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玄奘一生的弘法活动 玄奘是中国著名的佛学家、佛经翻译家。其毕生的弘法活动,先是西行求法,后是翻译佛典。 他西行求法,往返17年,旅程五万里,所闻所履138国。他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当时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娑论》、《因明》、《声明》等论典,重点钻研了《瑜伽  相似文献   

2.
何雄飞 《东西南北》2013,(20):52-55
曲向东将“玄奘之路”定义为中国企业家的高端户外体验之旅和心灵励志品牌,其实,它更像是曲向东和企业家之间“施虐”与“受虐”的一场商业游戏。1300多年前,玄奘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经甘肃瓜州、新疆吐鲁番、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历经艰险,最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求取真经。  相似文献   

3.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12,(4):143-156
本文通过对乌仗那、阇烂达罗、迦摩缕波、吉祥山、金刚座、那烂陀、超岩寺和乌丹塔普里寺等密教修行中心的相关资料分析指出,印度佛教金刚乘的前期修行中心基本在边远偏僻地区,后期中心则集中在今比哈尔地区;前期中心为密教修法的发源地,后期中心为密教典籍的加工地。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总理在50年代曾两次正式访问印度,四次途经印度,每次都受到热诚的欢迎,为培育中印人民的友谊之花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夏日炎炎,周总理初访新德里 周总理第一次访印是在1954年6月25日。为期仅72小时。那是趁主要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休会应尼赫鲁总理之邀而去的。当时中印两国在诸如朝鲜问题、印支问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等重大国际问题上观点一致,密切配合。那年4月25日又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两国成为后来  相似文献   

5.
董友忱 《南亚研究》2010,(2):151-157
被誉为现代玄奘的谭云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事业,因而赢得了两国人民的尊敬。本文细致地记述了他鼎力协助泰戈尔创办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盛事,高度评价了他为加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所作出的不朽业绩。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邻国,印度不仅是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也是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玄奘从印度那烂陀带回的释迦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然而除了《流浪者》《摔跤吧!爸》等为数不多的电影外,多数国人对这个世界电影大国的电影发展历程却不甚了解。近年来,随着阿米尔·汗等一批印度明星主演的影片在中国的口碑"炸裂",叙事流利、歌舞精彩的印度电影频频出现在中国银幕上,勾起人们进一步了解印度电影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印建立外交关系 5 0周年 ,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都在庆祝这一伟大的事件。作为一个印度研究者 ,我感到无比振奋 ,现在谈谈近半个世纪来中印学术文化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的情况。印度是中国的近邻。远在二千年前 ,中印人民之间就开始了友好的往来和交流 ,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这种交往开始于秦初 ,到两汉时逐渐频繁 ,在隋唐时达于高潮 ,宋元时更加深入 ,进入近现代以后 ,又有了曲折的发展 ,注入了新的内容。两国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无论其规模还是内容 ,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都是无可比拟的。举凡印度人民的精神和物质上的传大创造都传入了中…  相似文献   

8.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故事源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引 玄奘求法天竺,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伟大壮举。“春秋寒暑一十七年,耳目见闻百三十国,扬我皇之盛烈,震彼后之权豪,偃异学之高;拔同师之巨帜。名王拜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① 其弟子立本与彦 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中国传记文学中第一部大书。共十卷,前五卷主要记玄奘早年及其旅游印度的经过,后五卷主要记玄奘归国后孜孜不倦从事译著的经过。梁启超在《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里赞之为“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并非溢美之辞。其史料价值,与玄奘和辩机所撰《大唐西域记》堪称双壁。 …  相似文献   

9.
去年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00周年,逝世45周年。这位毕生致力于中国大众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也曾经作为中印两国交往的友好使者,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他曾经两次访问过印度,同甘地、泰戈尔等当时举世瞩目的印度名流有过几度交往和接触;他曾经写下为数不多但却十分深刻地反映当印度社会状况和政治斗争的诗歌和论文,同时还积极主动地把中国介绍给印度,让印度人民更多交地了解现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中印、中尼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长达数千年的友好关系史上,公元7世纪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杰出的政治使者——王玄策。王玄策,洛阳人,曾为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为朝散大夫,因出使印度时曾被中天竺摩伽陀国的篡位者阿罗那顺(Arjuna)袭击而著名于史册。但由于职位太低(朝散大夫,从五品),两《唐书》均未立传,故生卒年不详。著有《中天竺行记》十卷,已佚。现在只能根据中国古籍中散见的零星材料而考见其印度之行的一二事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印度国土毗邻,大约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传入我国后,两国就开始了不断的文化交流。通过中印两国使者、僧侣的互相交往,我国对古代印度文化的研究,到公元六世纪唐玄奘去印度取经时达到了高潮。但当时的研究只局限于宗教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哲学、语言学方面,对于内容极其丰富的、卷帙浩繁的文学文献则介绍不多。本文仅就“五四”运动前后直到目前为止,关于我国学者对于印度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梵语文献翻译的概况作一简单介  相似文献   

