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初三体之一的晚唐体,是一个以僧人、隐士为主体的诗歌流派,其诗歌内容主要表现对山水自然的吟咏和对山林隐逸生活的描绘,形成了一种深幽的审美取向。这其中,居于水类意象首位的是泉,诗人集中把握的不再是水的气势、力量,而是水的韵味、意趣。泉的意象表现了一种清泠的意趣,虚澈澄淡的品性,以及诗人对清净无染的禅意的体悟。居于山类意象首位的是林。林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们对深幽景致的追寻,对萧疏的美学境界的喜爱。晚唐体诗歌对山水的表现呈现深幽化、意趣化、韵致化、内倾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2.
用意象唤醒灵肉——评《昨夜的月亮》姜荣娟王启儒笔下昨夜的月亮,它“又圆又亮”,“是一盏明灯”,“是专为她而悬挂在中天的”。作者用繁密的意象来构筑他别具一格的小说世界。小说形式上的独特,在于以第三者的眼去观察事件,并通过客观景物、人物构成意象系列来充分...  相似文献   

3.
曹瑞娟 《社科纵横》2011,26(6):91-96
宋代咏物诗的创作十分兴盛,其中数量巨大的歌咏禽鸟花草之作体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觉识和对自然界生物的赏爱护惜之情,透露出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友好情感。宋代咏物诗的内容非常丰富,为我们呈现出当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特征。同时,宋代有许多咏物诗不单单是描摹物态,还往往通过吟咏某一动植物的自然属性和情态来寄托诗人的心志。将自然界中的某些动植物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的文化象征价值凸显的表现。梅、竹是宋诗中常见的两种植物意象,集中体现了自然物的人格化特征和生态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抒情诗中,有感情和意象在浑然流动,那便是诗人的情调。用文字写就的种种幻象,大都不同于日常的经验;诗的语言也异于散文,并因此而产生诗的神韵。神韵是内在的,它以诗的心理学形式来吸引读者,而这吸力来自于意象的张力,在于诗的文字中音与义的互渗,在于诗人的“意识流”里,有感情流与意象流的对应。神韵就是这对应结构造成的。1 静态的意象系统仿佛是个混沌之网,它割裂了日常经验的连续性,留下了网眼似的无数空白。当读者用联觉联想来补充这些空白时,意象就流动起来。留网眼,  相似文献   

5.
焦泰平 《唐都学刊》2007,23(5):91-93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时间意象具有诗意和哲理。诗人们借此咏叹的时间忧患,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从审美视域解阐李商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商隐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改变了唐诗的审美方式 ,以心理世界为对象 ,形成了一种新的形态。他的诗歌审美创作所遵循的不是自然逻辑 ,而是心理逻辑。心理逻辑演化中包含着缤纷的浮想和模糊的意念 ,泯灭时空间的界限 ,诗人的主体意味被裹和在意象层中。李商隐沉博绝丽的诗美风格 ,体现了情感的深沉内涵 ,弥漫着惨淡的色调。它的形成有多重原因 ,有时代因素 ,也有诗人独特的个体因素 ,从而构合为审美方式。因此 ,对于接受者来说 ,只能用其相对应的方式———审美的方式去体验、感应 ,才能解阐李商隐。  相似文献   

7.
善于营造意象是陈与义南渡后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主要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秋"、"暮"两个意象,表达诗人对时局战乱和社会衰败的感伤,另一类主要是"白发"、"拐杖"、"孤鸟",体现了诗人饱经战乱漂泊艰辛后苍老衰败的心态.这些意象总体呈现出一种苍老衰败、冷寂孤独格调,也折射出时代动乱与衰败的影子,使得陈与义南渡诗歌呈现出凄凉苍楚的艺术风貌,体现了诗人在战乱漂泊中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8.
纪永贵 《阅江学刊》2015,(1):123-134
"红杏出墙"是当今世俗生活中一个广为人知的俗语,它的意义指向非常明确,即已婚女子婚外情的象征。这个意象首先出现于中晚唐诗歌,诗人先是发现各种事物都有冲破围墙的迹象,后将视角集中到杏花之上。"红杏出墙"经历了"红杏"突破"自然之墙"、"礼教之墙"、"法律之墙"三个阶段。从唐至宋,有许多诗人都描写过"红杏出墙"的意象,到南宋,叶绍翁的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一个经典,影响了后来人们对此意象的理解。在唐宋诗词与元明戏曲中,虽然杏花意象逐渐有女性化倾向,但"红杏出墙"仍然只与生命与自由相关,尚未附着已婚女子情感出轨的意义,这一义项的转化是从明清小说的暗示开始的,到了20世纪才演化为一个有明确所指的俗语。从唐宋诗词的诗意创设到近现代的世俗混同,这一意象的意义转换成为传统文化品格降低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9.
姚家育 《社科纵横》2006,21(5):101-102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艾青不断重写和开掘的结果,它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关键词都有特定的含义,而诗的情感内核是对苦难大地的深沉的爱。《我爱这土地》一诗可以看作是艾青抗战初期以“土地”为中心意象的系列诗作的总结,也是艾青诗集《北方》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10.
一在艺术史上,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或艺术流派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与原有诸艺术存在之间的辩护与反驳之争。后来者每每声称唯有自己才是真正的艺术,此刻是所有那些僭越至今的冒牌货们让位的时候了;而先居者们则每每宣称那后来者不具备艺术的起码条件,根本就不能算艺术。这种论争最后又多以艺术“开放体系”来容纳诸方为结束。这种由互相拒斥起而以开放体系终的程序一遍又一遍地被重复着,贯穿着整个艺术史。文学史自难例外。从来的诗人作家与理论家批评家们多将自己心目中的某一特定文学理想、文学追求论证为文学的唯一本质。于是,“我希望文学中有此”就变成了“文学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一个特定文学主张的出台,常常伴随着阿基米德式惊喜的呼喊:我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文学  相似文献   

