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四七年七月,为了粉碎蒋介石继续将战争引向解放区的罪恶阴谋,迅速解放全中国,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把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八月二十三日,我陈赓兵团,继刘邓大军之后,再次粉碎了蒋介石的“黄河天险不可攻克”的神话,在东起洛阳,西迄陕州三百里长的河防线上横渡黄河,乘胜向豫西、陕南挺进,开辟了广大的新区,有力地配合了中原主力部队的作战。  相似文献   

2.
一、鄂豫解放区的创建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胜利进入大别山。当天,中共中央中原局就指出:“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返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根据毛泽东“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原则,立即决定乘敌主力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别山敌人极为空虚之机,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建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1、迅速实施战略展开 第一阶段,实施初步战略展开(8月下旬至9月底)。主要任务“是占领一切可能占领的城镇,肃清土  相似文献   

3.
武琼 《南方论刊》2011,(12):52-53
解放战争战略防御后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解放战争的形势和我军的实际情况,把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选择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实施这一战略转变后,解放战争的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略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四大经济对策张衡华中抗日根据地位于江(长江)、淮(淮河)、河(黄河)、汉(汉水)之间,它是在全国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由新四军和八路军共同开辟的一大敌后战场。这一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诚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那样:“华中是我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四十年前,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既定的战略部署,强渡黄河,在兄弟部队的紧密配合下,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蒋介石统治地区的心脏地带插进了一把尖刀,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本文拟从解放战争的战略全局上来考察我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功绩。 一、挺进大别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反动政府利令智昏,对全国人民渴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呼声置若罔闻。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公然推翻“政协决议”,撕毁“停战协定”。1946年6月26日以大举围攻我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内战。 然而,经过一年来的内线作战,我解放区军民正确地执行了党中央、毛泽东“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的正确战略方针,歼灭了敌人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连地方团队共计112万余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并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奠定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全部歼灭敌人的基础。“这一胜利,给了敌人以严重打击,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兴奋了全国人民”。 党中央早已预见到革命战争的进程,人民  相似文献   

6.
唐洪森 《江汉论坛》2003,2(11):97-99
1944年夏,趁国民党军正面战场出现大溃败之际,中共中央决定经略河南,主要由新四军第4、第5师担负向河南发展的战略任务。该两师在巩固内部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抽派更多的部队挺进河南,新开辟了豫中、豫南、豫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初步打通了与华北八路军的联系,形成中原解放区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翟向东,刘如峰抗日战争初期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黄河、卫河、运河两岸与河南、河北连接的地区。是华北敌后严重威胁日军交通要道和中心据点的战略基地之一,对于沟通晋...  相似文献   

8.
深化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是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董必武是鄂豫皖边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播火者,中国共产党在该区域创建的鄂豫皖根据地在极盛时期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孕育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大别山精神。因此深入研究董必武在鄂豫皖边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进一步提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加强凝练大别山精神,对于深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弘扬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实行向广东进军的战略.这一战略方向的确定与共产国际、联(共)布对广东根据地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大革命初期,鲍罗廷致力于协助孙中山建设和巩固广东根据地;国民政府北伐决策时,共产国际、联共(布)出于担心国民军离开广东根据地而设法阻止;其后,为避免远离广东根据地又反对过度向北推进.随着武汉国民政府东征蒋介石,共产国际、联共(布)抓住此机会,提出利用张发奎部在南昌发动起义,随后起义部队按计划迅即向广东进军.  相似文献   

10.
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刘金江,臧济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华北根据地的重要战略基地和战略一翼,是华北与华中两大根据地的主要枢纽,同时在我党由抗日战争向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中起到了其他根据地...  相似文献   

