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乔治·巴塔耶是一个以"三界理论"而著称于世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受到尼采、黑格尔、萨德、以及弗洛伊德等思想家的强烈影响."三界"(动物世界、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理论的两大主题分别是"死"和"性",但内驱之力则是"欲望"的辩证否定.巴塔耶通过揭示出世俗(理性)的欲望之下所潜藏的"秘密的欲望",通过把它提升为颠覆、消解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主体和同质世界的手段,最终使它变成了反对理性主义的大旗和开启后现代主义大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潘正文 《江淮论坛》2004,(5):112-116
本文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界在理解"后现代主义"时,抽空了巨大的理性文化背景,而造成了严重的误读,由于这种误读,"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表现完全丧失了其原初的解放性意义,而成为了市场和欲望的同谋.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作家批判立场的丧失和审美表达被欲望展示所代替晚生代作品的欲望化叙事,女性主义文学向女"性"商业主义滑落,反腐小说自身走向腐化.而解救之道则在于重新回到启蒙的批判立场和审美的灵性向度.  相似文献   

3.
郑鸣 《理论界》2011,(9):97-100
乔治.巴塔耶是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他在人生实践中提炼出一个主要哲学理念———"多余"观,并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着这个理念。本文将对巴塔耶的主要哲学思想"多余"观进行分析,并且揭示巴塔耶是如何在生活当中奉行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4.
巴塔耶认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辩证法是功利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为了探寻摆脱功利主义经济的可能性,巴塔耶深入批判了功利主义思维方式的核心———“谋划”观念,从而以“耗费”这一基本概念建构起“普遍经济”理论。普遍经济力图排除有限经济中消费的资本逻辑,而代之以更为普遍的人本逻辑。文章对消费中深藏的资本和人本的双重逻辑进行了反思,并在巴塔耶“普遍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本真性消费”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色情”饱受非议,乃至遭到抛弃。而在正统文学中,它要么根本不被看作文学,要么被打上否定或负面的标签。桑塔格却发现了色情文学其实是文学的一种——与色情作品不同,色情文学本身包含了较多的思想性和拓展性因素。同时,借助于萨德和巴塔耶对色情小说的研究,桑塔格发现了色情文学的重要价值,也赞赏了他们在人类意识和思想的可能性之开拓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当然,桑塔格并非要引发一种色情实践或色情泛滥。毋宁说,桑塔格实际上是想告诉人们:我们需要直面“色情”和“色情文学”本身。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被道德判断阻隔自己的眼界,不被外物迷惑和干扰自己的判断,也才能发现色情文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事实上,在桑塔格看来,色情文学既是越界和超越性想象,也是自由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自恋与狂欢:90年代的几种"欲望叙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商业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90年代后的中国文化语境呈现出无情/滥情、无我/自恋、文化多元/文化自恋主义等悖论;欲望叙事成为新的话语中心,并在社会性和自然性等层面显现出几种突出的叙事模式前者如"成功"、"前成功"、"失败"、"不得不堕落"等模式;后者如"倾泻"、"发泄"、"误读"等模式,无形中消解了理性/情感、个体/环境的思想审美张力,不是对欲望时代本质进行揭示,而是顺从着消费意识形态陷入欲望的狂欢.而陷入欲望狂欢就意味着艺术的消亡.  相似文献   

7.
杨方 《兰州学刊》2009,(Z1):186-187
宇文所安的《迷楼》中引用的中国传统欲望诗歌的数量很少,说明宇文所安认为中国传统诗歌专门描写欲望的不多,也昭示了中西文化关于"欲望"传统的不同:首先,中西读者阅读的欲望不同;其次,中西作者表达欲望的限制不同;第三,中西文化中"欲望"的来源与发展不同。但是宇文所安把宫体诗视为"轻度色情题材"而彻底拒之《迷楼》门外,这一方面显示作者坚守描写人类纯真欲望的立场,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作者对对宫体诗的误解,对中国传统欲望文化的某种隔膜。  相似文献   

8.
《理想国》教育思想概述 柏拉图对于《理想国》一文立论的起点是探究正义与非正义,他认为正义就是干自己的事情,正是因为正义才渐渐产生了勇敢、勤劳等品质,进而将人的灵魂划分成3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人们用来思考探究自己心灵的东西,激情是帮助理性的,而欲望则是对身边美好事物的一种趋于变形的追求心理.他同时对教育极致推崇,他极度相信教育的力量,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对实现理想之国有莫大的裨益.他认为法律虽能约束人的行为,但无法约束人的内心,要想做到理想,实现真正的理想国,唯有靠教育来默化人民的理性、激情和欲望,共同追求真、善、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人类关于"理性"的认识史和人类的活动史两方面考察认为一方面,"理性"的内涵不断地被历史化、实践化;另一方面,人类的历史不断地被理性化.在历史理性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解决的关键,恰恰是要建立一种彻底历史化了的理性观,即广义的实践理性观.  相似文献   

