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会发展与主体意识的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同人类意识的发展是同一过程、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如果把人类社会发展大致划分为古代农业社会、近代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那么主体意识也可以相对地划分出——古代整体的笼统的主体意识、近代分析的理性的主体意识和现代综合的多层面的主体意识。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的发展都唤起主体意识的新的觉醒与进化,主体意识的每一次觉醒与进化都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类类主体在生物性上具有真实的本体论地位,物质上的困境、神性观念的阻碍、现代主权的禁锢导致了人类类主体的分化与迷失。全球化为人类类主体的回归提供了基础。全球治理的实现则依赖于人类类主体的回归。人类类主体的回归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前提条件。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解决人类现实性的生存问题,理性看待造成人类类主体分化、迷失的传统观念,为人类类主体的回归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明是随着网络技术而出现的人类社会文明的新形态。本文从人类(主体)与网络技术(客体)的互动关系出发,分别从四个方面对网络文明的本质进行哲学解析。从技术与人文的关系看:网络文明是网络技术的人文支撑;从网络与人类交往的相关性看:网络文明就是信息时代的交往文明;从人的发展角度看:网络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形式;从人类的理想追求看:网络文明是网络时代真善美的弘扬。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发展 ,冲击着人类社会 ,也影响着高校学生 ,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必须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者深入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三大矛盾:人与自然、人与人及客体与主体的矛盾及其在当代的表现,并指出解决这三大矛盾的关键:技术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制度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助动器;知识创新是现代杜会发展的启动机。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的普及,人类社会迈进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时代,这一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全球范围内的网络革命,以及这场革命所促成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指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结合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在网络环境下,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在经历了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之后,正向数字图书馆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虚拟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社会是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中展开活动 ,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改变了社会结构 ,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社会存在的新形式 ;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 ,形成了人类的虚拟生活方式 ;改变了人类思维的社会基础 ,形成了人类的虚拟思维方式。使虚拟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为社会哲学提供了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一方面为解决人类交往困境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交往行为本身、交往环境以及交往主体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与人的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影响着人类社会,使人具有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现在的人既生存于一个现实的社会,同样不可避免的要生存于网络社会中.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相比有着诸多不同,人的社会化在网络背景下必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既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晓平 《北方论丛》2005,(3):125-128
人类对主体的关注,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切.后现代主义针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弊端,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颠覆了现代主体性,消解了主体,提出"主体死亡"的口号.对现代主体的相关因素,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后现代主义者在颠覆和解构主体后,却不能回避主体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倾向.合理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克服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公共生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菲 《河北学刊》2006,26(5):39-42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与时代变化相伴随的哲学主题转换中形成的"主体间性"理论,既是人类生活时代变迁的哲学思想反映,也是与其相适应的哲学主题转换的必然结果."主体间性"理论揭示了现代生活的公共本质;表达了多元共生的整体理念;体现了消解中心的平等原则.探讨主体间性理论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体的生存能力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由两部分构成:外在生存能力和内在生存能力。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尤其是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主体的外在生存能力不断增强;然而,与此同时,其内在生存能力却又几乎是不断退化。主体内在生存能力的退化,在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要使人类社会不至于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而毁灭,一方面要继续提高主体的外在生存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增强其内在生存能力。为此,有必要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主体内在生存能力退化的原因及增强这种能力的途径。从表面上…  相似文献   

13.
论虚拟条件下主体的生存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框架 ,人们以虚拟方式在其中展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可以称为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的生成 ,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使社会分化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 ,社会主体生存也随之分化为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以虚拟性、模糊性、全球性、裂变性为特点的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生存根本区别的社会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带来了人类生存中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理想化生存与世俗化生存、全球生存与民族生存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生态的特征及其建设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文化生态是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文化共融共生、和谐发展的体现,它使网络文化呈现出一种健康、和谐的发展状态。通过对现代传媒及虚拟社会的审视,发现网络文化生态呈现出人本性、多样性、平衡性、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让网络文化生态发展面临多种内生发展障碍。此外,网络文化生态发展还面临一些外在障碍,包括社会主体的非理性、制度建设的缺失等等。目前网络文化生态呈现非健康的状态,内在规律和特征是其本身的特性,很难通过外力解决。对管理者而言,只有不断提高社会主体的意识,建立相关制度,才能营造一个相对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文化生态的有效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本文认为,集群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是人作为主体的三种历史形态。文章考察了主体形态的历史生成和人性根据,认为一部意识史可以说是人类呼唤自身主体性的历史。文章结合主体形态的现代转化和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阐述了当今弘扬主体性的时代内涵。作者还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培植个人主体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破除集群主体的传统形式及其影响是发展类主体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5):237-24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化交往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样态,迅速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日益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流交往形式。基于网络的交往丰富多样,同时也产生诸多问题和风险,主要表现为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普遍异化、现代与传统的全方位冲突、全球文化交往的多方面摩擦。网络自身局限、网络主体行为失范、网络监管"把关人"困境是信息时代文化交往困境产生的根源。信息时代文化交往的和谐拓展,应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网络文化观,激发网络主体的正能量,建立现代网络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7.
论自由的价值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受资源稀缺性困扰的条件下 ,自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无法消除的不一致性和内在冲突。这构成了主体自由的瓶颈制约 ,使个人自由空间的扩展举步维艰 ,人的自由天性长期受到压制 ,而社会的发展亦因此受到影响。现代社会突破了这一瓶颈制约 ,现代人将自由推崇为首要的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的统治者将扩展个体自由当成自己的合法性根据 ,所有这一切 ,都归功于现代制度对自由价值冲突的有效化解。随着主体自由度的增大 ,因自由而来的价值观冲突将更加激烈 ,现代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将会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治理:网络社会视阈下治理范式跃迁的新愿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球化大变革(global transformation)的时代。全球化时代的一种鲜明的历史趋势就是新的信息技术正以全球的工具性网络整合着世界资源。以这种网络化的新信息技术范式为基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正在形成。与此相呼应,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也在进行着重铸,治理由单个主体转变为网络整体,一种超越传统的科层治理与市场治理的新范式——网络治理(networkgovernance)正在全球范围内舒枝展叶。  相似文献   

19.
刘吉 《社会科学》2005,4(4):26-33
现代中等收入阶层的诞生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社会意义,它能增强社会稳定、提高劳动效率,是通向共同富裕的阶梯。现代中等收入阶层的出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是人类才能天赋呈正态分布曲线,二是人类创造的产品生命周期按照S型规律发展。社会主义中等收入阶层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等收入阶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由以知识分子为中坚的劳动者组成,不包括剥削者;它的理想型态是上圆下尖的粗胖橄榄型,即更多的富裕和更少的贫穷。认真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使其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徐国昭  李晓东 《理论界》2006,(10):146-147
危机意识是人类因自己的生存状况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危机感。危机意识是一种主体意识。在现代社会中危机意识起因的表象是生态和环境的危机,而深层次的根源则是因人类在主体性扩展中对于理性主义和物质财富追求所带来的人性失落和科学至上的忧虑。要消除危机意识,人类要正确处理主体性困境的问题。只有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解决好,人类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