11.
西路军遵照中央指示,在凉州、永昌一线建立永凉根据地,吸引了马家军部队以及大量蒋介石嫡系部队,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策应河东红军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西安事变时,西路军遵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安排军事行动,配合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党中央和军委指示西路军在临、高地带创造根据地.徐向前、陈昌浩坚决服从命令,令部队就地坚持.江泽民在纪念徐向前元帅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说:"他奉中央军委命令,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指挥部队与敌人血战四个多月,有力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12.
略论右江根据地建设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江根据地是著名的百色起义与红七军诞生的同时,由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在祖国南疆少数民族地K开辟的一块地域较广、人口较多、影响较大的革命根据地。右江根据地建设的历史尽管短暂,但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开辟的其他革命根据地一样,是实践毛泽东同志的“工农武装割据”光辉思想的范例,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辉煌壮丽的一页。今天,在纪念百色起义70周年之际,探索右江根据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  相似文献   

13.
何晓坚 《学术探索》2012,(10):37-39
大别山红色文化饱含实事求是作风及为人民服务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致性。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有助于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阐释其地域特色,有助于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物质基础。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应加强史料建设、加强根据地党史及日常生活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冀南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之一。八年抗战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谱写了冀南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篇章。冀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伟大实践,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思想的无比正确。  相似文献   

15.
1938年11月至1939年10月,刘少奇在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初期,曾两次奔赴河南,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中原地区党组织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发展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恢复、发展、重建和整顿党的组织和党的队伍,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理治水平和党性修养;为开辟和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九四四年四月至一九四五年二月,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党军丧师失地,出现第二次大溃退。日军的这次进攻在抗日战争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以往在对抗日战争作阶段划分时,却没有对日军的这次进攻给予恰当的估价。传统的三阶段论(即把抗日战争划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无视日军这次进攻的战略意义,把这一时期的抗日战争划作中国进行战略反攻阶段的一部分。近年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抗日战争不存在战略反攻阶段(程乃胜《抗日战争不存在战略反攻阶段》,见《安徽史学》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从而把抗日战争实际上分成了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两个阶段。这一划分,虽然正确地指出了在上述日军进攻期间,不存在所谓中国方面的战略反攻,但是,它没有看到日军的这次进攻已经打破了战略相持的局面,而仍然将这一时期的抗日战争划入战略相持阶段。笔者以为。一九四四年四月至一九四五年二月日军进攻期间的抗日战  相似文献   

17.
川陕革命根据地迅速建立和发展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九三二年七月,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攻。由于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偏师”之说的干扰,红四方面军被迫于十月初放弃鄂豫皖根据地,挥师西指,进军四川。从红军入川到统辖九县一市的川陕省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历时仅三月。从红军入川到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建立纵横四五百里,面积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人口约五百万的根据地,红军由一万余人发展到八万余人,为时也只有十个月多一点。这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很显然,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建立,无疑是因为具备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所总结的五个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披荆斩棘而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起点和发祥地。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宣传它的斗争历史,对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关于创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拨乱反正中发掘和征集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正确反映历史的回忆录,弄清了一些有争议的重大历史问题,基本上恢复了井冈山斗争历史的本来面貌。但还必须承认由于某种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目前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的宣传中仍存在着脱离历史实际的主观片面性。一九八六年由井冈山市委党史办、井冈山市地方志编纂办  相似文献   

19.
刘华实  薛毅 《中州学刊》2008,(2):181-183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规模较大、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在金融建设乃至财政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发展.苏维埃政府银行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产物,是根据地经济斗争和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它为支援革命战争、打破经济封锁、活跃苏区经济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支柱.鄂豫皖根据地的银行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才随着部队不断开辟新的根据地而着手筹建新根据地的金融事业.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赣鄂皖豫四省的前期推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冉绵惠 《天府新论》2005,(3):108-110
20世纪2 0年代末30年代初江西、湖北、安徽、河南四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展的主要地区,国民党蒋介石在这些地区推行保甲制度也最早。由于国民政府的大力倡导,各省政府的积极努力推行,几年实行的结果,赣鄂豫皖四省的保甲已具规模。由于保甲制度起到了有效控制基层民众、配合反共“剿共”的作用,国民党蒋介石认为成效显著,要求全国各省市仿行,并且保甲制度最终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基层政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