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8 毫秒
1.
诗歌:意境营造与时间跨越和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意境的营造往往离不开"时间意象"和"空间意象"。然而,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诗人为了达到诗歌意境的灵动和优美,常常采用对时间和空间意象"跨越"、"变异"和"重建"的处置办法,让时间跨越古今,让空间异变方位。因此,诗歌意境的营造与纵向的时间跨越、横向的空间变异,以及纵横交织的时空错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诗歌:意境营造与意象的拼接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靖 《南都学坛》2009,29(6):71-74
对于诗歌而言,意象是取自客观事物表象、蕴含诗人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用语言文字显现的诗意形象。意象的拼接组合直接影响诗歌意境的生成。诗歌中意境营造与意象的拼接组合分三方面:直接拼合,即并置——在横向的空间里拼接组合意象;间接拼合,即流动——在纵向的时间内拼接组合意象;立体拼合,即叠加——在交错和跨越的时空中拼接组合意象。因此,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要用意象营造意境,就必须对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拼接、组合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梳理。只有掌握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规律,出神入化地对意象进行磨合、拼接,才能使诗句生辉、意境灿烂。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是一个复杂的众说纷纭的问题,但也可以用最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一语道破,即"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或者说,意象与意境,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由意象和意境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兼及意境的营造、意境在古今中外诗歌中的表现以及意境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意象集中体现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如何对诗歌的意象进行翻译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庞德的意象翻译观入手,提出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时应该进行"忠实性"和"叛逆性"的创造。"创造性"的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因此,本文对诗歌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从意象的精雕细琢、对自然意象的选取、丰富奇妙的艺术想象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月派主要诗人在创作中对意境的追求,由此可见,以提倡诗歌“三美”主张而著称的新月派诗人同时也是非常注重诗歌意境的营造的。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独有的一个审美范畴.现今学界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着力较多,而对散曲中的意象关注较少,尤其是对于明代重要散曲家薛论道散曲中的意象几乎没有关注.薛论道散曲中的意象,且各种意象的组合方式丰富,营造出各式各样的优美意境.大致可分为自然意象和人生意象两类,它们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特点有别.  相似文献   

7.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对加里·斯奈德的影响是全面的,这一点很明显地体现在他的诗歌内容、诗歌意境和诗歌的创作方法上。他于诗作中多次直接引用与中国有关的各种素材,同时也把意象并置的方法熟练运用在中国诗的句式中,营造出宁静含蓄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9.
臧克家20世纪30、40年代的诗歌紧紧围绕现实主义内容,选取了多种意象,构建了多样化的意象群,运用了多种意象营造和组合方式,如纪实型、多维型、幻变型等;采用了多种意象排列方式,如并置型、复合型、平行型等。多样的意象和多样的方式成就了他诗歌的多样化形态,构成了其诗歌俗而有味的意境,显示出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诗对加里·斯奈德的影响是全面的,这一点很明显地体现在他的诗歌内容、诗歌意境和诗歌的创作方法上.他于诗作中多次直接引用与中国有关的各种素材,同时也把意象并置的方法熟练运用在中国诗的句式中,营造出宁静含蓄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诗接受象征主义纯诗论,没有沿着审美—超验的路线展开,而是沿着审美—体验的路线展开,接受瓦雷里的相关主张,并且结合自身的历史发展进行选择演绎和变异转化。从引进译介到理论阐发,再到新诗创作和批评实践的呼应,现实契机和东方因子逐渐使西方“纯诗”不断中国化,最终剥离和泛化象征主义原义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而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传达思想感情。本文旨在讨论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并由此分析古典诗歌虚实相生、意与境浑、韵味无穷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宋著名文人刘克庄的诗词呈现出鲜明的多元矛盾性。一是儒学正统的高尚气节与世俗化,清高又不能免俗、有意放旷又常常自拘;二是宋诗尾音与集大成者的矛盾,是效仿"江西诗派"和"四灵"?还是兼容并蓄,融合超越?三是褒贬广议的后村词,既有"辛派词人"之豪迈,又有儒学教化之世俗,欲丽还朴、欲豪还平、欲歌太平还思超脱。后村诗词的矛盾性体现了南宋这一特殊时代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明代徐渭是一个奇特的人物,他的诗歌创作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在各时期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创作流向主要表现在模仿与雕琢,呈现浪漫青年才士形象;中期创作流向主要表现在继承与创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自我生命意识的探索;晚期的创作流向主要表现在超越与发展、任情而自然。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美学术语。一般人认为诗歌创作的焦点问题在于意境的创造,对儿童诗来说,创作的焦点却是意象的组合。儿童诗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表达有其特殊性。儿童诗中意象与意境创造的关键是捕捉意象。  相似文献   

17.
《终南丛志》的诗论包括"凡诗得于天机,自运造化"的诗歌本质论,"辞理俱到"、"用破一生心"的诗歌创作论,"知诗者,以诗取人"的诗歌批评论等经验性的诗歌理论,这对当时与后代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诗史上,唐代是寺院诗创作的转进与勃兴期,作品数量及题材拓展均取得极大突破。在书写模式上,相继形成藉景畅理、触境明心、纪实绘景三种类型,充分体现佛教与山水互彰的共生性,为山水诗开拓出全新境界。唐人寺院诗重写景造境,常以动静相生法状清寂之景,物态生动,意境幽玄。寺院诗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警策,字锻句炼,隽语频出,普遍形成以精切之语状绝胜之景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题注是唐诗书写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诗流传的漫长过程中,题注的本来面貌早已不为世人所知。作为唐诗自注的一个重要类型,题注的性质和形成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典籍注释,甚至不同于唐诗自注的另外一种重要类型诗中注。唐诗题注或注创作体式,或注作者官职,或注创作时间,或注创作地点,或注创作缘起,或注创作背景。这些题注在最初创作之时并非是注释,而是诗人创作时书写的署名、题记、诗记等内容在别集编辑时被以注释形式改写于诗题之下形成的。揭示唐诗题注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是今天重新认识和研究唐诗自注的起点和基础,同时也为探索唐诗别集的编辑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