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0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8):176-178
转喻模式发生在同一事件认知模型中,表示的是一种邻近关系,即用一个认知上凸显的事物代表或联想到另一个相关联的事物。转喻是词义拓展和词类转换的重要途径。词汇教学运用转喻认知机制有助于学生了解词性转换的理据,激发联想并扩大学生词汇量。  相似文献   

2.
何书 《学术交流》2007,(4):158-161
认知原型是词义引申过程中思维联想的认知参照点,是联想扩展的基础和依据。在古汉语词义引申过程中,存在着“概念”、“事件”和“事物”三种不同的认知参照点,即“概念原型”、“事件原型”和“事物原型”,在不同的认知原型导向下获得的多义范畴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知识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确定”是指事物或过程本身的客观性 ,同时还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确定性是指事物或过程不具有“确定”那样的性质。 2 0世纪以来 ,科学知识凸显出不确定性。之所以如此 ,一是由于它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 ,二是它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所导致  相似文献   

4.
《东西南北》2011,(14):6-7
就像瓷器使人联想到中国、樱花使人想到日本、牛仔使人想到美国一样,啤酒让人想到的是德国。德国是世界上啤酒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德国人酷爱喝啤酒,因此德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碑酒文化”。  相似文献   

5.
管理活动中的有序与无序肖廷芝事物的序有序和无序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的矛盾现象。序属于事物量的范畴,指构成事物的要素以一定排列、组合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事物特有的结构。这种关于事物的特有的结构即为它的序。在事物发展中,事物的量和质都在变化,事物的序也在变...  相似文献   

6.
曲春红 《学术交流》2003,(9):141-14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受制于文化。而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中,与文化的关系最紧密的是语义。汉语和英语因受各自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影响,其语义当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词义和语义场是语义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和英语中理性意义对应的词汇,往往在词义的联想意义和语义场的大小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也必然反映出历史、民俗以及文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思维方式不仅是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它的最高凝聚或内核。要深入研究先秦德家文化,必然要涉及到它的思维方式问题。所谓思维方式,是指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研究先秦儒家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先秦儒家思想,而且对我们树立现代思维方式也有着借鉴意义。一、先秦儒家思维方式先秦儒家的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整体稳态平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从静态角度看,先秦儒家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8.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王平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事物和现象在思想、感情、信念、观念上的取向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在观念形态上的凝聚,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儒学自汉至清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υσ■α是古希腊词,是系动词的现在分词/动名词形式,亚里士多德用它来指称事物的本质。在《范畴篇》中,它被分解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主谓句(系表句)的主词,第二实体是宾词。第一实体指一个具体物,第二实体又被分解为表示属性的种概念和属概念,于是,“种概念加属差”就成了确定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在《自然篇》(旧译《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引入了“质料”概念,并用“形式”和“缺失”的对立来说明形式如何借质料而成就现实之物的本质。他还用“四因”说明事物变化即从潜在状态变成现实之物的原因。由此,回应并弥补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某种物质作为事物本原、巴门尼德主张事物本质不变,以及柏拉图以范形为事物本原的诸多观点中的偏蔽。“理”是战国中后期广泛使用的带有理论性的概念,韩非用理来说明具体事物的本质。他的重要贡献在于用稽来说明道和理的内在联系。稽有合、当之义,但它不是一般的合、当。它有停留、形式、考查、计算等理性化的含义,与法家的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颇为一致。韩非宣称,道整合所有的理,所有的理都集合于道。按逻辑,所谓合,从相反的方面看,就是分。韩非的意思是说,万物皆有道,这是万物相同...  相似文献   

10.
词义引申是一种重要的词义发展现象。论者一般把它分为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三种类型。这是就其引申的结果与原义相比较所作的分类。至于引申的原因,一般论著都很少论及。殊不知探讨引申的原因,对我们总结词义引申的规律,预窥词义引申的趋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词义引申有其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原因。如果说词义变迁的内因主要表现为隐喻法和譬喻法,那么外因,则首先应该看到人们思维的发展与词义引申的关系。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维的发展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词义的发展。而思维的精密化与抽象化则是…  相似文献   

