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熙恩 《学术交流》2005,42(11):9-13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社会存在和发展就是这个对象化的成果.但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对象化理论指出,对象化自身存在着一个现实的、客观性的内在悖论,即在人类史前史的各类形态的社会中,也就是在人的全部历史活动中,对象化的结果总是表现出"异化"的形式,从而剥夺了"人在对象中直观自身"的部分能力.这样,劳动,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是人类审美生存的来源,同时又是剥夺人类审美权利的障碍.对这一潜在悖论的研究,不仅会引发我们关于马克思"人化自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以及"美是什么"等思想的重新思考,而且在工业社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也具有发人深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准确地理解马克思,而理解马克思哲学总体构想的出发点是理解马克思首先的关键的一环。那么,马克思哲学总体构想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作哲学总体构想的出发点,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经历了黑格尔的“观念”的人,即人的本质是自由,是“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人,即“人的最高本质就是人本身”;马克思自己的现实的人,即社会性的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现实中把自己划分为二的混生性的整体。 黑格尔把理念当成人的本质,现实的人不过是理念的外化,对马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4.
从实践的对象性关系来说,人的本质有四方面内容,人的自然本质、社会本质、自由本质和个体本质。从唯物史观视角,马克思将人的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自由本质分别赋予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的意义,从人作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来看待人的个体本质。进一步得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逐步展开,其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其现实维度就是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刘宗碧 《创新》2021,15(2):17-28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特点,在于把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价值的理论对象并由此建立相应的理论范式,这是对近代西方哲学变革和科学超越的结果.这种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在学理上把价值的对象从客体的"实体"转为实践的"主体",即"现实的人".按照唯物史观,"主体"作为"现实的人"是生产的,即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价值现象产生于"现实的人"的实践之中,价值的理论对象只能是指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历史事实发生,它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价值事实,对它的认识需要在逻辑上实现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而这个"统一",是马克思通过"主体"内涵的重构和由此建立新的哲学出发点来超越西方传统哲学而实现的.在理论范式上,提出对现实关系的分析就包含了价值关系的揭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命题是"人的发展"或"人类解放".因此,"人的发展"或"人类解放"就是现实关系中的价值向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基于辩证法,从事物内在固有的必然联系的本质规定来看,价值就是人的实践展开出来的未来可能对现实超越(扬弃)的发展关系.唯物史观的各种命题或范畴都是蕴含了价值揭示的理论,它们既在"认识"上揭示了价值的规定,也在实践上规定了人的行动使命.  相似文献   

6.
关于美是什么,我认为只能向人类本身去寻找。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也是符合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形式之一的现代控制论观点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审美现象本来就是在人类本身的群体组织系统中起调节作用的。不向人类系统本身寻求美的本源又向哪里寻求美的本源呢?在我看来,美是人的某种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的形象显现。人是整个自然史和社会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在人类作为一个族类、作为社会的主体系统的漫长的生存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本质有两个大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的自然本质,即人的生理构造,人的各种自然特性和自然关系;第二个层次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和各种社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社会的前提规定为四重关系: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历史关系、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类主体本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存在.他们认为在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前提;在人对人的关系中,体现出交往实践的发展.他们还提出生产与交往具有同构性;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社会化进程具有内在关联;任何实践都是社会中的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相关联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人的双重本质存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哲学日益呈现出人与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本然关系,重新解读马克思思想,不难发现,马克思早已揭示了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马克思把实践视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的最终根源,而实践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化、文化世界的生成才具体体现和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及过程.只有从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中才可说明人的具体特性,并由此警觉人的实践与文化本质存在的当代问题和解决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全部“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康德对这四大命题的“哥白尼式”的回答的出发点,便是他的对黑格尔、马克思及其当代文化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批判的历史观。 1 历史所具有的涵义相对于自然,在“批判哲学”中,尽管人在宇宙意义上属于 自然的一部分,但历史则是对人而言的,历史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获得、发展及 显现的时间性展开,是人的全部活动的总程。 就形态而言,历史是一个不可逆的有序结构,时间是其属性。康德认为,时间是具有客观普遍性的存在,它与人的联系呈现于“表象”之中。…  相似文献   

