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好人难寻》是一部经典著作。从圣经的原罪观和救赎观两个方面对《好人难寻》进行文本解读,以期达到揭示好人难寻的本质含义以及理解暴力和死亡是老祖母获得灵魂救赎的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洪秀全及其同仁为了让基督教信仰适应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并符合他们缔造地上天朝的政治理想.继承传教士的工作,不遗余力地实现基督教的转型,从而开创了基督教的次生文化.洪秀全本人在一系列异象下产生的神秘宗教体验,以及他屡试不第而对科举考试滋生的绝望情绪,促使他重新审视儒家经典,并重新诠释圣经.他抬高圣经的地位,打压儒家著作.洪秀全自称从上帝那里直接得到启示,借此建立起独立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权威.尽管他从根本上否定儒家传统,但是也采借了儒家伦理道德训诫,努力净化圣经里失礼、猥亵的情节.圣经亚洲诠释学首先要处理<圣经>在所谓"非<圣经>世界"的接纳问题,太平天国在诠释<圣经>方面独特的中国经验,为圣经亚洲诠释学提供了极佳个案.  相似文献   

3.
<圣经>的解释权自中世纪以来一直被教会权威所把持.为消除神学家在<圣经>解释上的偏见,从而将解释<圣经>的最高解释权利还归大众,斯宾诺莎在严厉驳斥以往流行的、敌对的<圣经>解释方式及各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据<圣经>的历史以研究<圣经>"的普遍法则.他视该方法为"考求<圣经>真意的最准确的方法",同时又对其诸多"难处与缺点"作了深入剖析.斯宾诺莎的<圣经>诠释学方法及理论,对之后科学地解释和批判<圣经>以及西方诠释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开始关注《圣经》一书的文学特性,在研究《圣经》的叙述结构、文体风格、虚构特征等方面建树颇多,牢固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圣经》文学研究渐成显学。这些研究都抓住了《圣经》文学研究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圣经》的"文学性"做了某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一位基督徒,其成长经历深受《圣经》的影响,作品《红字》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圣经》情结,在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借鉴了《圣经》原型,故事情节方面也巧妙化用了《圣经》典故,并将《圣经》中的U型叙事模式予以灵活展现,整个故事无疑体现了《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古希伯来人的经典.作为宗教和文学的<圣经>,它具有非同寻常的风格特点:文体高雅,古语多;段落简短,段数多;句子开头连词多;段落开头重复多.文章用大量的实例和数据论述美国八位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对<圣经>风格的种种仿效.  相似文献   

7.
哈代的文学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包含了大量的圣经应用.文章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对作品中圣经意象、典故及人物形象等的分析,阐明其是应用圣经的典范,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部作品,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哈代的独特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拟用弗莱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对《圣经》文体的论述,通过对中英文《圣经》译本的比较,指出了各国读者对隐喻产生共同理解的可能性和原因。通过对圣经的意象和叙事结构的分类、归纳和综述,作者总结了《圣经》中英两个译本的译者在再现原文隐喻的内容和风格方面所采取的相应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期以后,一批研究者运用意识形态理论观照圣经文本外部与内部的意识形态冲突,为深入理解这部古老经典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研究模式.它有助于观察者纠正简单、片面、肤浅的思维惯性,形成趋于纯熟、全面、深刻的阅读视界,对圣经本身乃至理解、运用和传播圣经的历史达成更为周全的认识.意识形态理论视野中的圣经文本批评涉及意识形态批评的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圣经意识形态批评的研究实践,包括女性主义批评、解放神学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  相似文献   

10.
<圣经>就像一把开启西方文化的钥匙.东西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是广阔的跨文化对话的核心.其中的故事、格言、典故、传说等构成了"圣经文学".人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习语、谚语和文学作品都源自<圣经>,因此,对代表性的圣经文化--<箴言>的文体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更为准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