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娱乐广场     
《山西老年》2010,(4):30-31
故事斋画扇判案苏东坡赴杭州任刺史时,既没有来得及贴告示,也没有来得及放号炮。他一到衙门就有两个人,又打又闹,把那堂鼓擂得震天响,呼喊着要告状。苏东坡只好一进衙门便  相似文献   

2.
暑假游乐宫     
某地有一茶山,山间有一寺院,苏东坡时常进寺吟诗作赋,那里的老和尚待他非常热情。一日,苏东坡遣一仆人到寺院去要东西,并让他头戴草帽,脚穿木屐。仆人问他要去什么东西,苏东坡笑道:“只管前去,老僧见你自会知苏东坡要什么晓。”仆人来到寺院,老和尚问他有何贵干,仆人说来要东西  相似文献   

3.
《社区》2010,(5):9-9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前我只会告诉我的学生.苏东坡从不同的角度看了这座山;但其实,苏东坡还从不同的高度观摩了这座山。  相似文献   

4.
慕秋 《老友》2012,(10):56-56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看到王安石的书房案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堂堂宰相,怎么会作出这样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改诗出错 “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这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诗句。苏东坡看了这首诗,认为文理不通,把它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后来,苏东坡到儋州(今海南岛)。一天,他到城外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小鸟,就问田间的农民:“这是什么鸟?”老农告诉他说:“它叫明月鸟。”游玩中,他又发现路边有一种紫花,一条小虫爬在其中。他上前去问过路的老农:“这是什么虫?”老农告诉他说:“它叫黄狗虫,爱钻在花里。”苏东坡恍然大悟。原来王安石“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的诗句,既真实,又生动,文也通,理也顺,只是因为自己缺乏实际生活,把佳作改拙了。(樊平旺)  相似文献   

6.
北宋年间,辽邦派使臣耶努拔都来到中原,试探中原虚实。苏东坡奉朝廷命,在陕西咸阳接见了他。使者久闻苏东坡是大宋名士,一会晤便抛出一联曰:『三光日月星』,自以为可难倒苏东坡,谁知苏东坡立刻便回答他:『四诗风雅颂』。使者听后连连点头叫好。就在这时雷雨大作,苏东坡看出了辽使的来意,又补了一联说:『一阵风雷雨。』使者刚要  相似文献   

7.
王尔烈联话     
员淑芳 《可乐》2010,(3):63-63
传说宋朝时,苏东坡有一次在集市上闲逛,正巧有个渔翁在卖龟、鳖和螃蟹。渔翁很想见识见识这位学者的学识。等苏东坡走到面前,他微笑施礼,指着卖的东西说:“龟圆鳖扁蟹无头.三般有壳。”没想到,这个上联竞把苏东坡给难住了,而且一直没有对出下联.  相似文献   

8.
人生旅途上的“缘”是始料不及的。我自幼酷爱北宋文学巨匠苏东坡的作品。20多年前,我奉调入蜀,在峨眉山下,岷江之畔的眉山工作了二十个春秋。朱德元帅在苏东坡的故居题写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至今记忆犹新。20年后,我调至南京,受聘于三江大学。一天乘校车时,上来一位头发花白,矮矮胖胖,笑容可掬的老教师。同座的包忠文先生告诉我,他就是苏东坡的后裔苏泽民教授。于是,我抽空到商学院副院长办公室拜访了他。  相似文献   

9.
佚名 《老友》2008,(10):49-49
大文豪苏东坡在江北瓜洲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常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谈禅论道。一日,苏轼自觉修行有得,撰诗一首,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对养生最有研究的一位文学家之一。他在许多文章中记载了自己的养生经验。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却活到了65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算是高寿了。从他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的高深智慧。苏东坡善于利用各种食材的不同习性,取得延年益寿的效果。他在《东坡杂记》里,记载了一则常年服食生姜延寿的轶事。说他在杭州做官时,有一天到净慈  相似文献   

11.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他们都很幽默。 一天,苏东坡唤来书童,叫他去佛印那里取点东西。书童问取什么,苏东坡说:“你戴上草帽,穿上木鞋去,他就知道你取什么了。”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作品中的口语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居易作品中的口语表达[日]入矢义高,董志翘译“元轻白俗”这一评语,出自苏东坡《祭柳子玉文冲,而实际上,苏东坡并非在总体上赋予白居易的文学作品以“俗”的性质,这从他对白诗的其他评论中可以推知。上述的评语当是针对那些只根据外表的“轻俗”而肤浅地仿效元、...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一代名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来苏东坡研究者对他的先人何人,后人安在,宗祠何处,家谱何存?知者甚少,或者完全不知。作者系苏东坡嫡系三十世孙,去年秋天发现苏东坡家谱——《苏氏族谱》一部,今年春天一家晚报报道发现的另一部只有它的前谱,基本文史资料是一致的。对揭开苏东坡先人、后人,宗祠、族谱之谜,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现将去年秋天发现的这部苏东坡家谱及发现始末简述如下,供苏东坡研究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北宋时代杰出的大文学家。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以苏东坡起草诏书时讥讪先帝之罪,三改谪命,把他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于是,苏东坡在59岁高龄,万里跋涉,来到当时所谓蛮貊之邦,瘴疬之  相似文献   

15.
智吃东坡鱼     
张林 《可乐》2010,(2):25-25
苏东坡喜好美食,自然也就喜欢研究美食。他为了吃到入味的鱼,想出了在鱼身两侧用刀划上几下,一来烹调方便,二来入味,三来鱼不但形状完整,还胖乎乎的十分诱人。这道精心研制的菜不但苏东坡自己爱吃,他还喜欢用来招待镇江金山寺住持佛印。佛印是个馋嘴和尚,不但爱吃苏东坡做的菜,有时还会照着苏东坡的样子做。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一书中如此称赞文豪苏轼: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散文作家、书法家、画家、酿酒试验者、月下漫步者、诗人、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等,并总结得出,他是个快活天才。我们做不到苏东坡,但我们可以无限接近苏东坡。大凡快乐的人,总是有着很多相似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智对动物联     
李枫 《可乐》2010,(7):40-41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朋友聚会,言谈之间,他对宰相王安石的新法有所抨击。一次,苏东坡回京办事,王安石请他到后花园,说:“东坡兄,今天我们不谈政事,专谈楹联好吗?”苏东坡微微一笑,说:“请王大人赐教。”  相似文献   

18.
骗字     
陈向民 《可乐》2011,(3):74-75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苏东坡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幸好他生性豁达,到了黄州,位卑事少,正好乐得逍遥。一日,他到赤壁游览,一时兴起,作了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夜间便风靡全城,大小酒馆无不高歌"大江东去"。苏东坡嘴上不说,心中却微微有些得意。  相似文献   

19.
文苑趣话     
佛印巧对下联 相传,有一次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佛印和尚在一起谈论佛事。佛印和尚信口开河,大吹什么佛法无边,神通广大。这些话,恰巧被躲在屏风后面的苏小妹听到了。她有意要和佛印和尚开玩笑,便写了一张纸条叫丫环递给苏东坡。苏东坡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个上联,要佛印对下联。那上联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相似文献   

20.
几经苦难痴心不改——谈苏东坡的真性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但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使他始终忠于赵宋王朝,虽历经苦难却痴心不改,以至于在痛苦和矛盾中度过了一生,这是苏东坡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