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构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美国著名学者古尔德不但用黑格尔的自在和自为的辩证法激活了马克思“三形态”学说,而且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来激活“现实的人”的实在性,进而构建出一种以对象化活动为基底的社会本体论,并以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对这种社会本体论进行了阐释,从而将与之相关的自由问题推进到自我实现的高度。但是,古尔德由于过于强调对象化活动在生成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性,使她的构建陷入了功能主义,没有实现黑格尔式的关系论和亚里士多德式的实体论的真正融合。为此,我们试图以社会定在取代对象化活动,以此融合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构建一种契合马克思思想的本体论。此种社会本体论给出的社会关系理论不但强调主体在历史中不断扬弃和运动,而且肯定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所有制问题,为马克思社会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种整体性的建构方案。  相似文献   

2.
简单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出发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单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出发点郑怡然马克思论证了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后,提出了价值的“质”的学说,指出形成价值的实体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紧接着,马克思在解决抽象劳动的计量问题时,又提出了以简单劳动作为尺度单位来计量抽象劳动量的思想。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阐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篇构想密切相关.“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的原则有两个层次的意蕴:理论叙述的先后顺序与经济学范畴所表现的关系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一致的;经济思想的成熟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程度.“从后思索法”意在提醒人们:要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处,“俯瞰”较为低级的历史进程.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与猴体(低级)和人体(高级)的关系是有差别的,不能混同.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运用的叙述方法并不只限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核心命题在于指明:资本是劳动产品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产物.“抽象”在思维中上升为“具体”的过程, “理论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代利刚 《东岳论丛》2022,(11):134-141
资本逻辑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等领域使用的高频范畴,对此,国际学界的研究有着两种倾向:要么把资本逻辑理解为历史的机械反映,要么理解为近黑格尔式的自否定。不同的倾向导致了对于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不同理解:要么理解为机械的对立,要么理解为抽象的否定。从西方哲学传统来审视,上述解读把资本逻辑解读为“逻各斯”。通过对《大纲》和《资本论》的平权解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逻辑是“历史抽象”的结果,表现为逻各斯和努斯精神的统一;资本逻辑的限度在于资本的外在目的和劳动者的内在目的、资本的贪欲和劳动的生命力之间的异质性。进一步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现实的人”不仅仅是社会关系中物质生产的人,而且是有着逻各斯和努斯精神的鲜活生命体。社会规范“同一”或对象化这种具体的生命体的同时,又有着“非对象化”的“异质”和对抗。  相似文献   

5.
刘琳 《晋阳学刊》2009,(2):36-39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古典“经济人”思想的批判,是马克思在科学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古典“经济人”思想的抽象性质,而且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从抽象的“经济人”思想出发来“对一种他不知道历史来源的经济关系的起源作历史哲学的说明”(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辩护论思想,并由此出发展开了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6.
胡大平 《人文杂志》2005,42(6):15-20
(上接第5期)三、生产力与历史意识的客体向度现在,我们回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这个理论武器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但同时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如何把工业与私有制剥离开来。这个问题是这样产生的。他从异化劳动角度证明,私有财产是人的异化的本质,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①。而从“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这个黑格尔辩证法原理出发,马克思说,既然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那么私有财产便是这种主体本质的对象化,即客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具体"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 《学术研究》2004,2(4):23-27
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根本精神是“具体” ,是面对具体社会问题 ,揭示具体社会具体发展规律 ,为具体类主体变革具体社会服务的“具体”方法。马克思哲学“具体”超越了抽象文本学研究 ,反思具体、现实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本真出场路径 ,发展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本真形态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把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归结为"人的哲学"时,实际上还必须注意到这种人本主义问题式的内部转换,只有充分了解了这种内部转换之后,我们才能廓清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与中后期思想的内在关联性.总体上来看,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问题式经过了两条线索的转变,一是明线,即显性逻辑的转变,先后经过了"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向"单个人的抽象物"的...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对象化并不一定导致劳动的异化,也就是说,劳动的异化只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才会使劳动的对象化变为劳动的异化,因此,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劳动的对象化,而在于在何种生产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成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外化、外在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工人进行剥削与掠夺,而这种对工人的剥削与掠夺却被资产阶级学者描绘成为自由、平等与正义。因此,揭露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真正本质,正确理解和区分马克思劳动的对象化与劳动的异化,便成为马克思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分析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性分析。鲍德里亚认为劳动概念是政治经济学创造出来的 ,当马克思以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潜能规定时 ,马克思的理论恰好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鲍德里亚面对的对象是青年马克思处于人本学影响下的劳动概念 ,并将劳动的实证化理解作为补充 ,因此他虽然揭示了劳动“价值”论中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内容 ,但他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却是一种理论上的误读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什么标准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认识。一、生产劳动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含义的概念任何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都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正是从这两方面出发的。首先,马克思从生产力的角度,即从简单劳动过程的结果,考察了生产劳动的一般。马克思写道:“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加以考察。”①“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②所以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所作的最抽象最一般的表述来看,或者从一般劳动过程的观点看,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界研究成果大体上从文化哲学、政治哲学角度对马克思文化的单独领域进行"原子式"的解读,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构过程进行原著的解读,从现实文化境域中"回到马克思",将文化作为社会一种力量或者动力的角度等四个方面去诠释马克思文化思想。然而,这些著述亦存在一定不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家信奉的“劳动创造财富”圭臬无法开解“工人劳动带来贫困”的悖论。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纠正了国民经济学家对劳动的抽象表达,揭示了资本对劳动的宰制,说明了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以及工人劳动受贬损的必然,并指明了工人阶级的劳动解放进路。马克思指出:雇佣劳动是“低级的”和“暂时的”形式,注定会被更高社会形态的自由联合劳动取代;劳动战胜资本的根本路径是,工人阶级要以革命的政治行动废除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的所有制”,消除劳动的阶级属性,使劳动回归人的自主活动。  相似文献   