12.
谭云山教授在印度生活近五十年,他以献身的精神和坚毅的努力,为中印两国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为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曾在一九五七年增选他为特邀委员。印度国际大学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授与他该校最高荣誉——Desikottam。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印度都以自己辉煌的古代文明著称于世。我们这两个国家自古以来就象太平洋与印度洋一样互相毗邻、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自己美好的一章。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象法显、玄奘那样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的先人,他们为中印文化交流史留下了不少象《佛国记》、《大唐西域记》那样的专门著作。这给我们今天对于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些专著之外,在另外一些学者的别的著作中,也保存了许多中印文化交流的资  相似文献   

14.
“让我们,中国和印度,联合起来吧;让欢迎伟大时代的歌声响起来吧!让我们两个国家把欢迎的灯点起来,迎上前去吧!”——泰戈尔(1924年)泰戈尔是印度现代的伟大作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泰戈尔在他的一生当中,非常重视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事业,他对中国人民是始终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两国学术界的交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印度社科理事会共同组织召开的第四次中印学术研讨会,于1989年10月29日至10月31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传统与现代化的相互作用”。中印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相似的国情,现在又都面临着加速经济发展,迅速实现现代化的任务。现在中印两国学者会聚一堂,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刻而广泛的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得到了印度驻华大使任嘉德(H.E.Mr.C.V.Ranganathan)先生的热情支持;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先生的具体关怀和指导,也得到了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资助与协作。尽管这次会议时  相似文献   

16.
(五)〔唐〕玄奘、辩机著《大唐西域记》全书共12卷,成书于646年。记述了玄奘本人赴印度留学的经历,对所见所闻的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农业、商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叙述也颇为详细。这部书名义上是有关西域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实际上它也是7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印度圣社(雅利安社,Arya Samaj)的创立者、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Dayanada Sarasvati,1824—1883)逝世一百周年,印度和亚非一些国家的人民都纷纷举行集会记念这位印度民族的伟人,我国人民对达耶难陀的爱国主义一直怀着崇高的敬意。达耶难陀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对印度近代的宗教和社会改革、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他首建的圣社在唤醒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复兴印度的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印两国的友谊史上,有一颗闪亮的明珠——他的名字叫柯棣华。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已逐在我国人民中传播。 1981年以前我国出版的几本介绍柯棣华事迹的著作中,高梁所著《柯棣华》收录了三十一个小故事,概述了柯棣华大夫的生平。这本书由聂荣臻同志作序。今年,在纪念柯棣华大夫逝世四十周年之际,中国青年出版社将此书再版,由王炳南同志加写了一篇序言。此书史实可靠,对全国青少年来讲是一本有益的读物。  相似文献   

19.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环形山谷之下。据考证,石窟于公元前二世纪开始修建,公元650年竣工,前后达数百年之久。佛教在印度衰亡以后,阿旃陀石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湮没无闻。1819年,英国狩猎者无意中发现了这里的洞窟。后来,人们发现门外的石象同玄奘的记载完全相符,于是便肯定这就是玄奘所描述的那座石窟。玄奘(公元629年到645年间游历印度,公元638年曾到过阿旃陀地区)。在《大唐西域记》中对这座石窟的描述是这样的:“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蟑,重峦绝(山献)。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阿折罗(唐言所行)阿罗汉所建。……罗汉感生育之恩,怀业缘之致,将酬厚德,建此伽蓝。伽蓝大精舍高百余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余尺。……精舍四周雕有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证圣果之祯祥,入寂灭之灵应,巨细无遗,备尽镌镂。伽蓝门外,南、北、左、  相似文献   

20.
玄奘是我国唐代高僧,是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在他圆寂1330周年之际,中国玄奘研究中心、河南省偃师市和陕西省长安佛教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玄奘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4月16日至4月21日在河南偃师市和陕西西安市两地举行,隆重纪念这位世界文化史上的巨人,研究他的光辉业绩,发扬他的崇高精神。参加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代表一百余人,其中既有中国(包括台湾)学术界,尤其是佛学界的著名老前辈,也有近年来的后起之秀,还有来自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著名学者和政府官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