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是世界近代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巨大功绩在于结束了思辩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近百年的统治,“直接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他的无神论和唯物论思想,引起当时的德国思想理论界的重视,极大地影响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费尔巴哈哲学的推动下转向唯物主义,最后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伟大历史功绩,就是在反对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斗争中,使唯物主义恢复了它的应有权威,用清醒的哲学代替了沉醉的思辨。但是,他没有冲破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只要“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是露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9页)我们分析费尔巴哈哲学的这一局限性,不仅可以帮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据此,某些同志认为这是完全退回到了十八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旧立场。我们认为,这一认识是欠妥的。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没有采取扬弃的态度,这是他的一个重大缺陷。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辩证法的一种形态,从逻辑上说,不能认为否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否定了辩证法。在近代哲学史上,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因其机械性和形而上学的缺陷,而被德国辩证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所取代,作为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继承者的费尔巴哈,如果仍然停止在先前唯物主义机械论的水平上,没有丝毫前进,那么他能够战胜(当然未能彻底战胜)当时占着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唯心主义,恢复唯物主义的王座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恩格斯曾经评价说,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不那么机械”。 (参见《马恩列斯论德国古典哲学》,第471页)《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对于先前的唯物主义是前进了一步的,因而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同上书,第467页) 翻开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我们可以发现,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还是表现在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哲学之为人本主义哲学.这不仅费尔巴哈自己承认,而且也是公认的定论.但是,在谈及到费尔巴哈哲学为什么称为人本主义这一问题时,看法便不尽相同了.有一种观点认为,费尔巴哈所以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而拒绝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是因为他对唯物主义的偏见.理论根据是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讲的一句话:费尔巴哈“不能克服通常的哲学偏见,即不反对事情本质而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偏见”(《路德维希·费尔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时,通常的说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主要是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即唯物论思想。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它忽略了法国古典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中的作用,也未能正确地表述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一是德国古典辩证法。法国古典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出发点,是其“基质”;德国古典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辩证法这一“灵魂”;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正> 王夫之继承了先秦以来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宋明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辩与“心物(知行)”之辩,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见解,达到了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王夫之的“体用不二”思想从一个侧面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统一。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王夫之的“体用”范畴作点探索。一“体”和“用”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对重要范畴。魏晋以来哲学家们通过“体用”之辩,逐步加深了事物运动原因的认识。其正确结论是“体用不二”。  相似文献   

7.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重要哲学著作。在这一著作中,王夫之继承中国思想史上深远的唯物主义传统,对过去毒害中国人民几百年的统治思想--宋明道学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发展了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更重要的是在《周易外传》中,王夫之借用《周易》的体系和思想资料,大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周易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哲学著作中辩证法思想的宝库。在《周易外传》中,战斗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在这一著作中,王夫之将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吸取了它的“基本内核”,从此宣告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终结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性论,并用感性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代替抽象的人作为新历史观的出发点,从此也结束了旧的人本主义与人性论,进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正> 张载是宋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中国哲学史上起过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上承王充、范缜、柳宗元、刘禹锡等,下启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他主张一切皆气,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气本体论的哲学思想体系,把气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当时的关中学者把这部著作“尊信之与《论语》等”(《杨龟山集》卷二十)。所谓正蒙,就是正确的发蒙。王夫之说:“蒙者,知之始也。……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迭者也。”(《张子正蒙注·序论》)《太和篇》集中反映了张载的宇宙观,阐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实体——气,通过气的无限性、永恒性与物质具体形态的有限性、暂时性,论证了物质不灭。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的高  相似文献   

10.
“两次转变论”者认为,马克思在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之后,转向了费尔巴哈式的一般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历史观,在经过“费尔巴哈阶段”之后,才从根本上修正和超越了其费尔巴哈哲学立场,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演进的真实轨迹,夸大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而忽视了两者的根本差异,也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曲解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观的出发点。对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两次转变论”者的评价也与马克思本人及恩格斯、列宁的科学评价不相符合。在马克思哲学史上,费尔巴哈的影响的确存在,但不存在所谓的独立的“费尔巴哈阶段”。  相似文献   

11.
张载是宋明理学的一个奠基者,也是理学中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打头人物。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承上启下,标志着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北宋之后,虽然关学式微,程朱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但在其后历时七百年间相继出现的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如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对张载哲学,总的来说,采取了肯定的态度,都直接继承并且发展了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这是  相似文献   

12.
凡是古今中外各派哲学共同研究和回答的问题,贯彻在哲学体系各个部分中的共性问题,都应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应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1972年版,第14页。)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即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也就是所谓哲学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但也有少数哲学家否定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呢?流行的看法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而转向唯物主义,但不是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是转向新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即,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费尔巴哈是黑格尔与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之间的中间环节,但是,否认马克思世界观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阶段的存在。近来则有人连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一点也否认了。我们发现,上述观点与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实际进程并不完全符合,在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实际进程中,确是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  相似文献   

14.
正如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的终结那样,他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也是旧哲学的人性论的终结。在此主要介绍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几处误解,例如认为费尔巴哈的"人"只是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指的仅仅是人的本质等等,笔者针对学界对其的一些误解进行更正阐明,对费尔巴哈及其思想作一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5.
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路德维希·費尔巴哈(1804—1872),一生致力于反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斗爭。他的唯物主义哲学,不仅对当时先进知識分子思想的解放和德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曾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就是对人类进步文化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献。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視費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見解,尤其是他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他們在自己的著作中,贊揚費尔巴哈是个恢复唯物主义王位的杰出的哲学家,把费尔巴哈的哲学看作是一种“清醒的哲学”,是一个“天才发現”,并且認为費尔巴哈在某些方面是黑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与哈拉智所生活的年代差异跨越了近千年,各自所接受的是不同形态文明的影响。前者来自19世纪的德国这样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国家,而后者则生活在9世纪下半叶至10世纪20年代的西亚与阿拉伯半岛这片由政教合一的哈里发所统治的广大地区。两者所生活的地域的信徒们皆视对方为异教徒。两者在宇宙观方面也大相径庭。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而哈拉智则是一位“信仰虔诚、纯正”的苏菲派穆斯林,泛神论思想的倡导者。然而,正是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世界观迥异的哲人,对各自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社会群体所笃信的神祗及其相互关系,均作了一番人神一体化的解构,在诠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出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关于哲学唯物主义的意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提出明确的解说。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亦即:“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以上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在评价孔子时说;“自生民以来圣者不一矣,尽生民之所知而知无不至,乃以集大成而为大成,未有如孔子者也。”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自孔子以来圣者不一矣,尽生民之所知而知无不至,乃以集大成而为大成,未有如王子者也。”我认为,这对王夫之不能不说是一个恰当的评价。王夫之的思想(包括哲学思想)是中国封建时代思想的集大成者,这已成为思想史界的共识。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尤其具有“大成”气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对中国封建时代哲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正式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他说:“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贡献。它不仅科学地总结了哲学史,而且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对老唯物主义的继承、扬弃和发展。本文试从某些方面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刻含义进行探讨,并对一些曲解和修改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提出个人的一种看法,以求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20.
吴晓华 《兰州学刊》2009,(10):19-22
日本近代杰出的哲学家中江兆民,撰写了日本近代哲学史上最卓越的唯物主义著作《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其理论的形成不仅受到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还可以追溯到《庄子》。《庄子》的“死生无变于己”的生死观、“物无贵贱”的相对主义思想和“薪火之喻”等唯物主义的因素对其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