11.
雅斯贝尔斯生存观的人类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思考就是对“存在”的澄明,“存在”乃是作为“大全”的总体性,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历史性就是人的“生存”本性的展开机制,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出的一种敞开状态。弗兰克称之为精神生活中的超越现实的实在性,它是由于人的欠缺意识而努力超越一切实际给定物的范围和自己既定的存在范围的事实,是渴求一种完满理想的神性。舍勒认为人的本质特征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所能获得的东西,而是通过现象学还原的精神态度把人引回到人之为人的未知部分,它是生成位格的本质意向和“动姿”,是对上帝祈祷的X。兰德曼把人的自由和超越本性归结为植根于人本身存在结构中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卡西尔则认为是利用符号的中介形式创造文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自我意识与人之存在的敞开性就是被宗教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所阐释的神人性、开放性、未特定化和文化的整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12.
这是对人的主观性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第一部专著.作者根据把社会存在解释为人们实践活动,根据社会存在本身中主客观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现实的主客观性来理解人的主观性问题.作者注意的中心是社会决定和人的积极性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客观决定也包括一种特殊的决定,即作为主体人的活动本身发展的决定.人的主体不是社会存在的再次复现,但它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主体的社会存在本身.这样提出问题是有道理的,其目的是要克服某些著作中有时出现的以消极反映和完成"环境"要求的精神来解释人们行  相似文献   

13.
历史本质问题是历史哲学的最高问题。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对“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而历史认识的最高视野,则是历史的社会价值观点。作者首先分析了生产实践本身的双重价值意义,认为一切社会历史实践,本质上都是人们通过对象客体价值的创造,来实现人的主体价值的活动。文章又从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的追求活动,进一步提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层本质,是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文章通过人的“双重生命价值”的分析,论证了社会价值的本质取决于人的类价值和类本质,其表现形式是人以“自在生命价值”为基础对“自为生命价值”的追求;而其实质内容则是人对人自身类本质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最后,作者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规律观点及其人和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为依据,进一步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规律和最深层本质,是人们通过他们个体本质、群体本质的实践创造活动,去不断追求、创造和实现人之为人的类本质过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人的解放问题上存在两条明显不同的思考路径:一条是本质主义的;另一条是生成主义的。本质主义的思考路径,指马克思为人的解放预置了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目标前提,人的解放就是人重新夺回并占有这种规定性。生成主义的思考路径,意指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现实生成的过程。这两条思考路径共同形成了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完备体系。  相似文献   

15.
何建津 《唐都学刊》2014,(3):102-10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和《莱茵报》期间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莱茵报》期间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使他意识到存在领域的问题比意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有决定意义;费尔巴哈哲学颠覆了青年马克思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而马克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尔巴哈.当他从实践来理解什么是存在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完成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使他对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途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与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6.
回到历史     
自80年代以来,史学界不时见到“回到乾嘉时代”、“回到马克思”等之类的说法。所谓“回到乾嘉时代”主要是指一种做法、态度、精神、功夫;所谓“回到马克思”主要是指一种观点、立场、方法。我们不能说这些口号不好,而只能说它们无意义。因为它们都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我们在新时期所遇到的各种史学问题。历史学要想摆脱困境,关键不是如何回到过去的某种“做法”,或以前的某种“观点”,而是回到历史本身。历史本身就是现实。只有回到历史,历史学才能去思考现实。历史作为现实,永远是一种有待实现的生活境遇。所以,回到历史也就是走向历史。但走向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在未来,这正像回到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在过去。走向历史,实际上就是更深地返回现实,就是回到现实的更深处,就是从现实的这一种可能走向现实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哲学功能的历史变革中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涵,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单晶核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实践人类学,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活动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轨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功能是有机整合着抽象描述功能与思维规范功能在内的价值性功能,即具体表现为批判性评价、创造性建构和指导历史活动的实践改造功能,哲学功能的转换归根到底取决于哲学的结构及其合理化。从感觉的社会性到实践的社会结构,标志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日臻成熟,而作为实践主体与实践对象的中介体系,社会关系体系的具体结构成为马克思日后研究的焦点。由此,导致实践基础上的哲学人类学革命,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实践人类学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余飞跃  郭国祥 《探求》2005,(Z1):103
一、人的本质具有丰富的内涵,文化是人的本质丰富内涵的外在表现和实现途径 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即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首先,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劳动实践出发,研究了人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在本质上是从主体向度对社会生活进行实践性阐释所形成的一种话语模式.它的提问方式主要表现为:在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互动关系框架中,文学文化等社会意识作为关系过程的主动因素和主导因素是如何对作为客体基础的社会存在发生价值赋型与实践改造作用的.从其特定的历史身份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主要体现为某种批判性的话语模式.作为一种客观性的阐释视界,它主要以一种实践性的阐释机制来实现其对象化的存在,而人及其情感心理则构成了这种主体阐释视界对客体基础发生实践作用的现实中介.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