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思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三十三年前,闻一多的老朋友朱自清在《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一文中,对闻一多的一生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相似文献
2.
对闻一多的新诗研究中,许多人都认为他是“唯美主义诗人”,实际上,这是有失公允的,“唯美”充其量是闻一多诗作特色的一个侧面。闻一多之所以被划入“唯美主义”阵营,与他参加过“新月社”、家庭出身、求学经历及新诗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3.
李正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108-111
闻一多是中国新诗史上“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杰出的学者和民主战士。纵观其诗歌创作的历程我们发现,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着嬗变。作为学者,他坚守着“唯美主义”的创作立场,但最终,他成了一名不屈的战士,其创作立场转向了“爱国主义”。我们从他的转变中感受到了一个诗人所经历的心灵的超越,感受到了他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震撼 相似文献
4.
作为英国小说的新代表,彼得.阿克罗伊德以他的重述文学历史而闻名。《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正是他的一部以重写英国文学史的形式出现的力作。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些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将从后现代文学批评的角度,就具后现代小说特点的一些新颖的写作手法如蒙太奇,拼接,虚构等做出分析,对阿克罗依德的这一作品中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志庆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3)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此书第四卷在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它的评论和由此引出的斯威夫特是不是恨世者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对斯威夫特的评价。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目前国内一般认为:《格列佛游记》第四卷并不能说明斯威夫特是一个恨世者,他有悲观厌世思想,但不憎恨人类。不少论者认为“耶胡”不是指全人类,斯威夫特所痛恨的是英国统治集团,是资产阶级恶势力①。 相似文献
6.
谷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黄爱、庞人铨这两位用自己的头颅和鲜血书写我国劳工运动史首页的先烈,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无政府党的首领,或无政府主义者。然事实果真如此么?现仅就管见所及,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身份转换,其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研究闻一多前期思想的结构及其特点,可以透视闻一多思想的发展历程。前期闻一多的思想构成比较复杂,在他身上同时呈现出文化的民族主义、唯美主义和基督教信仰三种思想的强烈影响,互不融合,彼此冲突。这种奇特的思想结构,与闻一多本人把握西方文化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特点有关,同时也与20世纪中西文化冲突大背景有关。因此,分析和认识早期闻一多的思想结构,既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闻一多的研究,又有利于充分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某种特定的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8.
刘国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4):98-99
法学是一门解释性的科学。作为法律解释之核心内容的司法论证理论,如今已成为法官所不可或缺的利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林林先生的《裁判的进路与方法———司法论证理论导论》,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司法论证理论的专著。此书不仅为司法实务中的裁判说理和法律论辩提供了参照、指引,也为该领域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厚实的基础,一如舒国滢教授所言:未来的同类研究,均绕不过此书所揭橥的问题维度、材料和方法。一该书开篇即指出:法官的要务,是保持思考的清晰性、判决的妥当性和论证的有效性;理论研究的志业,则是在事实… 相似文献
9.
10.
孙燕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5):70-74
桑塔格对艺术审美品格的偏爱使她具有了一种唯美主义气质,这种气质在其理论文集《反对阐释》中得到了具体的阐发。为反对传统的"内容说",解构"内容/形式"的二分法,桑塔格提出"反对阐释"的美学主张。"反对阐释"理论使批评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即不再关注作品"说什么",而是"怎么说"。于是,艺术与非艺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也被瓦解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桑塔格成了一位前卫艺术的精神代言人。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与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与一个新唯美主义者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国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4):21-25
围绕马克思关于艺术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生产三个论断进行了辨析;针对新唯美主义关于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和表现形式,艺术以美为目的三个命题提出了质疑;同时对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这个概念做了初步表述;结论认为对艺术的界定是难的。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海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唯美主义是“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主流。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绝对的价值,艺术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在王尔德看来,艺术是一种“撒慌”的技巧。是生活摹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摹仿生活。 相似文献
13.
张能泉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4):51-54
作为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主将,周作人为何会率先走向他自己曾否认过的唯美主义道路,将在以理清其对唯美主义文学的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和他个人创作加以解答。 相似文献
14.
16.
17.
潘颂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一九三五年八月,朱自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所写的《导言》中指出,闻一多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的确,闻一多不但是杰出的爱国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新诗理论家。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闻一多和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等人一起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他们面对新诗中衰的现状,决心研究新诗的新格律和新音节。虽然在此之前,刘半农、陆志苇、钱玄同、周无 相似文献
18.
郭晶晶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Z2):35-37
波德莱尔一生未留下系统的理论著作,他的批评文章分别收入两个集子,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章收在《浪漫派的艺术》中,而艺术批评方面的文章则被收入《美学珍玩》一书。他的唯美主义文艺观主要体现在《埃德加·爱伦·坡的生平及其作品》(1856)等文章中,可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诗除了自身外并无其他目的。波德莱尔宣称:“除了纯粹为写诗的快乐而写的诗之外,没有任何诗是伟大、高贵、真正无愧于诗这个名称的。”[1]他还打破了西方文学史中真善美统一的论断,并这样强调三者的区别:真是科学的基础和目的,善是道德追求的基础和目的,美才是诗所追求的基… 相似文献
19.
20.
杨江柱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5,(1)
一、生平、创作与唯美主义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英国十九世纪后半期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随笔作家。 1854年10月16日,王尔德诞生于爱尔兰首部都柏林。父亲烕廉,王尔德爵士是著名的耳鼻喉科医生,爱尔兰科学院主席,“在当时爱尔兰民间传说的研究方面不愧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