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云南大学已故教授刘文典(1889~1958)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古籍校勘学一代泰斗。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庄子补正》,该书是他—生研究《庄子》的重大学术成果,其对《庄子》的考释、补正之卓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重大影响,是人们研究《庄子》的必读之物。1939年陈寅恪先生为该书作序道:“然则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供治庄子者必读而已哉。”1962年张德光教授为该书再版作《庄子补正跋》又曰:“补正乃校勘训诂专著;其兼综群言,发微补阙,实为精心刻意之作,足资治庄学者…  相似文献   

3.
"道"在老子、庄子哲学中都是绝对的本体和本原,是化生万物、决定万物的不可捉摸的抽象实在。老子、庄子强调"道"的至上性,主张具体对象和人类社会都应顺从"道"的法则——无为,这就间接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进而导致了对现实社会存在价值及合理性的否定。《淮南子》以"气"解"道",以"因"解"无为",将老子"塞而无为"的...  相似文献   

4.
《庄子》与中国小说起源的关系密切,"小说"和"小言"等小说概念出自《庄子》,概括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精神的"志怪"一词出自《庄子》,《庄子》寓言中含有《山海经》"奇说"式的小说内容,这些使《庄子》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小说》、《志怪》为名的第一批小说专著,是《庄子》对中国小说起源深远影响的必然结果。从出土的先秦小说可看到《庄子》小说内容的历史背景,也显现出《庄子》的独特之处,它是中国小说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5.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以"艺术精神"诠释庄子,发前人所未发,也引起激烈的争论。其实,只有了解了徐复观对中国文化做"现代的疏释"的整体理路,才可能进入徐复观的语境和思想世界。徐复观所谓对庄子的"再发现"的实质是将庄子所成就的"虚静的人生"推进到"艺术的人生"。徐复观准确把握了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一实质,通过会通庄子精神与艺术精神而悟到庄子的心就是艺术精神的主体,庄子之道的精神正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之所"成"实乃艺术的人生。徐复观对庄子的这一"再发现"并没有误读庄子,正如他自己所言是"瞥见庄生真面目",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文学科的"修辞学转向",作为"修辞的《庄子》"虽然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毕竟谈论庄子表达修辞的多,而涉及庄子接受修辞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为此,透过对庄子修辞接受策略的具体梳理、总结与论析,不仅对庄学研究有所拓展,同时在开掘传统修辞学理论资源方面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文学科的"修辞学转向",作为"修辞的《庄子》"虽然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毕竟谈论庄子表达修辞的多,而涉及庄子接受修辞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为此,透过对庄子修辞接受策略的具体梳理、总结与论析,不仅对庄学研究有所拓展,同时在开掘传统修辞学理论资源方面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本文首先对"逍遥"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了"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可谓"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这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老子》异文常常隐含着重要的信息。郭店简《老子》中"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的"厚"应读为"诟",通过文字和文意的比较,相关句子简帛本明显优于今本。"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的"志"以及帛书乙本的"侍"、今本的"恃"均应读为"待";"弗待"应该就是《庄子》"无待"的源头;传本"为而弗恃"前误增"生而不有"四字是由于对"恃"有误解造成的,该句简帛本也优于今本。"有状蟲成,先天地生"中的"蟲"可以读为"融","融成"则是对先天地而生的"状"形成过程的生动描述,此句简本优于帛书本和今本。  相似文献   

