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3.
孔子法律目的说析论——兼议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主张 ,法律的目的是“和”。这一法律目的说与他的“仁学”精神是一致的 ,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合”观念相吻合。孔子的法律目的说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一学说虽然存在缺陷但也有合理因素 ,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5.
6.
孔子曾做过与财经有关的“委吏”等职,直到他官至“司空”,仍然执掌着部分经济权力。据《孟子·万章章句下》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当”的字面涵义可理解为适合、合宜、正当。具体到会计职业中,可理解为得当、真实、明晰、正确、谨慎、及时、允当地记录、归集、整理、加工和报告乃至披露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合理地反映企事业单位的营运状况。“会计当而已矣”这句话,言简意赅,精辟地概括出了会计的本质与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科学与深刻地概括了会计工作的本质和应当遵循的原则。(一)诚信观。诚实… 相似文献
7.
8.
基于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孔子常以礼为尺度来衡量现实与入仕的关系,主张追求高远理想的士不应向无道现实折腰,不参与无道政治。然而,作为一位对于历史和现实有深邃思考的伟大哲人,孔子又越过了“不仕无道”所体现的礼制的束缚,将追求仁政作为衡量自己是否入仕的又一准则。但孔子不仅参与到无道政治当中,而且与僭礼的执政者保持着密切关联,这是因为他对于仁政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在孔子那里,作为个体性的仁政要高于普遍性的周礼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我国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周礼》中列举的12 种救荒措施和6 种济贫措施,是先秦时期防灾、救灾经验的总结,也基本上包括了后世救灾赈济的主要措施,其影响十分深远,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周礼全是我国自然语言逻辑的开拓者,他于1995年提出了一个以意义、语境、隐涵、预设等范畴为骨干的语言逻辑体系.在这个语言逻辑体系中,语境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学术界热烈讨论孔子评价问题之际,我想就孔子思想与历代儒家思想的关系,提出一些问题,向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同志们请教。儒家尊孔,言必称“夫子”。可是,历代儒生所祖述的孔子学说,并非即孔子思想的翻版。各个时期、各个派别的儒生,对于孔子学说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门户相攻,至为剧烈。在不断的互诋声中, 相似文献
12.
13.
《周礼》又名《周官》或《周官经》,系儒家经典之一。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则认为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年刘歆所伪造。近人曾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全书共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冬官司空》早佚,汉时补以《考工记》。 相似文献
14.
<正> 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公正无私、平等、博爱;而其教育思想中也同样体现着这样一种精神。例如:“有教无类”,意在打破少数人对知识的占有和垄断,打破民族、地域、国家的限制,提倡不分贵贱华夷的教育平等观。这与他的“天下一家”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在“有教无类”的原则下聚拢起的三千孔门弟子,作为“一个具有诸多政治、经济因素的新的社会细胞”,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孔子大同世界的雏形;又如,孔子的“诲人不倦”也是反对“私隐其学”,即把学问、知识做为私人财产,吝于授人;至于孔子师徒间的那种平等、诚挚、民主、和谐的关系,与孔子的大同思想更是缕缕相联。 相似文献
15.
16.
金景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7,(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至少从春秋末到“五四”,两千多年里,中国社会所有各阶级、阶层几乎毫无例外地都称他为“圣人”,足以说明这一点。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根据哪些材料来说明;它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或反动的;孔子的思想理论是哪一社会的上层建筑;为什么它在当时和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能给以正确地、全面 相似文献
17.
18.
孔子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孔阳先生是中国当代享有盛名的美学大家。他毕生致力于美学、文艺学的研究和建设,在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及中西比较美学领域都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杰出贡献。他提出的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学说,在国内自成一家,代表着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新学派与新水平。蒋先生的学术创获生前曾多次受到国家与人民的表彰,他虚怀若谷的学术品格与勇于探索、善于独创的治学精神更为广大学者所敬佩。在蒋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本刊发表这篇他在1991年山东曲阜孔子国际文化节上的学术演讲,以缅怀他的学术贡献。本篇讲演近日据录音整理而成,故蒋先生生前未曾审阅过。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男女爱情的问题,几乎没有哲学家讨论过,儒家讲仁爱,但只是在人伦道德层面上讨论,对于男女爱情则视为私事而认为不值得重视。”似乎我国古代的智者已超越了对爱情这一重要情感的体验,似乎他们不屑于对此进行思索和发表见解。然而这种认识显然颇有可商榷之处。在《论语》、《诗经》,乃至《孔子诗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先秦时期没有如今所指的“情爱”这个词,情爱现象及其关于情爱的思想却早已产生。在儒家思想的形成之初,孔子就对于爱情问题进行了观察并有过一系列论述。今天,我们有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孔子关于男女情爱的思想,但是他们往往对这个问题一笔带过,不作深入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