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于十八世纪中叶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好的一部。在这部小说里,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卫道者贾政与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斗争,时起时伏,贯串始终。特别是三十三回写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承笞挞”,矛盾冲突更加尖锐。这一场卫道者和叛逆者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充分暴露了孔孟“忠恕”之道的虚伪和残酷。 贾政和贾宝玉身为父子,但有着两种不同的思想。贾政是一个手不离“圣贤”书,  相似文献   

2.
<正>《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一节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在这一节中,贾政因为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不潇洒、结交戏子、淫辱母婢等行为而痛打宝玉。宝玉的妈妈王夫人闻讯赶来,一把抱住打宝玉的“板子”,哭道:“宝玉虽然挨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是很讲究艺术性的。从关联理论看,《红楼梦》中的语境假设、谐音取义、神话故事,都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语用艺术。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主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义性。我们从作品描绘的具体社会生活中,从创作主体的阶级立场中,从补天济世的措施中,可以看出,补天从开始之日就已经注定是悲剧。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政治历史小说。曹雪芹在这部书里,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动人的艺术力量,对于统治中国思想领域两千多年的孔孟之道,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同时热情地赞扬了被压迫的奴隶们和封建阶级内部叛逆者的反封建、反儒学斗争。孔孟之道是剥削压迫之道、反革命复辟之道。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阶级,为了挽救自己  相似文献   

6.
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茶是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孕育产生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本文通过剖析阐释《红楼梦》中“茶”的文化蕴涵,挖掘其传统文化意义,探究其在英译本中的不同表现,指出把语言现象与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会对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以及翻译研究的深入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古典小说名著中,人与事如胶投漆,结合紧密,往往因人拟事,以事见人,不能把一个人的事情移之于另一个人.因此,写来情节独特,性格鲜明,两者天然浑成,不可分割,不能更易.这些情节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皆以人物思想性格为依据,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浓烈的时代特色,而且以塑造性格、反映主题为其终极目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而《红楼梦》的情节于此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9.
肖像描写,古称“写真”或“传写”,是塑造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小说创作运用尤夥。作者借助于描绘人物的外形、体态、衣钸以、容止,乃至声音笑貌等等,给读者提供直观的视觉形象。曹雪芹继承了古代绘画和小说的传统“写真”艺术,且以其卓尔不群的艺术禀赋和深湛博大的艺术修养,灵明洒脱,别创境界。因之,《红楼梦》中人物的仪容“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现”,显得神情宛肖、形神俱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以位居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之榜首而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恰恰是这部现实主义巨著,以“梦幻”拉开帷幕,又以“梦幻”落下帷幕。这就在客观上向我们提出研究《红》的梦幻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梦作为一种意象或者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红楼梦》中也有较多的梦境描写,主要有生者之梦和 逝者之梦。《红楼梦》中托梦情节数量虽少,却有着深刻的文本内涵。用托梦来建构故事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预示封 建家族的兴衰,宝黛钗等人人生爱情理想的破灭,从而向读者传达出其虚无空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对“忠实”的度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翻译目的不同,使得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就导致了对原文的不同的“忠实”的度。此外,还分析了一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如赞助人、读者群、原语和的语地位等。因此“忠实的度”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游离于“绝对忠实的译本”和“创作”之间的点的集合,即在两者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对"忠实"的度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翻译目的不同,使得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就导致了对原文的不同的"忠实"的度。此外,还分析了一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如赞助人、读者群、原语和的语地位等。因此"忠实的度"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游离于"绝对忠实的译本"和"创作"之间的点的集合,即在两者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其早期的作品“新感觉”特征即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中期创作的中篇小说——《雪国》堪称其“感觉艺术”的经典之作。《雪国》是川端康成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吸纳了新的表现手法,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模糊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文学语言的模糊化是作家对语言艺术处理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与大卫.霍克斯译本对《红楼梦》中模糊语的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6.
典故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图式理论为译者成功进行典故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图式理论认为,有效激活译语读者的相关文化认知图式是进行典故翻译的关键。本文以图式理论作为框架,分析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取的典故翻译策略并指出其得失。  相似文献   

17.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当时的家族伦理关系以及家庭财产关系,其中关于宁国府和荣国府二府在身份继承及家庭财产分配方面的描写,实为清代继承制度的一个缩影。今天从法制的角度对之加以探讨,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对完善我国现今的继承制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典本身的魅力是其得以承传的第一推动力。《红楼梦》以其寓言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对人间世的叩问,在叩问中向生命质疑其价值、意义、目的、来路、过程、去向及生命的美丽、丑陋和悲怆,清醒地反思了人类的生存处境和归宿,体现出作者博大的悲悯情怀和拯救之愿,因而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红楼梦》自问世以来波谲云诡的遭遇和至今不衰的魅力至少可以展示经典传承的诸构成要件,它以经典的范式对人生有所叩问和承载,从人生价值的启悟和提升中走向超越且历久弥新,引导读者从悲悯的观照中提升生命的境界,珍视情性和精神的自由,超脱凡庸,从而直指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毛德富或许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或故事小说)、生活小说、心态小说未必十分科学和周严,但它确实从某一侧面对小说内容和形式的特征作了确定、划分。鲁迅的《狂人日记》产生以前,中国没有心态小说;生活小说虽有,但它晚至明清的《金瓶梅》、《红...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同时也开中国现代小说之先河,《财主底儿女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剖析《财主底儿女们》中《红楼梦》的影子,并同中求异揭示路翎对其继承、发展,从而赋予文本新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