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忙中偷闲之际,凭着对哲学问题的浓厚兴趣,拜读了大连水产学院丛大川同志的文章《论斯大林自然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该文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4年第1期.文章称斯大林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并将其模式化.丛文还认定,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纯自然主义的世界观,使用的是一种纯自然本体论思维方式;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对象是“自然界”,不包括“人化自然”或“属人的自然”;它是“纯粹的自然主义”世界观,是“纯粹自然辩证法主义”,是“自然必然主义”,是典型的独断论的可知论,是非常极端的自然还原论或社会自然主义,是有意摈弃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萌发的“新世界观”.对于作者这一系列“突破”前苏联和我国哲学教科书传统框架的“大胆的”“系统的”创见及  相似文献   

2.
阅《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丛大川同志《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斯大林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吗?一兼答穆志强先生》一文后,获益匪浅。笔者此文进一步探究斯大林哲学框架暇不掩瑜的鲜明特色。为了全面展示斯大林哲学框架的基本特征,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的整个膻变过程进行一番历史的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来命名,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哲学在其中居首要地位。在马克思那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作为其哲学构想的两大要素在他最早的著述中便已初见端倪。1837年,弱冠之龄的学子马克思曾教书其父,预言式地挑明了自己未来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曾在1990年《求是》第6期上发表《关于“超越”论之我见》一文,对近些年来出现的“超越”论思潮提出批评。《人文杂志》同年第6期上,发表翁寒松同志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超越性”问题》一文,对我和其他同志对“超越”论提出的批评进行批评。翁文对我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我误解了高清海同志的“超越”说,不能在“超越”说的本来意义上去批评“超越”说,因而显得我是在跟风车进行战斗了;第二,我的整个批评,表明我仍然  相似文献   

4.
“实践的人道主义”辩──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50周年丛大川在近年的异化和人道主义的讨论中,有些同志依然坚持马克思在巴黎著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尚残存着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遗迹,认定人道主义作为世界...  相似文献   

5.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世界观理解为物质的世界观。这种物质世界观,恰恰是对本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误解,从而使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的理论本性。基于此,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世界观进行重新理解和阐释,不仅对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的世界观即实践世界观是必要的;而且对理解作为“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6.
丛大川同志发表在《社会科学》1991年第11期的《实事求是是实践中的认识过程》一文在对拙作发表于《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的《实事求是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意义》质疑后指出:“讨论实事  相似文献   

7.
丁宝兰同志一九七九年在《哲学研究》第二期上发表了《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以下简称《实质》),认为柳宗元世界观中“唯心主义的东西”是“主要方面”,一九八○年《哲学研究》第三期发表了柯兆利同志的文章,对丁文的基本观点提出商榷。一九八○年《哲学研究》第十一期又发表了丁宝兰同志的答辩文章《略论研究柳宗元世界观实质的方法论问题》(以下简称《方法论》),再次坚持“柳宗元世  相似文献   

8.
广州的《学术研究》1989年第2期报道了姜建强同志的应用哲学即“无哲学”的观点。我即撰写了《“应用哲学”即“无哲学”吗?》一文与其商榷,发表在该刊1990年第1期上。拙文发表后,该刊在1990年第4期刊发了吴忠同志《“应用哲学”是哲学吗?》与我商榷。这两篇文章均在1991午《哲学年鉴》列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3年我才有幸拜读此文。当  相似文献   

9.
黄楠森同志在《哲学研究》1985第12期上发表了《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文。为此,我在《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上发表了《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一文,对黄楠森同志的某些观点谈了我的看法。为此,黄楠森同志在《人文杂志》1990年第5期上发表了《再论本体论——答刘福森同志》的文章,对我的文章提出了全面的批评。看完答文很  相似文献   

