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相比较魏晋,隋唐两宋时期的道教史学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真意识,众多道教史家将求真视作自己的撰述原则,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史学实践,撰写出不少质量上乘的信史之作。但同时,曲笔记载也成为这一时期道教史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面。道教史家或为当权者歌功颂德,或对自身恶行避而不载,又或向佛教进行刻意攻击,以达成"籍为私惠"、"持报己仇"的目的。且由于宗教特性,道教史学的求真意识与曲笔记载表现出了比世俗史学更为复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汪树民 《南都学坛》2003,23(1):20-23
兰克的史学理论及方法是对于前人的超越。他倡导如实直书的写作方法 ,在书中消灭自我 ,力求祛魅 ,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不过兰克的史学理论及方法毕竟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旧史学的痕迹 ,因此兰克的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可避免地趋于返魅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初德国面临的民族危机使其思想界力图在文化层面上促成国家统一,从而诞生了以民族主义为精髓的兰克史学.兰克史学是批判了理性主义史学并继承了本国浪漫主义思想家成果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古代希腊史学在哲学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了理性批判精神。希腊历史学家正是以这种批判和自由探究的理性精神为思考基础,在本体论方面形成了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历史发展有其自身规则的思想,在方法论方面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怀疑和批判原则,确立了以求真求实为史学宗旨的正统地位。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家中最具代表性,他们在理性的创作过程中奠定了西方史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随西学的风向而动。兰克式实证史学的传入和流行,煽起史料考证之风,塑造了在民国时期占据主流的史料学派。西方汉学特别是欧洲正统汉学的诱导和示范,使中国史学研究的领域、材料和方法出现重大调整。西学自身发生的蜕变,美国"新史学"的涌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上升、美国中国学的萌芽,也孕育和推动着中国史学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在日本、美国和德国留学期间接受了兰克史学的熏陶。陈寅恪的史学与兰克史学多有相似之处:史学方法上强调广泛占有资料并严加考证;在史学思想、史学观点方面奉行人文主义、客观主义,注意运用民族(种族)文化观念治史。陈氏归国后又在大学教学中实行了“习明纳尔”这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 ,兰克及其学派独步史坛 ,代表着十九世纪西方史学的最高成就 ,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现今国内外史学家对兰克及其学派作了全面的研究 ,得出了许多一致的认识 ,然而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如兰克史学是客观主义史学还是实证主义史学 1,进而言之 ,十九世纪的客观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关系如何等等。本文仅将兰克史学与以孔德为理论奠基人的实证主义史学两相比较 ,以求为兰克及其学派找到定性的恰当位置、并进一步使客观主义史学和实证主义史学的关系明朗化。一、兰克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区别首先 ,对历史探究的层次上来…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求真与求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求真与求善是历史研究的两大原则,求真是史学学术性的基本要求,求善是史学社会性的功能体现。只有遵循求真与求善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发挥历史研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民族史学"作为重要的区域史学分支,是与史学发展相始终的."民族主义史学"是在民族主义思想主导下的"民族史学",是适应近代民族国家构建需要而产生的,是"民族史学"发展演变的特殊阶段."民族主义史学"促进了"民族史学"的拓展和深化,但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决定了它终将被摒弃.  相似文献   

10.
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西方不同。西方的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除了继承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要求的如实直书外,还注重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实证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因为实证主义史学的进化观念、实证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念、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有着相通之处,从现实条件讲,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中国学者对西方史学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待兰克和汤因比的态度的变化可见一斑。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从思辨的历史哲学日益转向分析的历史哲学,反映了现代西方史学理论上的一场大换位;在中国,历史认识论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史学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在整个史学理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中国史学工作者还借鉴了目前流行的西方史学流派,例如年鉴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史学和心理史学的方法,为深化中国史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2.
兰克新史学标举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重视社会的历史。科学与理性成为新史学专业建设的指南。对社会史的重视结束了"帝王家谱"的话语霸权,纵横结合的社会史为史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新史学对科学与理性的过份强调,与"史学本质里"的文学元素产生了内在的冲突;后现代史学因运而生。"易中天现象"既是新史学社会史的延续与发展,也是史学文学性要求的必然表现,其大众化趋势正反映了史学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实证主义史学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年鉴学派,在与实证主义史学的较量和争论中,克服了实证主义史学的种种弊端,形成了与兰克学派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范型存在明显区别的新的史学范型.这一新史学范型,不仅为教育史学新领域的开拓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而且为教育史学研究中正确处理教育史学研究的“客观性”与教育史学研究者“主体意识”的作用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同时,年鉴学派所构建的以“历史时间”为核心的叙述体例和他们所倡导的以“问题史学”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为教育史学研究及其方法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爱国学者强调学以致用,自觉把旨在"求真"的史学研究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把研究历史和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连接在一起,表现出对历史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赋予了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优良传统新的时代内涵。其史学经世思想表现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著史考史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为抗战提供历史借鉴、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课题研究意识;着眼于向大众普及正确历史知识的历史教育思想;"致用"与"求真"并重的史学学术观。  相似文献   