10.
"典范"的危机——徽州古村落生态文化的现代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邦虎 《学术界》2007,(3):163-167
基于对徽州古村落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危机分析科学理性的过时,生态实践的封闭、保守和生态张力的脆弱,文章认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对待徽州古村落的实践理性应当是"保护"与"破坏"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11.
论哲学形上学的"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批评了哲学界对作为哲学形上学概念的"理性"理解的偏失,对理性与知性、理性与理智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理性不仅是人对宇宙总体存在的认知,而且是人的实践的意志和审美情感在哲学形上学中的对象化;理性本质上是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的合理性依据在哲学形上学上的投射,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如何处理社会规范与个人自由的关系,也就决定了他如何理解理性.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现代理性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对象,因而必须以马克思的理性自由主义取代黑格尔的理性专制主义,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行为理性是人类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理性完整形态应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的统一.行为理性对"何然"的建构,是以工具理性对"实然"的把握和价值理性对"应然"的确立为基础的.以行为理性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理性的完整形态,使其在"实然"、"应然"与"何然"的三个层面上展现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了作为完整形态的理性对真、善、美的追求,使理性达到了在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规范性的统一中,把握人与客观世界及人类社会自身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当启蒙思想家们力图把理性当作救世之主时,歌德却致力于在理性之外去寻求人类进展的真理.他从欲望出发,以一种非暴力的态度,让人欲在浮士德身上作无障碍的流动.结果,他从欲望的层阶性中看到其自生秩序的功能,从欲望的制衡原则中找到了美德的潜存在,论证了欲望是一种比道德说教和罚入地狱更有效的规范人类行为的方法,是社会道德生成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于是,歌德便有了亚当·斯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主性是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概念,而“认同”概念则是自主性概念的一个核心内涵.出于两点理由,可以认为理性内容是认同概念和自主性概念的一个必要的内涵:第一,理性内涵对于一阶欲望与二阶决心的实质性区别是必要的;第二,理性内涵对于人格同一性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王纪潮 《江汉论坛》2005,48(5):87-92
楚人的精神以非理性思维和浪漫为主,这似乎是长期以来学术界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的形成与近代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关.实际上,楚人的精神是否理性和浪漫是一个文化相对主义的问题,不能仅仅按照科学的思维来作判断.今天人们指称楚人"浪漫"、"非理性"的东西是其"天人合一"宇宙论的反映,是古代世界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现象,今天人们看来非理性的东西在古人那里它就是理性和真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城市的形成也是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巨大变革,在追求和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似乎丧失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为了摆脱认同危机,或借助于娱乐,或借助于"时尚",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摆脱以消费贯穿始终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危机,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认同欲望与内心自由的内在矛盾;二是我们把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混同了.  相似文献   

17.
法律的"淫秽"标准与宪法判断——以《色·戒》案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色情文学进行限制时,无论是司法还是立法都普遍运用了"淫秽"的标准.这个标准容易产生误导,导致道德执法的情形,侵犯了人们的道德自主权利和平等的权利.究其实质,这个标准代替了宪法的判断,是法官和立法者对立宪者权力的僭越.因此,对色情文学进行规范需要回归宪法判断本身,才能为建立科学的电影分级制度奠定合宪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杨寿堪 《学术研究》2005,1(5):19-22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第一个全面论述"纯粹哲学"的哲学家,在认识论上提出纯粹知识区别于经验知识,在伦理学上阐明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律,在美学上论证审美判断是纯粹的形式的判断.我们说的"纯粹哲学",首先是指哲学的最抽象的普遍性,这是区别于实证科学的主要标志,也是哲学优越之处.其次是哲学的超功利性,它不为人的功利欲望所左右,但却又显现出哲学"无用之用是大用"的价值."纯粹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是哲学中两个层次的问题,纯粹哲学或元哲学是"实践哲学"或应用哲学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19.
德勒兹游牧政治哲学的欲望动力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牧政治的提出是西方政治哲学自启蒙以来的一次大的转向企图.游牧武政治既是对现代政治的选逸与反叛,也是对现代政治哲学的平面化.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架构分析游牧政治哲学的欲望动力,说明欲望、激情来源干实践活动,只有与实践的再结合才能使其转变成现实生产力,才能理解游牧政治力求冲破现代主义哲学的"理性总体化"约束,实现立足于欲望的"非理性游牧化"以把握政治哲学.无疑是一种从道德性政治向事实性政治部分回归的理论企图.  相似文献   

20.
顾红亮 《人文杂志》2006,3(6):42-46
在梁漱溟的哲学中,"理性"是一个"重要而费解"的观念.他早期用直觉论、后来用"理性"论来解释儒家的伦理思想.这个转折不仅是词语的转换,也是意义的转换,即他主张是"理性"而不是直觉更适宜于担当中国现代性的价值依托.梁漱溟在此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韦伯式的思想现代性的发展需要有价值的依托.借助于韦伯的思想,我们认识到梁漱溟的直觉论和"理性"论之于现代性的不同意义.如果说在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用直觉论来批判西方的现代性观念,那么在30年代以后他的"理性"论在为建构中国的现代性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