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闵仕君 《兰州学刊》2004,(6):103-105
中国现代形上学的建构存在着逻辑(知性)和生命两条进路,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是对熊十力生命进路的继承.这一形上学在净化传统儒家意义本体论的同时,又将"良知"变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原始儒家"存在合理性"的偏离.  相似文献   

2.
作为同时代的形而上学批判者,马克思与施蒂纳面临同一启蒙困境,试图将“人”从普遍原则的高处复归现实,但却建构了截然不同的主体哲学。相较于施蒂纳批判形而上学“抽象人性论”的逻辑进路,马克思拒斥极端的主观设定而从现实社会实践出发确证人,批判超历史的虚无而以社会历史视域还原人;驳斥“利己主义者现象学”而从社会生产方式入手考察人;抨击唯心主义个人暴动而以社会革命的现实手段解放人。社会历史性是马克思超越施蒂纳人学理论及一切形而上学“抽象人性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及其限度--从"生命现象"的视角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传统哲学的价值,实质上就是反思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只有把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即一种以理论形式所表达的人们超越“未成年”的幼稚状态并追求自身“成熟状态”或“理想生命”的心理定势和生命冲动。才能抓住形而上学的核心。从“生命现象”的视角出发,将使我们看清形而上学所包含的“启蒙精神”、“反思批判的自由精神”和“乌托邦精神”在促进“人的成熟”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价值,同时也洞察到由于其“总体主义”、“非历史性”和“绝对主义”原则与真正的“人的成熟状态”之间的内在冲突,因此,形而上学的价值又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背景下,形而上学的合法性问题既是现代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解决现代人价值迷失的中心课题。文章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力图从“生存境界”的角度来挽救“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在揭示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的基础上,区分了形而上学的理想和形而上学的理论。形而上学的现实的合法性在于人的类生命和历史性,形而上学的鲜活的生命在于人类价值的寻求和生存境界的彰显。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的学理角度把握形而上学的本真规定与发展线索对理解形而上学的内蕴与旨归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力图基于人的本性与形而上学的一体性关联 ,从新的维度与层面揭示形而上学的内蕴及其阶段性的内在差异 ,以求说明形而上学作为人的本性的哲学表达方式体现为互为相连的不同理论存在样式 ,即“对象”的形而上学、“方法”的形而上学 ,以及“视界”的形而上学。从现代视界中理解形而上学可以昭显哲学与人的本性内在联系 ,从而为确立与时代精神旨趣相吻合的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提供支撑性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化  马永慧 《中州学刊》2023,(7):112-120
道德地位是生命伦理学领域的重要范畴,是人类道德觉醒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诉求。它遭遇了“概念无用论”和“分层不合理”两种观点的挑战,为此必须澄清诸种理论进路。经典的道德地位进路主张人类属性具有规范意义或道德相关性,人的道德地位植根于其内在价值,但遭受自然主义谬误和非必然性的诘难。能力进路修正和拓展了人类属性观点,融入动物属性特质,细分为理性能力和感知能力两种情形;但以感知能力否定给予胎儿道德关怀,以理性能力拒绝赋予脑损伤者等以道德地位,忽略了物种多样性和链接纽带。关系进路则主张将道德地位纳入与他者“相互证明自身行为正当性”的关系中,并将其作为道德地位的唯一因素,难以解释生命权利的发生。利益进路将利益作为唯一条件,将利益差异作为道德地位的区别,但存在利益的计算、权力和利益转换难题。或许,生命共同体的道德地位进路是一种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经验的同一性》中,吉尔松为了阐述哲学原理的旨趣,在中世纪和近代哲学的若干学说中选出一系列具体的哲学试验.其中的每一项,就某种方法而言,都代表着处理哲学知识的明确目标.这些哲学试验荟萃在一起,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经验: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首要原理.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开端和鹄的,是形而上学的真理和方法.在《存在和诸哲学家》中,吉尔松阐述了欧洲哲学形而上学历史上对于存在概念的四种本体论诠释,揭示了托马斯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即:作为存在行动的存在自身,是形而上学的首要原理.  相似文献   

