为封建是大法大本。其论述虽看似循序渐进,实为在具体时势下的权衡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次笔谈除刘笑敢先生外,主要采自各位作者在2009年5月3日《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二: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上的发言,所涉及问题均为目前中国哲学界关心最迫切、讨论最热烈、思考最深入的话题,相信对今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及中国哲学本身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6.
17.
18.
"封建、郡县之辨"是中国历史理论中的重要议题之一,王夫之的相关论述有其鲜明的特色。王夫之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着眼,比较了"封建"与"郡县"之异同,认为"封建"不可复;然而,其亦反对推行"郡县"后的集权与聚敛。王夫之在探讨"封建、郡县之辨"时,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势""时""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展现出其历史认识中的"通识"。 相似文献
19.
“封建”一词的泛化使用,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大景观。一件事物,无论好坏,只要扣上一顶“封建”帽子,即代表落后、腐朽。封建习俗、封建迷信、封建思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封建”一词如何陷入泛化使用泥淖?哪些入、事为这一路向的推手?泛化使用的惯性及日用不知,又如何将我们五花大绑?时至今日,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封建”?为此,樊良树博士专访了《“封建”考论》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 相似文献
20.
喻丽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10):59-64
随着智媒体的快速发展,“圈层化”已成为人们交往交流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图层化的发展也使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达呈现出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内容复杂化、话语空间区隔化、话语表达小众化等时代特征。圈层的兴起在为人们提供新的社交途径的同时,也解构了人们原有的社会交往与信息获取来源,给爱国主义话语建设工作带来话语的传播力削弱、话语的权威性降低、话语的引领性不足等挑战。当下,应从创新拓宽充实圈层、主动对话圈层主体、优化监督圈层文化三个层面对爱国主义话语的圈层化梗阻进行有效破解,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