11.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事物都有美与不美之分,事物的美与不美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其自身的本质规律。当事物的内在本质或普遍性,通过突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得以充分展示时,便是符合了美的规律。而美感则是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人的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的反映。美感的特征(主观直觉性)是建筑在美的特征(具体形象性)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前者产生的条件和依据。美感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以及美的感受两个方面。科普报刊的美感一方面是指人对其所登载的文章或图片所提供的知识或信息,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报刊本身的具体形…  相似文献   

12.
黄湘 《社科纵横》2010,(2):165-166,169
在英语汉译过程中,词义的连锁关系在词义的选择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一些英语常用词为例,从替代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和相对关系等四个方面对英语词义的连锁关系及其汉译时常见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许秋华 《社科纵横》2014,(11):102-106
元杂剧的人物命名体现了汉语的理据性和象似性的特征。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的相似关系,元杂剧人物命名的象似性特征表现为:在人名用字的书写形式上具有图示象似特征,在语音形式具有谐音象似特征以及隐喻的使用三个方面。隐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隐喻的特点是通过某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元杂剧人物命名中隐喻性人名所占的比重较高。理据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任意的、可论证的联系,理据性在人物命名方面主要表现为转喻。转喻则是通过事物的某一特征或与其他事物的特殊关系来认识该事物。元杂剧一些人物命名直接以人物的长相、穿戴、身份、行为特征等为依据,属于以转喻为认知基础的命名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词义和概念的关系问题,是普通语言学里的老问题,也是最近两年引起语言学界争论的新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长期来成为许多语言学家注意的中心呢?大家知道,语言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正确理解语言本质的重要关键之一。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中,词义和概念的关系又是这个问题的中心。从思维方面讲,概念是构成思维的细  相似文献   

15.
从心里角度浅析外业队职工工作态度沈秋根管理心理学认为,“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心理反应。态度都有其针对性,“工作态度”指同一系统中的每一成员对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在工作过程中对周围事物所产生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具体地说,态度有两个方面的作...  相似文献   

16.
任何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这种理论也完全适用于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从理论上讲,构成矛盾统一体的双方也是世间的事物。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它就应该在客观上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反过来说,如果矛盾双方不存在质和量的两重规定性,那么,矛盾着的双方本身就不能构成为客观的事物了。考察矛盾两个方面的质量关系,与考察矛盾统一体的质量关系不同,它要求我们把矛盾的一方与对应的矛盾另一方联系起来,在统一体内,考察、分析矛盾双方的质量交错关系。人们要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其底里,然后才能做到本质地、全面地把握要认识的东西。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分析也应从多方面角度进行。其中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7.
“经”,从事物状态说,指事物的常住不变性,可引申为人类社会之礼法制度的恒常不变性;从事物的实体说,又指具有常住不变性质的事物以及社会礼法制度。“权”是变通之意。由于随时间的流动既成的礼法制度会暴露出时代局限性;也由于任何礼法制度内部结构都会有某些不协调或相互冲突的成分,所以决定中国古人是既守经又行权的。而事实上,中国古代也确实有大量在含义的原则下由圣贤守经行权的事例。可见,“守经与行权”是中华民族在处理变与不变等相关问题时所采取的一套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样式系统。因此,就难以得出“中国的国民性是保守的”这一全称判断。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一提到福利,大多会想到“生活方面的利益,特指单位对职工,社会对民众的经济照顾”①和优惠。其实这只是社会福利的经济保障作用。社会福利的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作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上,社会福利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通过实施福利政策或福利活动来满足社会公众心理和精神上的合理需求。狭义上,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通过实施福利政策或福利活动来满足社会弱势群体心理和精神上的合理需求。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是狭义上的作用,及实施社会福利对老、弱、病、残和精神障碍者等…  相似文献   

19.
冯立鳌 《探求》2008,(3):11-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论断,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维而得出的崭新结论。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社会和谐是指在以人为价值判断主体的生活中,社会各个要素处于互相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及其重要方面。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  相似文献   

20.
读《中国历代赋选·魏晋南北朝卷》所想到的龚克昌一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曾有过辉煌的日子,也曾荣获“一代文学”之赞誉。但赋体文学从它形成之日──汉赋起,它那神人同台的题材,浪漫主义的笔调,靡丽铺陈的辞藻,尤其它那过于注重接受者的精神愉悦,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