8.
古典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指超验的本体论。它在20世纪遇到了严重挑战,现代化进程及其所蕴含的市场逻辑对经验原则的推崇、逻辑实证主义及其“证实原则”对形而上学的拒斥、科学认知领域出现的纯粹客观性和绝对确定性理想的瓦解、后现代主义对所谓“元叙事”的解构等;而更深刻的危机却在于形而上学本身,即它的提问方式的知识论性质,使“在”沦为“在者”。形而上学作为人的本然的存在方式,只能被暂时遮蔽而不可能被彻底抛弃。拯救形而上学的真正希望在于清算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海德格尔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反形而上学还是后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健 《文史哲》2002,(6):87-95
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讨伐” ,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 :一是以经验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 ;二是以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非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运动的历史显示 :反形而上学总是无法彻底的 ,前面的反形而上学者总是被后来人批评为形而上学家。哲学正在向“后形而上学”转型。后形而上学是在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之间的辩证运动。在哲学的后形而上学时代 ,提供最终的形而上学根据已经不是哲学的主要功能 ,但解构各种形而上学根据的任务 ,却仍然是非哲学莫属 ,它体现着人类思维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本质上属于境界形而上学,故它不同于西方哲学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而上学.境界形而上学是基于对“仁”、“道”、“空”等存在的觉悟,而实体形而上学则是立足于对“是”的分析.所以,在儒释道中存在论和境界观是统一的.虽然说,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有本质主义的倾向,但是它仍认为“性”和“理”是相互内在的,所谓“性即理也”,即宇宙本体的“理”存在于人的“性”中,并能通过人的境界体现出来.陆王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是典型的存在论和境界观的统一.在道家那里,“道”是存在,也是境界.在佛教那里“空”也有存在和境界两重含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属于境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1.
黄玉顺 《阴山学刊》2008,21(4):76-78
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形而上者”(形而上的存在者)的思想学术,这种形而上者作为唯一绝对的存在者(所谓“道之为物”),乃是“形而下者”亦即众多相对的存在者(所谓“万物”)的终极根据。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逸的,但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必须重建形而上学。这就必然要求追溯到先在于任何存在者的、“前形而上学”的观念:“生活”亦即“存在”的思想视域。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学略论——回复陈明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形而上者”(形而上的存在者)的思想学术,这种形而上者作为唯一绝对的存在者(所谓“道之为物”),乃是“形而下者”、亦即众多相对的存在者(所谓“万物”)的终极根据。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逸的,但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必须重建形而上学。这就必然要求追溯到先在于任何存在者的、“前形而上学”的观念:“生活”亦即“存在”的思想视域。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育林 《学术研究》2006,2(8):41-47
一部西方哲学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发展史。古代形而上学是纯客观的实体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是思辨的主体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改造了古代和近代的形而上学,以实践为基础,创立了实践形而上学。实践形而上学认为真正的本体性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现实生活。实践形而上学不仅开启了形而上学的现代转型,而且其思想涵盖了当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复兴”和“重建”形而上学的基本视域,是现代形而上学的真正重塑。  相似文献   

14.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7,(4):115-139
意识到中西形而上学有形态上的重大差异,我们暂时悬置西方形而上学的观念,仅以《周易·系辞传》关于“形而上”、“形而下”的意思,把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阐述为追求得道而转换自身生存状态的活动及其体验式的反思。根据这一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观念,我们探讨具有生存自觉性的修身养性活动的哲学意义,并将它看成是中华民族“其命维新”的源泉。中国形而上学意义的澄清也为中西哲学的会通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尼采始终试图以艺术为基础建立其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但他所谈论的艺术形而上学涉及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概念。早期,他的艺术形而上学思考有着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将艺术当作人类得救的希望源泉;后期,他的艺术论观转向了泛艺术论,将艺术形而上学肯定地确立为人类唯一可实行的形而上学。尼采将梦幻解释为是艺术活动与其他类型人类活动的决定性力量。他认为,艺术的表现归根结底就像是在“做梦”;酒神力量是艺术的生命源泉,而“梦”则是这种力量最强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根本性质,也是人的本性的根本体现。人的本性具有双重性,灵与肉的矛盾是人的内在矛盾。人要超越这一矛盾,通过形而上学的追问以超越自身分裂性存在的局限性。从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来看,西方形而上学历经了对象性形而上学,中经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而达到现代视界的形而上学。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期待形而上学来启示人们复归人的本性,创造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形而上学(传统形而上学,下同)作为西方古典哲学的主流,曾被誉为“科学的女王”,也曾被贬为“孤苦零丁、流离失所的妇人”(康德语);既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思想家为这个“科学女王”献出了毕生的热忱和智慧,也有很多杰出的思想家对其进行“拒斥”。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风雨曲折本身就证明了讨论形而上学问题的重要性,而讨论形而上学问题则必须以对形而上学意义的理解为基础。本文所探讨的正是形而上学的意义。一形而上学的一般概念“形而上学”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tametataphysiCa,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它最初只有书目…  相似文献   

18.
“人是什么”的问题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它有着重建形而上学的背景。康德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对“人”的定义作了三次不同的转换,尽管这种定义仍然没有摆脱抽象性特征,然而其中暴露出来的“人的有限性”问题对形而上学重建有着某种程度的开启。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上学的“规定”与其未来指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的逻辑演进角度看 ,形而上学含义是双重的。形而上学乃是“哲学”的同位语 ,而与辩证法对立的含义仅仅存在于历史上极其短暂的黑格尔式的致思阶段。形而上学趋向于“智慧”,总是把“在场”与“不在场”贯通 ,形成永恒的“在场”。理解形而上学的难度在于运思取向的自由性质。尤其是当下对“形而上”的远离 ,使主体精于“世故”而疏于“天理”,这就要透过形而上学的原初含义 ,探求哲学发展的可能出路 ,在“无”中赋予“有”以形上的境界 ,提升主体历史生成的理论品位 ,以避免生活意义的可能淹没 ,使精神摇篮处于无遮蔽状态 ,并且对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加以理性展望 ,为其尚未“在场”而将来应该实现的“在场”辩护。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兼析陶渊明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基础上的,存在被理解为抽象的、僵死的理念或什么,而“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的基础上的,存在被理解为出现着、生成着、显露着的活的过程。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差别就在于,科学是研究存在者的问题,而形而上学不仅研究存在者,而且研究非存在者即“无”,“无”是科学所永远达不到的。而“无”之发现,全赖于“此在”,赖于人。海德格尔“无”的形而上学和他的哲学的诗意,使他和中国具有道家思想的诗人陶渊明十分接近,二者的哲学皆属于追求“本真状态”的超然哲学范畴,但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