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继《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获得2005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之后,在首届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开幕之际,我校吕锡生教授的又一力作《徐霞客家传》,经修改、增订,由中央文献出版社重新出版。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被称为“千古奇人”;他的名著《徐霞客传记》被称为“千古奇书”。但在正史中没有他的传记。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只能从陈函辉的《徐霞客先生墓志铭》和钱谦益的《徐霞客传》中略知一二。随着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界对徐霞客研究的深入,人们迫切需要更多地了解徐霞客。正是基于这种客观需…  相似文献   

2.
徐霞客笔下的丽江土司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徐霞客在云南丽江土司地区的亲见亲闻,系统收载在《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对于了解明末丽江纳西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交流、风俗习惯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徐霞客游记》的语言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游记》是晚明社会的产物,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而且具有丰富的语言学价值。一方面,《徐霞客游记》中所记方音反映了吴语和云南方音的一些特征,所运用的一些方言词汇也表现各地方言词汇的不同;另一方面,《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反映诸如壮语、彝语、布衣语等许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此外,《徐霞客游记》在地名学上有关通名的记录有其特色,采用吸取民间用语和以形状特征来定通名。在所记地名的命名法中,主要有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两大类。  相似文献   

4.
徐霞客黔游路线地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徐霞客(1587——1641年),字宏祖,江阴人,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下称《游记》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巨著,影响极广。几百年来,研究者甚多,更有一些研究者亲自沿经徐霞客走过的路线去体察他当年所描述的地理景观,印证和思考《游记》的科学意义,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游记》内客,为研究徐霞客作出了新的贡献。对于《游记》中的黔游部分,很多专家作了大量的解释和考证工作,既有文字论述,也有路线示意图,这为研究徐霞客在贵州的旅游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在黔游日记中,徐霞客对贵州的岩溶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徐霞客研究热了起来,论集、专著和各种读物出现不少。《徐霞客游记》的整理、注释工作亦获重大进展,一些地方相继成立徐霞客研究学术团体。陈桥驿先生认为,徐霞客研究应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徐学”,并撰文就徐学现状、前途和徐学建设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徐霞客把旅行与学习、交流、陶冶情操等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旅游的实质意义。在徐霞客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爱国、爱生活、爱科学的国民素质,这也正是当代中国人所缺乏的一种素质。如今,很多旅游者不懂礼仪、触犯禁忌,旅游文化内涵与国民旅游素质相对欠缺,今天通过研究徐霞客,最重要的是让徐霞客成为一个载体,可以学习徐霞客在旅游中的科学、实践、创新和坚韧精神,这对提高国民的素养有深远意义,从而可以推进国民旅游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江阴徐霞客家族有着颇具个性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富于藏书、文子文孙、学风标新、重视立言等特点。这些家族文化特点为明末科学伟人徐霞客学风的形成提供了丰富养分,对其科学考察事业及其成就的取得产生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徐霞客时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8.
明代名士为徐霞客及其先世题赠的珍贵墨宝“晴山堂石刻”展示了徐霞客成材的家庭环境。隐士世家,书香门第,祖上连续四世的科场悲剧,使其父彻底摆脱了科举的羁绊,徐霞客得以生活在一个读书环境和经济条件十分优越的家庭里,既无科举压力,又能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而他所选择的不为生计的旅游考察祖国大地的理想,又为其父母所支持,使其能摆脱家务之累。这在传统社会家庭中是十分特殊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穷毕生精力,问奇于名山大川,探幽于边陲僻壤,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对祖国的大自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真实的描绘。《徐霞客游记》成为一部系统记载我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巨著,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徐霞客的家世、生平和思想以及《徐霞客游记》一书的地理学与文学价值,作了较为深入、具体的研究,但对徐霞客与明代方志编纂事业的关系,还未引起注意。本文试图从方志学的角度,就地方志对徐霞客旅行考察的作用和徐霞客对我国古代方志编纂事业的贡献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同仁们。  相似文献   

