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电视和报纸都是一种传播工具,也就是说传播信息。然而,什么是信息?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眼下,尽管各种媒体每天新闻的条数非常多,但是,人们看后、听后,总觉得空洞的东西太多、太泛。这就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媒体上所传播的信息能不能满足受众者知识和认识上的需要。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呢?《辞海》中说:“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而言预先不知道的报道。”《牛津词典》解释说:“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传播学概论》中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都叫做信息。”因此,今天我们所说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陈定学 《中州学刊》2006,(6):240-243
究竟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定义是什么?从信息论诞生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一直未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准确、完善的解释与回答,信息的定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一大难题。文章首先分析了一些信息定义的不足之处,然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信息定义,通过这个新定义,文章不仅对“究竟什么是信息”这个问题作出了新的解释与回答,而且对信息的本质、信息的普遍性、信息形成的机理以及信息的科学表述等问题都作出了新的解释与回答,这些新的解释与回答有可能改变人们对信息的困惑局面。  相似文献   

3.
当前 ,在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论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其核心点是 :怎样将学习引向深入 ?在哪些内容上需要进一步深化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谈“深入”二字。本文在借鉴理论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繁叙拙见 ,絮此见教。一、明 确 意 义在学习“三个代表”论述的过程中 ,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究竟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新贡献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很显然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难理解“三个代表”论述提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对…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何在?在这个问题上,提及“西化”一词,总会引起人们本能的反感,成为人们思想和论述中的一大忌讳,一块禁区,唯恐避之不及。“西化”概念究竟是什么涵义?它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又有什么意义?本文所要探究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一 首先,我们来简要地探讨一下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思想,以弄清“西化”概念的源流,澄清它的本来涵义。  相似文献   

5.
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志都承认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有自己的生产经营目的,但是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究竟是什么,则还有不同的看法。 有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目的是为了利润。对此,我和有些同志的基本看法一样,认为难以成立。除了他们已经讲到的一些理由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这就是这样去讲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没有讲到“底”。人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获得利润又是为了什么?总不能说,国有企业是为利润而利润。在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6.
微波炉的微波,究竟是哪一种?为什么它可以不用火就把食物煮熟?为什么放进微波炉内的容器有限制?人靠近微波炉时,会不会被微波“波”及而影响健康呢?这些问题人们从微波炉食谱中难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7.
在异化和分工的问题上,有如下三个本质性的问题成了人们争论的热点和焦点:一是分工对异化根源问题的关系究竟如何;二是分工和异化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究竟起什么作用;三是“分工”和“异化”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怎样,二者是否能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对第一个问题回答如何,是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有异化这样一个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第二个问题则涉及到如何评价分工、异化在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需要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在桌子哲学的讨论中,黄林同志提出了“在没有桌子以前怎么会有桌子的需要”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通过桌子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一看:究竟是出现了第一张桌子后人们才产生对桌子的需要呢,还是人们先有了对桌子的需要才生产第一张桌子?按我个人的设想,可能是这样的:最初在自然界中有大石头、大树桩等类的东西,人们可以在上面放东西,做工具,或休息等等。但是这些石头或树桩是高低不平的,虽  相似文献   

9.
历史进行到转折关头,总是提出对革命者坚定性的考验。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号召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历史再一次严峻地考验着人们。究竟是和人民同心同德,全心全意搞四化,做一个坚定的革命派呢,还是和人民离心离德,反对搞四化,做一个反对派呢?或者是口头上赞成搞四化,实际上三心二意,消极动摇,做一个半真半假的革命派?问题就这样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每个同志都要作出郑重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文化研究中,人们对“境界”问题谈论颇多,尤其在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领域,更为人们所关注。“境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究竟属于哪一领域的范畴?其实质是什么?它的构成及特点怎样?以及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境界等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与“新月派”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起闻一多,人们便会马上联想到“新月派”,而一提起“新月派”,人们也会马上联想到闻一多。闻一多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文艺理论家”,闻一多是“新月派的主将、中坚分子”,这样的结论似乎是铁板钉钉,丝毫不能移易的了。因此,许多现代文学史著作是这么写,不少专家、学者也是这么说。虽然,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比如熊佛西先生,早在1946年写的《悼闻一多先生》的文章中,就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有些人仅将你看成一位‘新月派’的诗人,那就无异  相似文献   

