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观点为理论依据,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探讨了许渊冲先生《长恨歌》英译本的言内意义中叠字、借喻、顶真等若干修辞的再现。探讨表明,汉英两种语符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导致了言内意义在转换过程中的变异或缺失。因此,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言内意义的转换,尤其是修辞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试论文学翻译中艺术意境的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意境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艺术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内容.文学翻译说到底是原作艺术意境的再现,文章从艺术意境的审美构成、艺术意境的再现过程以及再现的两条常用途径--对应法和重建法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想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做到重神似,那么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说对话描写可以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本文以风格翻译论为导向,从《三国演义》人物对话中文白夹杂再现、语境中修辞手法再现、对话中人物个性再现以及骂词中人物身份再现四个方面探讨罗译本中人物对话风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中德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熟语。德汉熟语间的翻译其实是两国文化的再现。文章从文化视角出发,运用直译法、直译加注法、形象转换法或意译法对德汉熟语进行互译,力求在目的语中保持熟语的源语文化风貌,以促进中德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声音方面来讨论诗歌翻译,着重从英语和汉语中的语音象征、韵式和韵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诗歌翻译中"音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诗叠词模糊美的英译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诗中的叠词具有意味悠长的模糊之美,但却是古诗翻译的难点之一。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诗中叠词的模糊美,并指出中国古诗在英译时遇到的各种难处,最后总结出在英译中有效再现古诗模糊美的三种翻译策略,即等值再现、等效再现和功能再现。  相似文献   

7.
历史图示法是用简明的图案、符号或简炼文字表示历史知识的结构和系统,再现其表象和内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系列和规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在历史教学中,边学习,边摸索,做了一些图示法教学的尝试,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是优秀艺术品的特质。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品以表现性见长,却是再现性的升华。中国古典绘画理论中有许多对再现性的独到论述,主要反映在再现对象的客观性、典型性、细节真实性、气韵生动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论报刊新词汉英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理论根据说明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报刊新词反映了历史文化,科教发展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因此,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以期真实地再现原文面貌。在翻译中,进行异化处理时应适当选择音译、直译,归化处理时应注意意译法、代换法、解释法、近似法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艺术理论中,常以“再现”或“表现”言说艺术的本质,本文即试图以“艺术再现论”和“艺术表现论”来概括比较20世纪以前的中西艺术本质论,并从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因素出发探究“再现”“表现”在中西方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再现”和“表现”。  相似文献   

11.
美术借助线条、色彩等来反映生活,而文学则借助语言文字再现生活,两者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在写作中经常要用到一些美术技法。这里以名篇为例简述几法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诗歌意境在翻译中的成功再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首诗翻译的成功与否.本文基于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和阎德胜教授的逻辑翻译理论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诗歌翻译中只有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才能再现原诗的意境.而要想在译入语中实现这三美,又需要遵循译入语的审美逻辑.二者缺一不可,逻辑是前提,三美是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借代往往成为中国读者正确理解英语新闻报道的“拦路虎”。文章就此以翻译理论与实务为基础,结合英汉语新闻报道中借代现象的对比分析,提出翻译时对借代的处理方法,即“形象再现法”、“形象省略法”和“形象增补法”等。  相似文献   

14.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广告英语魅力的重要源泉。比喻辞格作为广告英语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更值得研究。在对广告英语比喻辞格的汉译过程中,要吃透原文的内容与精神,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差异,灵活地采取直译法、意译法或直译加意译法,再现原语喻意,使译文语言流畅、易懂并具感染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理解语义并不是人们习惯的那样准确复制或再现作者的本意,并让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这类现成结论;事实上,阅读理解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应该还给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作品的权利,动用深究法、揭示法、体验法、替换法等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寻求对语义的积极体悟与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艺术领域内,“表现”与“再现”一般说来是两种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与统一,而不是相互对立彼此割裂。在人类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对具体的“掌握”、“反映”,一般地体现为对客体的艺术“再现”。而艺术对具体的“肯定”、“观照”,一般地表现为对主体的艺术“表现”。单纯的“表现”或“再现”是不存在的,表现艺术是不能脱离再现艺术而孤立存在的;同样,再现艺术也不能排斥表现艺术而单独生存。如果说,在艺术领域中,“再现”是“表现”的基础,那么“表现”则是“再现”的升  相似文献   

17.
诗词翻译中的风格再现包括风格两大组成部分的再现: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本文提出诗词翻译中风格精神方面的再现主要体现为意境美的再现;物质方面的再现主要体现为表层结构美的再现。接着文章以宋词为例,探讨了实际翻译中如何再现原作的表层结构美,并对译诗界颇受关注的"文体之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以《江雪》的英译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审美效果的再现,指出诗歌翻译是创造性的审美再现过程。要使译诗成功,译者应该从意义、音韵和形式3个方面着手,在再现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相似文献   

19.
西方绘画史从文艺复兴开始在图象再现的范畴中呈逐渐上升趋势,十九世纪末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的作品打破了这种趋势,导致了西方绘画史的分流——由图象再现向情感再现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双语行为。既要侧重于研究原语、解读原文文本,又要侧重于研究译语,在原文与译文文本表现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表现法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将“获得的意义”落实到得体的目的语文本中。本文着重研究翻译表现法的基本原则,根据译者对意义把握和意义表达程度的深浅,翻译再现的层次可分为表层翻译、中介层翻译和深层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