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的法律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作为工具的法律与作为价值的法律 ,揭示了市场经济中人的经济行为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 ,即效率与公平。在此基础上 ,阐明了市场经济法律价值分析的哲学意蕴就在于从法哲学角度探讨法律如何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的效率与公平价值的实现。指出 ,效率与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价值的基本取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良好契机。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来调整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的价值取向,是关系到能否加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课题。一、调整组织人事部门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价值取向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般,社会主义条件是特殊,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殊条件下,以市场为依托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系统工程,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构建市场经济新体制,是目前必须明确并着手行动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原则与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市场经济,是现代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它是一种最佳配置资源的方式,它的动力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供求机制真正体现了效率原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有力手段。市场经济是机器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它既可以同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同社会主义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在体现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同时,必须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效益取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图书馆原有的效益观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图书馆工作评价标准的回顾,探讨了效益标准确立的意义,分析了图书馆投入产出的特征,指出整体效益即“社会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效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而新价值观的选择特别是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价值取向,反过来又对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的作用。本文以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林业经济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明显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现在正向着以制度建设为中心和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特点是 :以市场为导向 ,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合理配置资源 ,以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依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理论 ,密切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 ,走自己的发展道理 ,这是中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原则。林业市场经济改革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紧紧抓住林业生产经营的自然、经济特点和林业资金在再生产过程中循环周转的运动轨迹 ,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才有可能全面完成改革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按劳分配冉清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特点、运行原则等都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党的十四届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外来文化、思想观念的渗入,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格局的形成、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青年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总体上看,以一元化政治体制为基础的绝对政治权威和以政治目的为最高价值判断标准的取向,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取向,以传统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取向等价值原则正在逐渐淡化。表现为群体本位取向向个体本位取向偏移,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发展,理想主义价值目标正让位于世俗性价值目标等方面。客观地说,青年价值观的这些变化,是我国社会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民价值取向必将发生相应变化.本文认为国民价值取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民族性、滞后性和继承性.文章通过对国民价值取向的历史分析,将我国建国后国民价值取向的变动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单一稳定期、多元变动期和转型调整期,认为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卞,对国民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应有一个整体把握,同时要构建起科学的价值取向体系.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集体主义原则的贯彻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但不能由此认为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只能是个人主义。相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必然要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但这一取向的实现则必须有新的具体途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论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揭臣相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多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深化改革的价值目标取向,扬弃过去长期实行的国家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电教资料建设应进入市场张春荣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教育如何迎接市场经济浪潮的挑战,建立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教育观,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探讨的热点.而电化教育,特别是电教资料建设...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现状与引导●范志毅王蕾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也造成人们的价值选择多样化。有的大学生价值主体意识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追求享乐...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影响的二重性出发,从四个方面考察了它的正负效应,对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价值观进行了剖析;针对现实生活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紊乱现象,提出要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系,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设计了一个由价值导向的目标系统和检测系统有机构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文章认为建构这个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有四项基本工作:一是以立为本,重在教育;二是既要更新观念,又要实施观念调控;三是深入开发、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资源;四是恰当借鉴西方价值理论中的某些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5.
"十五"计划是我国在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对外经济关系的三个"重大变化"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基本价值选择上,"十五"计划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本价值目标,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制度创新为发展的基本方式,以满足人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准确把握<纲要>的基本价值选择,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立粮食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问题李全根努力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市场经济体制,乃是以市场取向为改革目标的本质要求。理论与实践都反复证明,持续稳定地发展粮食商品生产,乃是建立粮食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必要前提条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原有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忽略竞争,失去效益讲公平的平均主义弊端,我国进行了以体现竞争、公平和效率原则相结合为目标的分配体制的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分配格局正在出现,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和我国《招标投标法》的制定 ,招标投标采购制度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必须以注重效益为基本前提 ,从而实现采购的经济有效性 ,促进廉政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价值系统,两者存在价值同构,利益是价值同构的基础。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的同构的内容和方式,取决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的同构,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建立在社会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同构的原则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价值同构的前提是社会利益,价值同构的结果是互利原则,价值同构的应有之义是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不仅是一种理想和道义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原则。发展生产力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基点。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共同发展为前提。共同发展不仅要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缩小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也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公平竞争,体现现代市场经济的精神,并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