10.
云南旅游资源的拓荒者徐霞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旅游资源的拓荒者徐霞客文明元徐霞客是我国代伟大的旅行家,其一生旅游考察长达三十余年①,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内容丰富多彩、叙述翔实生动的《徐霞客游记》②。徐霞客的观察研究水平,得到世界的承认③,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分类、描述取得了世...  相似文献   

11.
徐霞客文学成就虽著于游记,然非游记可限,其诗歌创作也十分可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徐霞客诗歌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徐学”研究日益兴盛、不断拓展的今天,学习、研究其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而且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徐霞客把地理研究与人文精神的探索融为一体,在考察中深入民间、不耻下问、抓住典型,根据亲身经历,于书中留下了大量古代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记载,为研究明代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该书的民俗记载,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生产、风情旅游,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明一代曾出现过两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和王士性.关于徐霞客,自本世纪20年代末丁文江整理出版《徐霞客游记》并倡导对其研究后,社会各界对其高度重视,以至一旦论及明代的地理学,即言必称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确,徐霞客以毕生的精力,开创了我国地理学系统观察自然、描述地理环境的新方向,成为由古典地理学走向近代地理学的划时代的先驱者.人们称徐霞客是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游记》是一部辉煌的地学著作.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三个有代表性的徐霞客年谱中有关徐霞客家史、徐霞客交游、生平的十余个史实,进行考订,纠正了年谱中的一些错误.它们是徐元献之师张亨父的籍贯,徐经、唐寅中举时间,徐屺、徐亮工死事,文震孟等题跋黄道周赠徐霞客七言古诗的时间和地点,徐霞客"西陵"访仲昭事等.  相似文献   

15.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1587年1月5日(明万历丙戍11月27日)生于今江苏省江阴县。他从22岁起进行了34年的野外考察,在艰苦的野外生活中,积劳成疾,于1641年2月病逝,逝世时只有56岁。他逝世后被后人传抄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是我国研究旅游地理学的鼻祖。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封建世家,自幼享有读书机会,在青少年时期便特好奇书,喜欢看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一类书籍。他常常把所喜爱的那些书藏在塾师规定要读的经书下面,偷偷玩味。他在广泛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他自己对祖国山河研究的看法。他认  相似文献   

16.
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云南的道教郭武有关云南道教的研究,向以史料缺乏而难治。明清时期修撰的云南志书虽载有一些道教在各地活动的资料,然其中多有后人添加附会的成份而颇显舛谬。徐霞客所撰《徐霞客游记》,中有《滇游日记》十二篇,"虽足迹所经,排日记载.未尝有...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丽江木土司等封建统治者在明代初年就在经济、文化方面进一步和汉族发生联系。在天启、崇祯年间有一位木增(1587—1671)木知府,这人字生白,他和汉族的交往更为频繁。崇祯十二年,徐霞客到了云南鸡足山以后,这位木知府还把他请到丽江,住了十三天。为木增所辑的《云迈淡墨》作序,并教他四个儿子作文,又编《鸡山志》。徐霞客又重返鸡足山,三个月把志修成。因为脚坏了,不能走路,木知府派了“笋舆”把他送回,走了一百五十天才到黄岗,从这里换了船回到他的老家江阴。第二年徐霞客就死去了。木知府对徐霞客的盛情款待,这在《徐霞客游记》中详细的记载着。  相似文献   

18.
《徐霞客游记》的旅游文化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文化融合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世界旅游大潮中,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势不可当的。徐霞客旅游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以文化为内涵,他在其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较好地与当地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徐霞客游记》中体现的文化融合符合了当今这一潮流。今天如何在徐霞客旅游文化视角下看待出境旅游中外文化的冲突、交流和融合对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旅游形象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霞客旅行中的食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进行了长达30个年头、涉足19个省市、自治区的旅行,其游记反映了他旅行中的不少食宿问题。本文分析了徐霞客在不同地区投宿各类住宿点的情况,并将他旅行中的饮食分成几种类型,整理出各地的特色食物和饮食风俗。文章最后还对各类食宿点的费用收取以及接待态度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反映明代后期的一些社会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这是江牧岳同志于1991年10月在桂林举行的“徐霞客逝世35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阐述了徐霞客的治学精神,以及当前研究“徐学”的现状,现予以刊布。本刊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