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化领域虽然呈现出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纷繁多变的复杂景象,但是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进.本文试图对这百年流变历程作一简略的述评。(一)当我们探寻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源头时,必然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神学统治的思想启蒙运动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成了同盟,“理性”和“自由”成为这个统一战线的两面思想旗帜.这时.科学对人发出“诗意的微笑”.这是科学与人文的蜜月时期。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战胜了共同敌人之后,二者的联盟开始破裂了。工业时代…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是林语堂文化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特征,它构成了林语堂通然不同的两个文化世界,同时也回应着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二重变奏。林语堂在科学与人文的双重选择中一方面显示出对西方科学文明的欢呼,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表现与西方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合流,这正是林语堂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林语堂的科学、科学主义观林语堂从小接受西化教育,对西方文明怀着强烈的向往,因此其崇拜科学是不言而喻的。当“五四”思想家高扬“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迷信,林语堂也顺应着这股强大…  相似文献   

3.
近代科学不仅仅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而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没有西方文明,近代科学不可能诞生;没有东方文明,近代科学也不可能诞生。但这种融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实现,却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种是必然因素,另一种是偶然因素。西方近代兼具了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因此近代科学就诞生在西方。这是西方的幸运,也是全人类的幸运,因为近代科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知识界掀起“文化热”。人们热烈、诚挚地追求、探索文化问题,很发人深思。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问题的大讨论,常常是变革旧观念的舆论准备,是社会革新的思想先导,近代文化史上,东方传统面临西方文明的挑战时尤其是如此。因此,我们回顾一下近代西学在中国和日本的境遇,也许有些意义。中国和日本与西方文化的接触,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差不多同时开始的。那时中日同处于封建社  相似文献   

5.
欧克肖特对文艺复兴以后欧洲最值得注意的思想样式的特征和谱系,以及它对近代欧洲政治的影响即“近代理性主义”进行了阐述和批判,全面检讨了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道德与政治生活的困境。近代欧洲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的“理性”实际上是“技术理性”,它通过将知识论寻求必然性、可靠性的特点搬到人文生活领域中,在充满偶然性、不确定性的政治实践中追求一套完美的设计来解决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由此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驾驶火车的政治生活形式,并在政治生活中造成了许多问题。本文以火车为喻,来介绍欧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评判李善峰一、现代化的历史局限性现代化肇始于欧洲宗教改革和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主义运动,是一种持续的历史变迁.作为伴随着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型文明,它是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人类的文化精神理性化的产物。近代西...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文化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正面交锋的产物。中国近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体西用”,故可称为“体用文化”。从近代文化形成的背景来讲,随着西方的“船坚炮利”轰开古老的中华大门,清政府感到“面子丢尽”,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西方的文明,其最终目的不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综观中国近代文化,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落后挨打的历史事实,也使我们深切地领悟出传统文化的弊端。不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传统文化(就整体功能而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  相似文献   

