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璐瑶  廖桂蓉 《民族学刊》2019,10(4):76-82, 122-124
鉴于虫草收入已成为很多高原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本文试图通过对虫草经济的分析关注其背后的社会民生问题。通过对有虫草收入的398户西藏农牧民家庭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考察虫草收入与农牧民家庭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的农牧民家庭特征变量对虫草采集量和虫草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虫草收入已成为398户农牧民家庭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抚养比越低的、物质资产(土地、牲畜)越少的、仅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家庭,规模越大的放牧家庭,采集虫草的数量会更多。抚养比越高的、物质资产越少的、规模越大的家庭,在牧区的家庭,销售虫草的价格会越高;另外,相对于仅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兼顾非农工作的家庭能获得更高的销售价格。最后,我们也指出,虫草资源给农牧民家庭带来的不只是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带来了生计脆弱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3月30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邀请中央党校西藏班部分学员举行座谈会,就“西藏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问题展开研讨;4月1日至3日,西藏班(第十四期)全体学员再次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抓紧抓好西藏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两件大事。与会者一致认为,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题,近年来由于达赖集团的干扰破坏,西藏社会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安定因素,为国内和国际社会所关注。对于西藏这样一个社会政治和经济比较特殊的民族地区,在处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西藏的实际情况出发,…  相似文献   

3.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西藏乡村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推动西藏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设西藏新农村,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文章以当前西藏乡村经济的环境和现状为立足点,着重研究西藏乡村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与基本路径,提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西藏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阿尼玛卿山虫草经济经历了三个不同形态和阶段:开放式的散挖阶段,人们争相涌入草原采挖虫草,个人获利,草原生态破坏加剧;禁而不止的限采/禁采阶段,草原承包制推行之初有名无实,外来人口难以控制;合同承包的市场经济阶段,草原承包制推行,草原收益和管护归牧民,政府从利益相关者转变为社会服务者,社会、市场和草原生态步入有序轨道。政治传导给虫草社会带来一系列正负反馈:牧民生计机会与草原生态压力;虫草经济的繁荣与草原不可持续;市场波动与贪腐之风。文化传导在经济领域的强弱是由社会语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维护西藏社会稳定中的社会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出发,阐明了社会化在维持社会系统稳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从西藏社会的特殊性出发,研究了我们该如何把握维护西藏社会稳定中的社会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有利于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有利于西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有利于西藏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有利于美丽西藏建设,同时也面临着反分裂斗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错误思想思潮的影响、社会建设有待加强、美丽西藏建设任重道远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应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物质基础、厚植文化根基、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多庆 《西藏研究》2006,(4):115-11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西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西藏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西藏增加社会资本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为西藏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稳定社会局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新的环境、新的发展阶段,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与发达省份相比,在所有制结构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应进一步积极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8.
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保存浓郁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处处显示出现代化的勃勃生机。她的演进史,生动地反映出西藏社会从封建农奴制迈向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历史进程。几十年来,拉萨从一个宗教、政治和消费的城市,演变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现代都市,她的发展轨迹,正是西藏整体变迁中最具代表性的缩影,因而  相似文献   

9.
西藏双语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藏、汉双语并用是西藏社会语言应用的必然需求和发展趋势.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各级各类学校就先后实施了双语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结构主义及功能主义角度,分析了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的九大要素及其关系,以及它们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的作用。通过九大要素的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的七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4,5(2):20-27,115-116
儒学与藏传佛教曾长期在藏汉两地之间进行互动传播,彼此影响。这既有政治、经济、宗教、婚姻、交通、人口迁徙以及儒学和藏传佛教各自的特质等方面的根据,又有着多种实现方式。二者之间的互动传播与彼此影响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内容上,且形成一种以形式为载体,以内容为核心的互动传播和影响的结构模式。其实际效用是多方面的:拓展了藏区藏民族和汉地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视野,丰富发展了汉地和藏区的思想文化内涵;促进了藏区和汉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两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   

12.
设若旅游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解读旅游现象的学科,那么其早期的研究则有单薄零散之弊,不足以对学科总体的研究取向形成支撑.因此,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需要重新考量,逻辑框架亟待重新建构,以藉此回归到人类学固有的研究传统与范畴中去,从而达到认知旅游现象及其本质的目的.另一方面,中西旅游发展道路迥异,旅游研究亦不同途,相应导致了中国旅游人类学有别于西方的研究使命与职责.因此,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势在必行,由此可更接近国内旅游现象的本质,更兼具指导国内旅游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鉴于上述,本文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旅游人类学急需系统的建构,而作为"舶来品"的旅游人类学则必须经历"本土化"的调适过程,方能立足于中国旅游学界,承担相应的研究职责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要真正将心理素质教育贯穿到素质教育全过程中去,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有若干问题需进一步明确。如对心理素质结构这一问题的研究启示我们,心理素质教育完全可以着重从个性品质、心理健康、认知、社会适应等方面着手进行。文章指出,作为广义的心理素质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形式外,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目前青藏地区民族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少数民族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旨在为民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浅谈藏学研究文献的馆藏建设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藏学研究文献馆藏与利用现状,提出了建设和开发我国藏学文献的若干意见及对策,如建立藏学研究各专业文献馆藏数据库和藏学研究文献网络资源库,加强馆际合作,进一步提高藏学研究文献的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众多少数族裔中,非洲裔是人口众多、影响力巨大而最具典型意义的少数族裔之一;简要回溯了美国非洲裔"从奴隶到总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概括阐述了非洲裔文化的一些精粹内容,重点介绍与分析了近年来美国对于非洲裔历史文化所采取的多种保护举措,尝试思考美国经验对于我国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具有哪些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民族偏见的研究进行了介绍.民族偏见研究的起源;有关民族偏见的定义及民族偏见所包括的三个成分:认知的--刻板印象、情绪情感的--情绪或情感强度、行为的--歧视;重点介绍并评价了国外有关民族偏见的理论及国内外民族偏见研究的现状:包括民族或种族偏见最新研究趋势及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的关系;最后对我国偏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肃慎系民族的演进及其文化传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肃慎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从肃慎始向下衍生为挹娄、勿吉、(革末)(?)、女真、满洲等民族一脉相承。在民族演进发展过程中,她的文化也相应的传承与演化。可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肃慎、挹娄、勿吉、(革末)(?)文化为单纯、直接传承阶段;二是渤海文化为第一次飞跃阶段;三是女真文化为第二次飞跃阶段;四是满族文化为融合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以壮族地区双语制为主要考察对象,提供新的材料,并从新的角度进行探讨.结论要点是一是壮族地区双语现象的量化分析结果;二是双语制给壮语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三是双语制给汉语有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也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四是双语制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政策.  相似文献   

20.
翻译实践中具体的语境决定一切细小问题,语义的判别和语词的抉择都必须依赖原文的语言环境.脱离了语境的制约,我们无法谈论词句的意义,更谈不到准确无误的翻译.只有透彻的参悟语境,才能达到对等转换的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