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 2 0世纪 90年代初的俄罗斯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英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与西藏建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宏年 《西藏研究》2004,8(3):15-20
20世纪初期 ,英国加紧侵略中国的西藏地区 ,先是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 ,后又妄想乘辛亥革命之机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人民坚决反抗英国的侵略 ,西藏地区的爱国军民奋起抵抗 ,内地人民给予大力支持。为了守土固边 ,清末明初的中国中央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 ,改变西藏行政管理体制、设立行省就是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种种原因 ,2 0世纪初未能在西藏改建行省 ,但对 1914~ 194 9年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西藏与邻省的关系产生了直接影响 ,也留下了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真正意义的瑶学研究始于 2 0世纪 2 0年代后期 ,主要是国内的学者进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特别是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瑶学研究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瑶族族源、历史、社会形态、民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体质形态、医药等领域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素梅  杜娜  杜宇 《民族研究》2004,(2):95-104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从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组织的发展状况、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主要进展以及特点和问题等几个方面 ,对这十余年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世纪中国蒙古史的研究进行了评述,认为20世纪我国的蒙古史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本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蒙古史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时代的局限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史研究发展迅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领域硕果累累,成绩空前,获得突破性进展。为了使中国蒙古史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今后还要进行多方面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众所周知,居住在今天华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历史上不断受到来自汉族的影响(仅有程度上的差别)。从整体上说,所谓“汉化”,是指居住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集团,随着对汉族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诸体系的容纳吸收.在民族同一性方面所产生的自然变化过程。广西的壮(在1949年前的史料中,多被记载为“獞”、“撞”)族,特别是“非土司型’的集团,在华南少数民族诸集团中,可看作是“汉化”程度非常高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全面而重点地回顾了近百年来回回文化领域发展、变化的历程,既有以时间、空间、事件为线索的归纳叙述,又有零星资料的系统汇辑梳理,还有对相关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剖视。文章偏于史实、往事的钩沉,是具有一定学术性、参考性、可读性的备查资料。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民族主义研究再一次在美国中国学界广泛开展起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美国学界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中国革命中的民族主义问题、中国政治中的民族主义问题、中国地方民族主义问题、中国文化中的民族主义问题、中国社会中的民族主义问题、中国经济中的民族主义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壮学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世纪末 ,西方学者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 ,开始对壮族进行研究 ;2 0世纪 2 0年代以后 ,中国学者开始了对壮族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进行 80年代以后 ,壮族研究深入开展 ;90年代随着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 ,壮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还介绍了 2 0世纪下半期国外学者对壮族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朱灵慧 《民族学刊》2021,12(10):39-45, 120
清末民初,来华西方学者整理并翻译了大量中国民间文学,包括谚语俗语、歌谣民曲、民间故事等不同类型。在介绍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之时,西方学者通过序言、注释、图像,以及穿插其中的阐述,呈现出对民间文学生活属性、审美价值、中西差异的认识,而其中承载的民俗文化,具有收录方式多样、涉及主题广博、地域特征凸显等特征。藉由对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考察,相关译介呈现出西人眼中的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状态。同时,西方学者尝试探察中华民族国民性格、分析中西民俗异同,显现出模糊的民俗学学科意识。但与此同时,因缺乏明确的术语界定和系统的分类方法,概念不清、分类不明、内容杂陈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表明其民间文学观念和民俗意识尚处于初始的萌芽状态。总之,清末民初来华西方学者搜集、整理和翻译的中国民间文学著述,既是追溯国内外民俗学学科滥觞的重要史料,亦是其民间文学观念和民俗意识的直接映射。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传统的民族思想愈加不能减轻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中国人民千方百计地寻求救亡途径。如何处理民族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的重要议题,以改良派、革命派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派别围绕民族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民族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民族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国各民族自觉程度、民族意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清末民初宪政中民族观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慧 《民族研究》2006,(6):72-79
在清末民初的宪政活动中,统治阶级的民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古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不平等的统治策略发展到提倡消除民族之间的界线,在宪法中开始体现民族平等思想,后又发展到“五族共和”,这是我国法律思想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周竞红 《民族研究》2006,8(4):11-19
学界对中国国民党边疆民族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一些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也常常涉及这一问题,但是专门以国民党前身组织和其执掌全国政权之前的边疆民族观为考察对象,并梳理其边疆民族观演变过程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这一问题。清末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及其政党边疆民族观的走向,深刻地影响了传统中国国家的转型,特别是其最终抛弃汉族主义,提出民族团结、平等思想,坚持大中华民族新主义,对唤醒各民族意识和各民族共同推动国家转型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