11.
张娜 《社科纵横》2001,(1):50-52
在北宋前期的诗人中,梅尧臣的诗以平淡古硬、新奇险怪独树一帜。他一生著述丰富,有《宛陵集》四十卷传世。他的诗一扫北宋前期藻饰雕琢的诗风,平淡而深邃,外枯而内美,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兴刺美寄尽在诗中。 在研读梅尧臣 370篇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梅尧臣不管写哪方面的诗,都很注重于动物意象的描写,以动物的形貌来衬景、讽事和喻人。而且他挑选入诗的动物形象都很精当得体。因此本文拟从梅诗具体诗作分析入手,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他的诗作中的动物意象。 …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私有财产的观念财产(权利)和私有财产(权利)是不同的,中世纪西欧的神学家们对此有清楚的认识。他们认为,人———相对于其他万物———的财产权利是正当的。13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无一例外地认为财产权利是一种自然和道德的权利。它源自人的本性,因为它是...  相似文献   

13.
高明阳 《社科纵横》2007,22(7):161-162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最活跃的元素和基本的单位,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赏析和翻译诗歌的关键因素。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诗歌的"不可译性"。英汉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形象、生动、准确地把握意象转换。本文试从英汉诗歌意象转换的关键环节即原作意象解读入手,对诗歌互译中的意象解读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丽 《生存》2020,(13):0064-0064
诗歌鉴赏“一巴掌”即意象、意境、翻 译、手法、情感。泛读时勾画诗歌中的意象,并思考运用这些意象可能会构成何种意境,营造何种氛 围;细读诗歌则结合诗歌的标题、注解以及诗人大致翻译诗歌大意,关注诗人是为了做到知人论世;深读诗歌则需要结合客观选择题的选项明确诗歌的艺术手法及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学界关于王国维“真景物”、“真感情”的阐释历来多有分歧,其实,这是两个包蕴丰富、需要多维解读的概念。所谓“真景物”,是指诗人以自由空明的心态直观把握外在景物,经由创造性的艺术传达而写之于诗词中的自然、逼真、富于特征和审美价值的感性图景;“真感情”则指创作主体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身对宇宙人生真诚、激动的情感反应,并通过独创的诗艺形式表现出的个性化的人类情感。王国维认为,写出“真景物”和“真感情”的诗词文本都可称之为有境界。“真景物”与“真感情”都是含有“情”、“景”两种质素的艺术存在,只是两者之中的情、景各有不同的特性和迥异的组合形态。“真景物”、“真感情”既可以指一首诗词的整体,也可以是其中的个别诗行或词句。  相似文献   

16.
丁燃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29-241+248
与同时代西欧各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有所不同,本雅明既反对以实证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也反对以激进政治和历史进化论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他用了一种独特的“意象化思辨”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辩护。本雅明将“潜存的超验意志”纳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主张以批判性、反思性与非体系性的意象化思辨,激发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大众和无产阶级重新认识共产主义,突破历史宿命论,将革命契机置于当下,使共产主义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聚合形式,完成人类解放之道路。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家指出,意象是感官意识的记忆,它是外部世界通过感官而被感知和意识的结果。意象通常由各种具体的感官印象构成,包括色彩、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等。意象不同于概念,意象是感官经验,概念则是综合加工过的意象;概念不一定要用意象来表达,但要理解概念往往须通过具体的意象,因为概念总要依赖具体的意象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意象不仅是一种形象符号,它同时也是概念存在的具体形式。绘画艺术中的意象是表现于绘画作品中的视觉印象,这种视觉印象包括色彩、点、线、面等。如果追根溯源,我们就会发现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和洞窟…  相似文献   

18.
诗界人杰的塑形———读刘珂《牛汉评传》李培坤戴丽英诗人牛汉,是“七月诗派”的一员骁将。《牛汉评传》(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活的牛汉诗情录。它以其诗歌创作为基线,以诗作包孕的艺术人格为核心,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相应的心态,旁及同时代、同题材、...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女性主义诗歌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诗人们告别了80年代以来单一自白型的情感宣泄,转而以更为理性、智性的话语方式重新寻求新的突破口。具体表现为诗作同现实民生、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文体互渗丰富了诗歌表现生活的容量和能力,新意象的攫取与提炼标志着女性主义诗歌抵达了新的美学高度。  相似文献   

20.
邓福舜 《求是学刊》2001,28(3):87-91
东晋兰亭诗的创作源于一种新的山水审美观念。山水之本体是“道” ,兰亭诗人以“玄”应对山水 ,把山水之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联系起来 ,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诗人的逍遥之趣。兰亭诗的审美经验主要表现在 :将身心共融于山水 ,求得身心俱畅的状态以及对山水景物的独特体悟。兰亭诗矫正了玄言诗理过其辞的情况 ,对山水美的进一步发现与开拓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在探索通过诗歌艺术在山水文学中表达情感和人生感受方面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