15.
:左右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方向的主要有三大史学思潮 ,即实证主义史学思潮、相对主义史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实证主义史学思潮在二三十年代独霸史坛 ,相对主义史学思潮在三四十年代曾盛兴一时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在三十年代以后 ,尤其是四十年代逐渐成为主导潮流。实证主义史学思潮的特点主要是强调客观 ,排斥主观 ;重视史料 ,忽视理论 ;主张求真 ,不问致用。相对主义史学思潮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史学的主观性 ,重视理论的探讨和史观的重建 ,倡导史学的实用性。马克思主义史学强调以唯物史观的指导建立历史科学 ,主张理论和史料相结合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结合。三大史学思潮并不是壁垒森严的绝对对立物 ,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汇通与融合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傅斯年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史料学派”的创始人,其“史学只是史料学”的思想对近代史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研究一直是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体现为傅斯年史学思想来源研究日趋深入,史学思想内容研究日趋完善及史学思想评价的日趋客观。来源方面,学界摆脱了傅斯年的史学思想仅受到西方兰克史学的影响的单一认识,认为其史学思想的提出与西方其他史学思想的影响也密不可分;内容方面,纠正了以前对“史学只是史料学”的片面认识,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了傅斯年的史学思想;评价方面,更为客观地分析了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但是,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研究就整体而言仍显薄弱,主要表现为论著的相应缺失和论文质量的尚需提升等。  相似文献   

17.
史学中蕴涵着核心精神,可谓史学的灵魂,在不同学者那里或是"历史哲学",或作"史学观念",也称"史学思想",抑为"史学理论"。20世纪以来西方的史学理论,有着从注重历史的自然之  相似文献   

18.
班固"旁贯五经"而著史,其浓重的宗经思想贯穿于《汉书》的宗旨、体例以及取材等各个方面:班固据五经经义而确立著史宗旨与各篇立意,按《春秋》"以传释经"之义例来规范纪传体体例,准经义而命名篇目并为之作序,以五经为准则去取史料、删改《史记》,仿"《春秋》书法"以记事,引经文与各家经说以入史,用五经经义而论赞人物。凡此诸义例不仅在著史宗旨、批判精神以及历史叙事等方面改变了汉代史学的精神,而且还促使班固史学之求善与求真既吻合又分离,与司马迁强调史学之求善与求真的吻合有所不同,汉代史学精神由此而转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期是西方史学从兰克式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前夕,与此同时,中国史学也正面临着一场深刻变革,新史学与新汉学的消长起伏构成此时的一道重要景观。新史学以社会史、民众史为主体,以社会科学为辅助方法,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潮、唯物史观派史学以及后来的会通史学都是这一范式的代表;植根乾嘉、外接西学的新汉学则重客观实证,以史料为中心,以胡适倡导的整理国故运动为主体。新史学与年鉴派不谋而合,代表着一种富含生机的新潮流;新汉学与兰克史学同调,绝非现代新潮。傅斯年主持的史语所,揭橥科学的大旗,反对发扬国学、汉学,但在学术路向上,它侧重史料搜考,传导实证学风,实质上仍归属新汉学的谱系。由于知识背景、门户之见和派系利益诸方面的原因,以致史语所最终与现代史学的新潮流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20.
王振红 《南都学坛》2008,28(2):31-38
语言是思想、理论的载体。因此,语言中某些核心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出思想或理论之主要内容及其背后的认识取向与思维模式的转变。据此,中国古代史学"实录"思想向近现代史学"求真"概念的转变,表面上虽是语言的变化,实质上则是在认识取向上从"实录"之实用性向"求真"之知识性的转变,在思维模式上从"实录"之分散性向"求真"之系统性的转变,在语言表达上"实录"是一种叙述的理解,而"求真"则开始转向逻辑的论证与推理。这些转变,在一定意义上就反映了近现代史学理论转型的基本内容。在近现代学术背景下,这种转型既是必然的趋势,也是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更是扬弃传统史学思想与借鉴西方史学理论两者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