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很大部分原因是我国利用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优势是否在减弱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利用2000年、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01年3月-2014年3月的相关数据(由于数据来源有限,第二部分以及第四部分数据均为当年3月份数据),通过对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劳动力行业分布结构以及各个职位供求结构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低端劳动力优势正在减弱,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民工荒":揭示出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春季以来,不但福建、“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甚至在江西、湖南等一些内陆地区也出现了招不到农民工的“民工荒”现象。“民工荒”反映的是我国农村适龄外出务工人员供不应求的问题。“民工荒”现象除了因大量需求适龄农村劳动力行业的快速增长原因外,存在着诸如政府提高粮价、取消农业税等支农政策导致的“推力”不足,以及由于流入地对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导致的“拉力”不足问题,但根本性因素还是结构性的有效供给总量不足,即真正能够满足流入地企业需求、又能外出就业的人数有限。出现“民工荒”的局部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已经被打破。“民工荒”警示我们,我国经济发展正趋于面临劳动力资源瓶颈,现在就要高度重视并着手考虑有效劳动力供给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简单劳动力数量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投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应对“民工荒”,根本出路:一是要提高资源供给能力,二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数量投入向依靠资源使用质量转变。  相似文献   

3.
"用工荒"启动了我国二元经济劳动力流动的转折点,"孔雀东南飞"的景象已成过往,未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表现为分散式流动,并且由于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不同,而具有不同流动性,人力资本高的劳动力具有高流动性,人力资本低的劳动力具有低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时期探讨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然成为工业化城镇化整体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差异,西北贫困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更趋于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2008年,金融危机使宁夏农村劳动力区外输出受到重创,仅2009年宁夏区外转移就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劳动力的分配和再分配,使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按照经济规律的作用,趋向均衡,使劳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力的分配和再分配具有以下特征:一、社会性。首先是社会分工,具备不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可在不同行业和部门,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即劳动力分配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个具体劳动者的素质和意愿。其次,劳动与资源的配置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劳动力的发展由社会推动又受社会制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关系。二、经济性。劳动力配置本身不仅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且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对社会来讲,这种活动要尽可能符合各种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劳动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青年失业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其危害极大。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年劳动力失业主体的构成和原因,认为我国青年失业的组成包括三部分,即较低学历的城市里的年轻失业者、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的青年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失业群体。失业的原因主要是总量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隐性失业现象不容忽视。文章从加快经济产业布局调整,推动"就业型"经济增长、改变人口布局,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政府在失业问题上的责任等方面提出应对青年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变化农民工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就业数量不断扩大,就业总量由1978年的4.02亿,增加到2006年的7.64亿。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因此,从就业总量的城乡分布来看,城镇就业处于稳步增加的趋势,就业量由1978年的9514万人,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2.83亿人,就业人口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中承压,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劳动力供求深受人口老龄化、新一轮技术革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及国际贸易环境影响,"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等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短期看,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劳动者就业、收入、流动等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长期看,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力供给规模将继续下降,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性问题仍将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建议研究出台应对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劳动参与率下降、保护女性就业和减少就业歧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流动以及优化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关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中国劳动》2002,(6):12-13
在经济学上,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科技和资本并称为经济发展的四大要素.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具有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发挥和利用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这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也有利于控制和解决失业问题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风险,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部分退休人员仍感精力充沛,于是他们凭借自己实力,利用新劳动体制所提供的机遇,再次就业。它对于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缓解企业缺乏人材的状况、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退休人员收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成因:一是劳动力市场中新旧两种体制发生的摩擦,为部分退休人员在不同体制下获得双重收入提供了可能;二是我国退休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迫使部分劳动者不得不重返劳动力市场;三是固定的退休金难以承受物价过高的升幅。近年来,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物价指数一直上升,导致了退休人员收入的相对降低;四是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由于经济的发展,各方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农动力占多数,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总体偏低,直接影响劳动力的转移质量。因此,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和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为此,本文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培训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水平又是由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所决定的,其中经济增长决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即需求水平:而经济发展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容量.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从成都市近年从业人口的变化趋势、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就业率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效应,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在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增长的背景下,劳动力需求的发展趋势,探索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提高城乡就业率的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南江县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就业问题存在失业比重较高、就业结构二元特征明显、劳动力供需区域性错位的特点。据统计,南江人口总数为70.3万.劳动力资源有47.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41.5万人。城镇劳动力5.6万人.其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所谓再就业,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劳动适龄人口在主动放弃或被迫失去第一次劳动就业机会之后,经过合理的、全方位的流动,再次获得有酬劳动就业机会的经济活动。再就业实质上是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再配置或优化组合,也就是在就业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疏导劳动力的流向和流量,使其合理地分布于不同的地区、部门和岗位,从而实现社会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我国目前的再就业运行机制,是部分计划调节、部分市场配置的非有机结合。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调节手段而得以实现的。1、经济杠杆。在各种经济杠杆中,尤以工资的导向作用最为重要。辞职率与工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尤其是财税体制不健全的背景,基于供给学派理论,探讨了劳动力成本与财税体制之间的内在关系。文章认为,外部环境与政策变量使劳动力成本呈现出动态调整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利益各方不断磨合和博弈的结果。基于分析结论,本文从优化财税体制结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价格水平变化与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充分研究劳动力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数据及理论对我国劳动力价格变化的现状作详细的分析,进而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劳动力价格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我国劳动力价格与经济增长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春英 《劳动世界》2011,(12):40-43
用工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近年来,由于我国劳动力供方市场的整体萎缩和内地等落后地区大力发展经济留住当地劳动力,处于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江阴市的“用工荒”现象也较为明显。江阴市劳动争议案件呈现收案数量回落、新类型案件增多、结收案比和调撤率上升、上诉率和涉诉信访率居高不下等特点。为此,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做好交流协作工作,推进诉调对接,从而更好地应对用工荒背景下劳动争议案件的新情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工作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劳动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都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相适应。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建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离开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整个市场就是不完整的。我认为,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只有劳动力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并获得公认的权威性的鉴定,才能很好地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所以,劳动力职业技能开发就是劳动力市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技能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我们社会劳动力的结构,扩大劳动力培训安置,最后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达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劳动力市场涉及劳动者从培训、求职、就业、失业和转业,直到退休的全过程;涉及对劳动者的报酬付给、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等诸多环节;涉及  相似文献   

19.
以工资作为调节机制的劳动力流动是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形式。本文在分析工资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与行业差距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完善工资制度的建议,以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而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比重仍然较高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速度却放缓了,与此同时,工业和服务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劳动力结构偏离于产业结构需求,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障碍。本文将转移障碍成因区分为个体选择因素和技术特征因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多部门模型,从可观察的工资差距估计不可观察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障碍,得到如下结论: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障碍主要是个体选择因素,且影响越来越大。非农业和农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并未表现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巨大障碍。二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障碍主要是技术特征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服务业部门主要受个体选择因素影响。三是低学历农业劳动力和高学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的主要障碍都是个体选择因素。四是女性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受技术特征的影响大于男性。五是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劳动部门的障碍均源于个体选择因素。六是与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相同,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障碍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体选择因素,同时在技术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受技术特征因素的影响比其他国家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