12.
王路 《学术研究》2024,(1):35-44
事物情况具有客观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二者相互是不是符合,人们的认识是不是一致,都会引发争论,会涉及与真相关的争论。有人会说事物是这样的,有人会说事物不是这样的,而是那样的。人们会认为,事物情况如其所是才是真的;而且人们会认为自己的认识是真的,他人的不同认识不是真的。所以,一方面认识与世界相关,与人相关;另一方面认识涉及语言,涉及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涉及真假。简单来说,认识涉及语言和逻辑。“是”与“真”则是相关研究的集中体现。关于“是”与“真”的研究,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所以,这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过去人们认为信息就是信号和消息,这个定义在信息不发展的时期是可以的。但是在信息产业出现的时代,这种认识就有局限性了。现在,用科学的语言来讲,信息就是“由数据、信号等构成的消息中所载有的内容。”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因此,信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管理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贸易信息”、“致富信息”、“金融信息”等等。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因为在信息中有知识,知识中又包含着很多信息,它说明人们求知的风气,求创新,求发展的进取精神已在我们的社会中形成。 现代社会中,人们处在信息的包围中,信息无处不在。人们主要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介而获得大量信息。例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电台等。  相似文献   

14.
“对应式”读书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式之一。所谓“对应式”读书,就是指根据需要,在可能选择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读书内容,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成效的一种读书学习方式。例如,专业学习、专题研究等等。古往今来,它为人们所常用。但是现在当人们跨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以后,它和人们一起面临着这个时代在知识需求上所提出的挑战,人们就对它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对应式”读书究竟有哪些“利”和“弊”?在今天它是否仍有使用价值?怎样才能扬其长、避其短……这是读书实践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时代发展后产生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问题初探郭紫祥最近一段时期,各种传播媒介就“信息高速公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究竟“信息高速公路”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有没有必要搞“信息高速公路”?有没有可能搞?怎样搞?本文准备就上述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更深入的...  相似文献   

16.
一般地说,我们认为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于其“真实性”.但这个说法太笼统了,把关于这个问题的一切争论都掩盖了.人们的争论并不在于是否应把“真实性”理解为现实主义的特征,而在于究竟应该是哪一类“真实”. 以为“真实”就是照搬生活事实这样一种见解是早已为人所嗤了.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家需要借助“冷冰冰手术刀”(顾准语)来确定:究竟什么才是最值得向人们推崇的道德行为治理方式?这冷冰冰的分析是由亚当·斯密最早完成的:“很多时候,一个人会需要兄弟朋友的帮助,但假如他真的要依靠他们的仁慈之心,他将会失望。倘若在需求中他能引起对方的利己之心,从而证明帮助他人是对自己有益的事,那么这个人的成功机会较大。任何人向他人提出任何形式的交易建议,都是这样想:给我所需要的,我就会给你所需要的,这是每一个交易建议的含义;而我们从这种互利的办法中,所获的会比我们所需的更多。我们的晚餐可不是得自屠夫、酿酒商人,…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being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愿意从翻译的角度来谈论问题,并且会提出一些翻译原则.如果提出的翻译原则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并贯彻始终.但是语境论做不到这一点.除此之外,人们谈论翻译时常常忽略对译的问题.把being翻译为“存在”容易,而把“存在”翻译为being难.但是,从being到“是”再到being的翻译却很容易.而且,“一是到底”论不仅符合而且可以坚持人们提出的那些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9.
思想的“普遍性形式”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冯友兰先生最初提出问题时,引《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为“理论根据”。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意义上提出了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问题?对它作了怎样的论述?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领会其实质?从中学习怎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重读了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学习过程中,随书记下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大力 《中国学术》2004,5(1):90-135
在中国历史上,回回人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才形成为今天被称为“民族”的这样一种人们共同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