10.
《庄子》其文"波奇云诡、瑰丽奇谲",为历代文人所尊崇。本文从奇言、道说、象说三个方面入手,对《庄子》语言风格的诗化特色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桐子是梧桐树的果实,民间常见,具有食用与药用价值。桐子是凤凰之食;文人食用桐子,不仅疗饥,亦且明志。梧桐果实离离,《诗经》中用以比喻君子的嘉德懿行,也比喻女子的繁衍生育。桐子易于繁殖,"桐实生桐",《越绝书》中用以揭示遗传规律。桐子成串下垂,鸟雀栖息于梧桐,以桐子为食;"桐乳致巢",《庄子》用以说明因果关系。桐子、梧子与"同子"、"吾子"谐音,南朝乐府民歌用以抒发爱情心声。桐子的实用价值与文化意义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王夫之《庄子解》,胡远睿《庄子诠诂》,支伟成《庄子校释》,朱季海《庄子故言》,张默生《庄子内篇新释》,钟泰《庄子发微》,陆永品《庄子通释》等,对《庄子.养生主》的注疏多有分歧,本文拟作一个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3.
休谟的认识论一般被称为怀疑主义、不可知论。但与庄子的不可知论相比较,二者有明显的区别。休谟自称是温和的怀疑主义者(也被称为"健康的怀疑主义者"),一方面他揭示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又并不对其进行彻底否定,而是要求人们"小心翼翼"地使用。休谟始终站在经验主义立场上,即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上",积极地寻找能够漂浮在上面的"智慧的压舱物"。庄子哲学虽然也是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然而庄子哲学的理论归宿不是"以物观之",而是"以道观之"。不过我们可以发现休谟和庄子思想之间确有很多相通之处。把庄子和休谟放在一起比较,找到他们的相通之处,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休谟的认识论将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庄子·杂篇·外物》提到的"小说"并非偶尔使用的一个词,而是指不合于道家思想即不能"大达"至道的其他诸子学说。"小说"不仅指一种言论方式,也同时指一种文体形式,它属于先秦诸子说体文的范畴。而说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产物,且其本身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汉书·艺文志》正是沿袭了庄子的"小说"观念,将小说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著录于《诸子略》,完全符合先秦两汉的学术生态和分类习惯。而所谓"小说家出于稗官"云云,更是点明了小说与政教的关系。这种从政教学术的角度来认识小说价值,从杂说短记的形式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子部小说的基本观念。因此,庄子所云"小说"决非"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实具有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创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现实空间叙事与观念空间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但长期以来,叙事学理论对时间关注较多,对空间着力甚少。空间不仅指日常生活经验中具体的物理空间,也具有明显的观念化空间状态。在《庄子》中,庄子采用"寓言"、"厄言"、"重言"三种手段,特别是"寓言"再现了"仅免刑焉"和"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实空间。庄子虽然对现实空间不满,却无力改变,转而利用观念空间叙事建构起源于现实的"至德之世",但"至德之世"空间状态是落后的,与现实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继而建构超越现实的"逍遥"空间状态。  相似文献   

16.
庄子使用神话传说来阐述他的哲学观点是大家所熟悉的。闻一多认为“庄子寓言,大都脱胎于先古传说,而非尽由虚构”。神话学家袁珂也说:“战国时代,神话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还有《庄子》一书。《庄子》本来是哲学著作,由于它的文章写得很美,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一般人也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庄子》的文章里有很多寓言。有些固然是作者创造,但往往也有些实际上是以古代神话做蓝本而改写的。”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渊博,而且有独见。他的文章有个性,有独特的文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庄子的寓言。“寓言”这个词汇始见于《庄子》,可以说,庄子是我国寓言的先驱。所以《庄子》能深深地吸引着历代的读者,其中包括学者、诗人以至政治家。即此而论,《庄子》也就永远埋葬不掉了。  相似文献   

18.
东晋慧远修习"念佛三昧"禅法的具体法门是"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此禅法在实践中融合了老庄的思想观念与方法:思想观念上,慧远追求的佛家终极境界与《老子》的"道"同实而异名;其禅定方法接近于《庄子》的"心斋"、"坐忘",强调昧然忘知、心神虚静。故此禅法的实质是"澄怀观道"。  相似文献   

19.
庄子和康德的审美心胸观都认为,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时,内心应该达到一种超越一切利害关系的虚静自由的状态。康德的审美静观说在其理论中并未充分展开,主要表现为直接用"静观"这一词语,强调一个"静"字。庄子的审美虚静说不但强调"静",而且强调"虚",是一个以虚静为核心,以心斋为起点,以坐忘为中介,以物化为最后旨归的有机整体。庄子审美虚静说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物我合一的互动互化,比康德单纯静观的审美观照理论更接近审美心理的实际状态。庄子的虚静说没有像康德的静观说那样纯粹地指向形式美。  相似文献   

20.
《庄子》“重言”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重言出现较多的一部书,有些重言还是在《庄子》中最先使用的。现存注解《庄子》的著作,最早的是晋人所作。由于当时距离先秦时代已比较远,语言习惯有了相当大的演变,注者对书中“重言”的解释时见可商兑之处。有些误解在后代已经得到纠正,有些问题则迄未解决妥善。本文打算根据“重言”的特点,以《庄子》原文或其它古籍为参证,对《庄子》中一些“重言”的确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所引《庄子》原文,皆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庄子集释》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