8.
在批判继承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出路的种种主张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利弊得失,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认为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思考要克服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缺陷。在大力宏扬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批判继承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出路的种种主张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文化现代化过 程中的利弊得失,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认为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思考要克服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各执一 端,相互攻击的缺陷。在大力宏扬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张越 《学术研究》2006,(1):109-113
近代中国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对中国现代化途径的探索,一直是与救亡图强的爱国主题密切相关的。从“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论到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从器物、制度层次到思想文化领域,对西方的学习范围逐步扩大,对西方工业文明所形成的现代化的认识逐渐加深。以求强求富、民族振兴为主题,有识之士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及其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科学伴随着西方工业文化开始在中国大规模传播,但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先进群体才在完整的意义上确认了近代科学的应有地位。先进的中国人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初就以鲜明的态度宣告:“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进群体已有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起来的明确意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文化抉择,是以对20世纪的文明判断为理论前提的。为此,我们在对五四以来的文化反思与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应以世界文明为起点,以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主线,以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为方法,以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学术探索、文化交流为旨归,来完成世纪抉择的学术、文化转型。东方新人文已是世界文明起点上的发展与整合,五四以来的东方文化派、玄学派及新儒学派,与高级现代化的科学、人文、自然之道融合起来,打通“后现代”,终结“新儒学”,进入“后儒时代”。邓小平理论则在改革、开放理论与“一国两制”中打开中西两种制度与文化更高一层的历史对话,它以开放人文构筑发展大道的文明抉择,也是东方走向西方,世界走向中国的历史圆合之道。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西方一元化倾向,由于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非西方世界的文化精神,因此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精神所面临的种种危机,科学思想前进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这都促使人们日益重新认识东方的文化精神,并再次回到文化多元化问题上来。文明道路的问题因此在文化学的讨论中也就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仅想围绕着这一问题,对中国文化的中国道路提出某种看法。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江户锁国论”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户锁国论”在日本史学界流传已久 ,然而这种表述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江户幕府“锁国”的目标仅仅在于铲除危害其统治的天主教信仰。关于德川幕府的禁书政策是“锁国体制”下全面抵制西洋文化的重要一环的说法也是一种误解。历史事实是 ,在江户时代 ,除与天主教有关的汉译西书 4 8种之外 ,有关西方的书籍大量流入日本 ,从而促发了日本人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和社会思想的兰学运动。江户时代 ,除抵制天主教之外 ,不但没有割断与世界的联系 ,而且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化。“江户锁国论”的传统认识影响了人们对江户时代整体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一、“划界”方式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甚至更早,自从工业革命以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一直是世界哲学与文化讨论的重大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必然会面临的问题。自从韦伯划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将现代化过程视为工具理性化过程之后,现代化过程必然会引发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与对抗,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不刊之论。在20世纪,科学与人文的紧张与对立已不限于学术界,而且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遗产的一部分,是压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身上的一种梦魇。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出现了朝权力分散方向发展的趋势,各种世界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全球主义者”宣扬的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共治”不但夸大了事实,而且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我们追求的和谐世界是“和而不同”的世界,其实质在于各种文明的互助与和谐发展。但是,从文明的相互压制与对抗转变为文明的互助与和谐,必然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过程。建设和谐世界,必须遵循所有的文化和社会都尊重的全球性准则,使每一种文明都能在其传统价值观与人类共存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问题”在俄罗斯早期斯拉夫派的思想中占有突出地位,“俄罗斯问题”的实质是俄罗斯的民族身份问题,也即俄罗斯文化的原创性问题。斯拉夫派的代表人物认为西方文明的本质是片面的理性主义,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而“俄罗斯原则”则是对完整知识和聚合性的追求,它具有西方文明无法比拟的优势,只有它才能拯救正在衰败的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18.
<正>侯冬梅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撰文指出,西方中心论的产生源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在不断超越东方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优势。典型的西方中心论是通过在思想上对西方文明传统的系统性哲学反思,以及对理性主义文化基础的普遍性论证,进而上升到文明发展层面的“文化优越”,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人文的学科分野始自近代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西科学及其实践在全人类生活中建构了具有统治性地位的现代性世界观,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文世界观不同程度被抑制。至斯诺1956年相关论文发表之后,科学与人文关系(对立和融通)成为世界性学术问题。西学东渐的我国近代学人多在欧西的意义上理解科学和现代化,人文的理解则是以儒学为主体的玄学,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欧西科学与中国儒学”关系。二者融通不仅是指两种地理文化的融通,更是指两种社会习俗的融通。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就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并促进中国各项建设取得进展,发掘具有“人文化成”本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体裁的新时代应用并在制度建设、学校教育、企业文化三个途径上落实。  相似文献   

20.
科学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由西方传入的近代科技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近年来,学术界较多地侧重在对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的评判上,而对近代科技在中国发展的实际则少见有人研究。近代科技在中国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到底如何?如果这一些具体问题得不到具体的实证研究,仅仅用“唯科学主义”这样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西方抽象术语,来对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文化进程进行概括性评判,必然限制了其史学诠释的能力。一、近代科技在中国发屈的历史轨违关于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