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融合视角中翻译的异化与同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一直存在异化与同化之争,本文结合当前情况,试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异化与同化,得出翻译中应遵循以异化为主、同化为辅之异化原则的结论,并提出几点具体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争议由来已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选择何种策略对于成品译文影响重大。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应当综合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而不是把它们分隔开来看待。而在操作中何时应当选择何种策略,则需要结合具体的翻译条件来确定。《围城》英译本是汉译英文本的代表作,其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是否得当,需要结合当时的翻译条件来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作品,被称为现代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也是异化文学的代表力作。从社会环境的异化、意象的异化、人性特点的异化三个主要方面对作品进行剖析,着重体现作品对"异化"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翻译界历来有归化和异化之争,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汉译英时宜尽量归化以方便沟通.《三国演义》Roberts全译本以异化策略为主也获得巨大成功,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说明归化未必是汉译英的最佳选择,相反,采用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翻译界历来有归化和异化之争,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汉译英时宜尽量归化以方便沟通。《三国演义》Roberts全译本以异化策略为主也获得巨大成功,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说明归化未必是汉译英的最佳选择,相反,采用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根据不同的编码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归化或异化策略的选择应视两种语言文化及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等方面因素而定。归化与异化这对翻译策略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和相互促进,二者是并存的。其目的是指导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傲慢与偏见》中的两场求婚片段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个中译本,指出后者在措辞、句式、篇章结构处理上更加精确得当,成功地再现了原作反讽的语言特色和幽默的风格,尤其是译作中人物对话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迥然不同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孙致礼通过结合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其译本更加贴切于原文,由此得出结论孙致礼的译本是成功的,他精湛的翻译技巧带领读者更好地领略了原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借助归化和异化的分析视角,比较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文译本,从同韵词翻译、打油诗翻译、双关语翻译三个方面分析了归化处理方式的优势,从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翻译、歌词翻译两个方面分析了异化处理方式的优势.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的情况,应该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而当源语和译入语之间没有对应的情况,属于源语文化所特有的事物是,较宜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于1951年,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最久负盛名的作品。该书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了美国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敏感、困惑、彷徨等一系列心理症结,并批判了成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本文试从研究该文本的叙事策略,即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交叉运用的审美意义以及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巧妙运用等两方面入手,来解读这部风靡全世界的现代经典小说。  相似文献   

10.
由于归化和异化之争在国内外翻译界由来已久 ,笔者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出发来比较《浮生六记》的两英译本 (林语堂译本和布莱克译本 )。最后得出结论 ,即归化和异化是互补的翻译策略 ,异化应是主流 ,归化是补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回顾中外文学翻译策略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以唐诗<破山寺后禅院>不同时期的四个英译本为例,分析支配翻译策略的种种规范,从而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诗学传统、不同翻译目的等因素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文章指出,只要不同语言和文化间仍存在差异,文学翻译策略的演进便会不停地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2.
美国犹太裔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叙述了堕落少年霍尔顿的经历.霍尔顿的堕落是一种表面上的堕落,是对于商业社会的反叛,批判了这种社会中道德的堕落.霍尔顿的颓废是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性戏仿,他的虚伪表征着对更深层次上的真诚的诉求,而他对于自然的眷恋则表现出反异化的主题.霍尔顿的堕落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蕴含着多重的伦理学和社会学维度,并在其间表达着一种道德救赎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间文化传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文学翻译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最初只强调原文作者及目标语读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到意识到译者地位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即译者从"隐身"到"显身"的过程。译者的显身,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和强调,主要指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包括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确会影响译作的类型,应该强调译者的地位,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翻译策略。在翻译理论界,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激烈争论中译者各执己见。近年来,译论界多数人认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要相辅相成。以《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印证文学翻译应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有机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译者的翻译策略,受其对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影响,并继而影响了翻译最终的结果。对《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晚韶华》一曲两译本的分析表明,从英语读者的角度看,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采用了异化策略,即忠实于源语文化的行为模式和表达方式,霍克斯的译本则采用了贴近目的语的归化策略。异化对于源语文化而言固然忠实,但对译文读者而言,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归化对读者而言易于理解,却狭窄了他们的视野,所以应将两种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意义的传达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无事生非》(另译《无事自扰》)是莎士比亚最成功的喜剧之一。剧中人物故意违背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以传递特殊会话含意。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两个译本都成功传递了特殊会话含意,不失为成功的译作,但在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风格上,两者迥然不同:朱生豪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译文流畅达意,但某些地方失去了原文风韵;梁实秋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语言难免有些许晦涩之处,却保留了异域风情。  相似文献   

17.
留恋青春少年那些最盛华最神秘也最本质的气息,这是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刘毅然的《奔逃》共同的叙事策略。有别于前者表现题旨的含蓄蕴藉,《奔逃》彰显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文化批判意味,小说的意蕴缘此而变得窄狭,在题旨的表现上也给人以不充分的感觉。这种审美追求的迥异与二人缅怀青春的不同言说方式息息相关:塞林格是执着地守望"麦田",刘毅然则热衷于重新经验青春的热烈和纯真。  相似文献   

18.
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法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法是当今翻译界比较常见的两种翻译方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与语言环境和译者的目的、意图有关。由于古籍富含各种传统的文化因素,因此,在古籍的翻译中,尤其要谨慎为之。本文从Eugene A.Nida的几个文化特征的角度,通过分析杨宪益和Hawkes的两个《红楼梦》译本的翻译方法来比较归化与异化。归化和异化各有优劣,两者之间应当是矛盾的统一,而非绝对的对立。完全地接受对一种译法或是排斥另一种译法,都是不恰当的。必须将它置于特定的背景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谨慎翻译。  相似文献   

19.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与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典故翻译是译者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浮生六记》原著中有很多文化含义丰富的典故。拟以其两译本为例,探讨典故的不同翻译策略,旨在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对比,分析译者处理典故时的做法与得失,并指出译者应恰当地处理典故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胡庆昆  余鹏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2):71-73,116
从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两个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的诗学形态,分析程小青翻译《罪数》的翻译策略,以期了解程小青翻译《福尔摩斯全集》时是如何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对程小青的异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形式、称谓与结构等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追随主流翻译策略和让译文充满“洋味”;对程小青的归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题名、文化等方面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关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分析,认为程小青在翻译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时较多地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适时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