10.
实践本体论的提出本来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的讨论,但王金福同志却在《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一文(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以下简称“王文”)中说:“实践本体论者一定会感到,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围内论证实践本体论,那是困难重重、四处碰壁。要使实践本体论说得通,至少要跳出这个圈子才行。”这就把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列入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围之中了。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发表了唐家柱同志的《实事求是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该文开宗明义:“毛泽东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其集中表现就是‘实事求是’的哲学命题的提出。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实事求是解释说:‘‘实事’  相似文献   

12.
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继承了“自然哲学体系”传统,主张历史规律象自然规律一样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是一种“自然主义”;①而“马克思的哲学具有人本主义的性质”,“可以称之为……实践的人本主义”;②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综合”。③这种观点,实际上把马克思哲学人本主义化,并使之与恩格斯对立起来,我认为这是缺乏根据,也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自1844年夏在巴黎会面并发现彼此“在一切理论领域中”意见完全一致后,就开始成为亲密无间的同志、战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始者、阐发者和坚决捍卫者。他们毕生通力合作创立和使之不断完善的历史唯物主义同人本主义、自然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把二者混为一谈足没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13.
《福建论坛》1998年第4M发表了张亮同志的《谁的‘思维着的新世界观’——评丛大川先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以下简称张文),对此我深表感谢。张亮同志对我的批评是真诚的、中肯的,对我学风的评价是切实的。他激励我克服自己的大胆有余、严谨不足、忽视实证、强调想象的治学倾向。“关于国民经济学”,我较早直觉地认识到这才是马克思哲学更重要的深层理论来源,当时我主要是就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扬弃而获得这一直觉性结论的。随后我读了张一兵清同志精细的文本解读和认真地分析比较,深感这是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讲到“运动观”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叫做“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一本哲学教科书作过详细的论证。于是哲学界一些同志对这个提法的正确性表示怀疑。姜力新在1987年第6期《江海学刊》上发表《运动和静止的矛盾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文,认为运动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静止的矛盾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楚庚尧在1990年第1期《洛阳师专学报》上发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质疑》一文,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应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有阶级性,因此,真理有阶级性。这种推论,是把真理观的阶级性看成了真理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和科学真理观的对立统一。列宁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页)并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完备而严整,它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对势力、任何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列宁选集》第1卷第441页)毛泽东同志也说过:“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正> 何中华同志在《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发表的《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新华文摘》1991年第8期转栽,以下简称“何文”)一文,为了探析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基础,以存在主义的人学本体论解释“实践唯物主义”,在论述中的一系列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根本对立。因此,我们认为有澄清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我在1985年《哲学研究》第12期上发表了《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以后,陆续看到了一些批评文章,但均无暇作答。刘福森同志在《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上发表《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一文,对我那篇文章的“失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六点诘难,并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由于他提出的都是一些原则性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我感到有一辩之必要。下面我就按照他所提出的六个问题的顺序,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体系:马克思与列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辩证法体系:马克思与列宁丛大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体系的提纲性蓝图,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要素16条》是列宁当作世界观和认识论理解的辩证法体系的要素性蓝图,两者集中地体现了两位经典作家的哲学世界观倾向,我认为两者既有较大的倾...  相似文献   

19.
马宏山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其中的许多新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因此,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马宏山同志还在《文史哲》1979年第1期上发表《<文心雕龙·辨骚>质疑》,又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上发表《<文心雕龙>之‘道’辨》,有些观点,与《论<文心雕龙>的纲》一致。本文间或征引此两文语,一同评论。“本乎道”《文心》的第一篇《原道》,是论“本乎道”的专篇。“原道”,即“原于道”。“原”字后省略介词“于”。《经传释词》:“于,犹乎也”。《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说:“原,本也”。所以“原道”犹云“本乎道”。是说作文要以“道”  相似文献   

20.
陈远宁、李吉同志在《对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的新思考》(见《江汉论坛》1985年第6期)一文中,对"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这一传统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既可以是统一的,又可以是不统一的;世界观可以制约方法论,却不能完全决定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