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冬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
圣勃夫在重振法国文学批评的权威方面功勋卓著,影响广泛,不过在他逝世之后不久就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文学观念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崇尚古典文学传统的转变,并重申了文学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意义,但在对待文学新秀方面未能经受住考验,对司汤达、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缺乏深刻理解。他涉猎广博,治学严谨,40年的辛勤笔耕积累了丰硕成果,然而他的传记式批评方法显然是错误的,不能真正解决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代批评大师的圣勃夫逐渐被历史所遗忘,既是令人惋惜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2.
论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我国现代学术界的情况来看,对于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问题的认识,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一是历史属性说.除了梁启超的有影响的意见外,其他如孙犁认为:史学方法与文学方法并非一回事,甚至是矛盾的;史学重事实,而文学好渲染;史学重客观,而文学好表现自我;就传记作品论,自古以来就被看作为历史范畴的文体.这是文学家的意见.史学家如胡华和孙思白等人也都赞同这一意见.而中国的图书馆学专家几乎是毫无例外地持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3.
4.
5.
投向“三少民族”作家作品的文学评论,起到了凸显“三少民族”文学创作的民族题材、民族化特征及艺术性的一些应有作用。但把这类文学批评放到整个新时期内蒙古文学批评领域来看,还是存在许多缺失的。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批评的“泛民族化”,以及批评方法的单一、陈旧导致的批评文本的重复性等方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批评者们的批评视角仍停留在过去的反映论、认识论以及意识形态论层面,没有发展、深化自己的认识,也就没能采用更有力的批评范式及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6.
文学风格,除了指作品的风格、作家的风格外,也指流派、阶级、民族、时代的风格等。然而,不论用于任何范围,文学风格的基础,总还是作家作品的风格。因为上述风格,是通过作家作品的风格表现出来的。所以,研究文学的风格,也应当从作家作品入手。一作家风格,是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稳定的创作个性,也是贯串在其全部创作中共同的、反复出现的艺术特征。它体现着作家的立场、世界观、特殊的生活经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林非是一位深受中国古代文化陶冶和现代革命思想与文化精华滋养的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作家,以其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实绩充分体现了他“两栖”文学名家的杰出身份 相似文献
8.
论茅盾的“作家论”批评文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是茅盾文学批评第二个活跃的时期。他这一时期的批评与“五四”时期“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批评有精神上的贯通,却又更多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滋养,摸索形成了“作家论”的批评文体。这一文体与相应的批评方法充分适应了那个激进的时代,并对社会一历史批评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一围绕着作为“成人童话”的武侠小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消费之热与评价之冷的巨大反差。这类作品属“通俗文学”范畴,不仅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属茶余酒后的游戏文字,甚至象金庸先生也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比较好些。”(见林以亮等《金庸访问记》)诚然,这种反差终于在“金大侠”独步江湖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今金庸及其作品不仅得到了年长一辈的专家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当代第一流的大作家”的荣誉,被视作“20世… 相似文献
11.
回归与再创──论中国现代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闫延文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曾以天才的睿智,将古希腊艺术比作个体人生的童年.她指出:虽然“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①按照同样的思路,我们似...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与发展观兼论可持续发展赵凤歧在本世纪行将结束之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审视以往的行程,谋划自己的发展战略,以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而在不同的发展战略后面,又是以关于发展的不同理论为支点的。对各学科研究发展的成果给以宏观审视,把“发展”本身作为对象... 相似文献
13.
14.
西周王朝覆灭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史有明文。《史记·周本纪》: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按,申侯女申后之子),是为平王,以奉周祀。此后,历史进入了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太史公所录信史,因岁月流逝造成历史的隔膜,后人便… 相似文献
15.
一王夫之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探讨作品本文与读者的相互关系,其中主要涉及二个问题:(一)解读的自由及其限度;(二)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什么是作品本文的优化条件。先谈第一个问题。大家几乎一致公认,王夫之对传统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命题的阐释是一种历史性的突破。但是究竟这种突破的意义何在?其实他的阐释的突出之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胡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学术成就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等众多方面。他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山大师”①,为整个中国文化的转变,树立了新规范。唐德刚先生认为,“胡适之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卓越的贡献应该还是在文学方面”,因为“他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人。”②胡适一生最热心倡导的是传记。他认为“模范人物的传记”,“可以做少年人的良好教育材料”,可以给少年人“介绍一点做人的风范”。③因此,他常常劝别人写自传,自己也身体力行,一生写了约120万字的传记作品… 相似文献
17.
“五四”作家之普遍近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以夏尊等为代表的信仰佛教并对佛教有精深理解的作家 ,也有以郁达夫等为代表的虽不信仰佛教 ,但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而欲在佛门找到心灵的归宿的作家。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尽管坚决反对佛教空观思想 ,主张以科学代宗教 ,但是强烈的皈依心态却使他们对佛教的否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现代文学史上 ,只有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少数作家自觉地以佛家之“空”解构传统之“有” ,从而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宗教心态 ,这是极其难得 ,也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论作家人品与创作成就的复杂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许多文论认为,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与作家人品的高低只有、也只能是一致关系,这实质上是混淆了审美范畴与道德范畴的不同概念,缺乏对作家也是芸芸众生中的“这一个”的特殊性的认识,并有在文坛搞等级制之嫌;二者虽有关系,但也决非只有一致关系,而是呈现出很复杂的情形。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家、作品,有助于强调人品修养的复杂性和难度,从而使作家的人品尽量与其创作的水平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出版业面临着由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的战略转变。在转型的过程中,编辑人员的素质是决定的因素。没有合格的、素质优秀的编辑,优质高效只能是一句空话。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编辑呢?这是大家想得比较多也谈得比较多的问题.许多同志谈到了知识更新、一专多能、精通外语、熟练使用电脑等等,这些想法都对,但又不全对。因为智商高、知识渊博并不一定能成为合格的编辑。最近我读了丹尼尔·戈尔曼的《情绪商数》才悟出一些道理来。丹尼尔·戈尔曼是美国《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他对美国流行的智商决定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梁启超对传记写作中如何据事实录、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运用文章技术的创见,认 为这些创见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据事实录的原则,更准确地评价传记中的人物,更科学地使用各种文章 技术,仍有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