14.
“保卫马克思”是阿尔都塞理论初衷。阿尔都塞立足《资本论》研究,聚焦“意识形态”问题,采用征候阅读法来理论地保卫马克思,捍卫马克思思想关于社会历史构成的“科学逻辑”。阿尔都塞冲撞意识形态界限的努力把意识形态的隐匿性、封闭性、统治性显现出来,从而为穿过意识形态幻象提供了理论前提。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维度探讨“个人消失”难题,是对马克思“个人被抽象统治”现代性问题的深入延展,但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精神分析”问题是从根本上错失了马克思的“解放逻辑”。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成败启示我们要妥善处理形而上学批判和后形而上学希望的辩证关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内含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论资源。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体现了马克思社会理想观的理论观念。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转变。真正的共同体集中体现了追寻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境界之“和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义”所在,就在于其哲学思维所采用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逻辑。马克思的“和谐共同体”思想就是立足于它的哲学思维,在实践的内在规定性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而形成的集合体。和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相关,并成为引导当今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参照和价值路标指引,这一问题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从四个方面论述主体和对象及它们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一、人的哲学——主体哲学,“人始终是主体”①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  相似文献   

17.
孙琳 《北方论丛》2015,(6):112-117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以两种原子论比较为切入点,对抽象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物,即宗教、各种宿命论哲学、神话进行了“三重去昧”与扬弃,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逻辑演进下复归至“自我意识”的本质“自由”之中。在“三重去昧”过程中,马克思的“自我意识”观完成了三层超越:第一,仅仅作为“实体”存在的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原子论;第二,仅仅作为“主体”存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抽象“自我意识”;第三,仅仅作为“抽象性”的个体存在的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具有两个层面:第一,作为其对象化活动的感性实践;第二,作为其对象化物的感性自然界。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对象化使“实体即主体”的“自我意识”的本质在辩证逻辑中获得完成。“自我意识”的本质即自由。《博士论文》开启了新的世界观,即新的现实理论视域和新的实践视域,启迪和照亮了思想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张文喜 《文史哲》2001,3(3):107-113
马克思的社会知识建构 ,遵循理性认知原则 ,以“科学叙事”风格体现着的社会批判 ,是马克思思想中的“活”的资源。尼采思想的最大成就 ,就是推翻了伦理价值自明性的概念 ,他的所谓终极混乱的说法 ,揭示了人始终处于价值创造与毁灭的张力之中。他的“美感叙事”的行文 ,具有隐约、不连贯、神秘等特点 ,与马克思社会知识学叙事的逻辑性 ,体现着的对物质、精神世界有序性的尊崇恰成对照。建基于“科学认识”之上 ,多维度、多旨趣地解读马克思 ,是在新的知识条件下 ,把握马克思丰富思想所必需  相似文献   

19.
吕明 《江淮论坛》2007,3(4):14-17
马克思社会权力思想既注意到了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的同质性,又科学解释了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张力.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法,说明社会权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现实社会权力展开批判.马克思的社会权力思想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理论界一些同志热衷谈论“异化”,在人们思想上一度造成混乱,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和前途失去信心。因此,有必要对异化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的地位、演变与发展,作一番考察,以便弄清楚这些言论到底是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特定含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首创异化劳动概念,把当时流行于哲学界的异化范畴引入了社会经济领域。异化劳动概念侧重分析的是社会经济制度,其出发点是社会存在,不是抽象思维;它研究的是现实的经济关系,不是虚妄的精神关系。这是马克思与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异化,费尔巴哈提出的人性异化的根本区别。 异化劳动概念实质是揭示了一种客观的对立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这首先表现在马克思规定这一概念的目的上,他说:“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