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西省永丰县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的同时,着力于乡村整治,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一批独具特色的绿色园林型、生态庄园型的新型村庄不断涌现,罗铺垦殖场朝阳新村就是这批新型村庄的示范村。  相似文献   

2.
《探求》2015,(3)
美丽乡村建设是以生态文明为主要突破口,破解新时期"三农"发展难题、推动城乡统筹进程的重要战略部署。广州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强烈的新型城市化目标指向,借助于财政资金和政策体系的支撑作用,历经近两年的试点实践,已经具备向着力培育村庄内生发展机制新阶段转化的优势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旨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两大战略。总结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需要厘清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找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突破口。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资本与劳动力各要素在向城镇流动中已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向城镇集中,耕地减少,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村庄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普遍;资金外流状况未得到改善,资本要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还有待发挥。为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实现良性互动发展,从宏观上应做好统筹规划,而从微观上应密切结合村庄发展实际,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村庄确定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策略重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国采取了近半个世纪的城乡二元分割、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镇化模式,在此模式下,中国的城镇化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分割、城镇化水平低、进程缓慢等特点,由此造成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城乡间要素流动受阻,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公平都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国力显著增强,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整体战略转型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这一新时期战略转型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郭艳华 《探求》2013,(4):10-17
新型城市化是广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当前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已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面临着二元结构和体制严重制约和束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差距扩大、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与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农村改革发展滞后、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主要挑战。基于城乡和谐发展的广州新型城市化实现路径应突出"一个核心、两大重点、三大支撑"。其中,"一个核心"即提升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两大重点"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大支撑"即产业发展互补、空间发展融合、社会发展和谐。  相似文献   

6.
谢秋运 《社科纵横》2004,19(5):50-51
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 ,村民自治面临着嬗变与超越的契机。城市化促进传统的封闭式村庄向现代的开放式村庄转型 ,作为村治主体的农民其现代性亦随之在不断增强 ,基于此村庄法理秩序的建构具备了更多基础性条件 ;伴随城市化进程 ,“村居”转制渐成一种趋势 ,对此应作好各方面协调工作 ;此外 ,城市化还是城乡基层民主互动的一种重要社会机制。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民主化的乡村社会对于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推进力量。  相似文献   

7.
以总结集体土地价值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调研北京市朝阳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现状,对2009年实施城乡一体化的49个村庄进行了集体土地价值测算研究,为深入进行集体土地增值及收益分配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农民抗争研究中,大多表现出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事实上,草根型意见领袖并不必然具有被精英主义范式所强调的所谓“权威”、“地位”、“权力”、“魅力”,更不是由外界进入的社会精英。这些草根型意见领袖所拥有的,只是行动网络,以及网络中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研究发现,草根型意见领袖通过运用网络结构与资源来实现其意见影响力的逐级扩散;草根型意见领袖所发起的网络行动之最终成败主要导因于其建构的行动网络之特质;草根型意见领袖的意见影响力具有事件特殊性而不具有村庄普遍性;草根型意见领袖的意见影响力嵌入于并受制于村庄社会关系网络;草根型意见领袖所发起的网络行动可能导致村庄社会网络的重组。  相似文献   

9.
郭葆明 《社会工作》2009,(23):30-32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逐渐明晰。统筹城乡发展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市民和农民的发展纳入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之中,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制度,在城乡异质的基础上,建立二者功能协调和互补,改变城乡分割局面,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改善城乡功能和结构,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共同作用下,作为农民传统聚居地的村庄发生了演变,有的村庄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空心村,有的村庄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尽管村庄劳动力要素流失是普遍现象,但目前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从原来单纯的单向流动发展为复杂的双向流动,村庄劳动力资源的流入流出频率和数量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发达地区的村庄表现得更为明显。不同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流动情况既存在共性的地方,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村庄经济发展状况是村庄劳动力流动的最初动因,经济性动机起决定性作用。农民自身的技能水平、社会资本积累状况、资金的获取等资本整合情况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动趋向,而无论决策的结果是进城还是回乡,目前来看生计型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1.
重庆都市区城乡一体化中社会保障与社会文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玲 《社科纵横》2005,20(1):15-17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 ,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条件下 ,通过城乡统筹发展 ,以城带乡、以乡补城 ,建立城乡协调的新型城乡关系 ,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一体化的发展过程。重庆都市区 (指主城九区的范围 )的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具有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条件。本文专门针对重庆都市区城乡一体化中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文明问题展开研究 ,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为有效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江西省黎川县推行常规医疗救助与新型合作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医疗救助模式,将城乡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  相似文献   

13.
何飞云 《探求》2006,(Z1):59-6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在我国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也是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其根本就是通过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由发散型向收敛型转变,最终逐步实现城乡差距的合理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加快城镇化进程"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阶段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切实完成新型工业化模式多重任务,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中国式道路。  相似文献   

15.
村庄实践中的土地秩序和土地利益主体农民的土地认知,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回顾农村土地秩序的变迁历史,在田野经验基础上梳理土地承包秩序、 流转秩序和征用秩序的实践样态,发现不同的土地秩序对应相异的产权需求,农民的土地认知和土地权属观念既受传统的多元地权配置的影响,又受城乡二元体制、 地方知识体系、 村庄阶层分化、 家庭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既需借鉴历史实践中的制度遗产,又需结合城镇化进程中村社结构与基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城乡市场分割是城乡协调与科学发展的重要障碍,但形成市场分割的原因十分复杂,不仅有长期以来的管理体制问题,也有农村经济生活自身问题。在城乡市场统筹建设过程中,一些人希望通过市场解决城乡市场分割问题,实现城乡市场一致化,这种观念影响了城乡市场统筹的具体实施,在城乡市场统筹中要么推卸政府责任,要么对农村市场建设定位过高。因此,要解决城乡市场统筹建设中的难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纠正各种认识偏差,破解体制、途径与目标难题,不断推进城乡市场统筹建设进程,为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城乡新型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因而,应深入研究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富人治村的类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人治村在目前已是普遍现象,可以分为经营致富型、资源垄断型、项目分肥型、回馈家乡型等四种类型。前三种类型具有典型性,有着不同的具体机制。经营致富型富人治村隐含政治排斥,富人通过塑造“不用家财补贴集体就没有参政资格”的政治氛围,使普通村民丧失被选举为村干部的机会;资源垄断型富人治村依赖派性结盟,富人通过与“混混”势力联合,垄断村庄公共事务,以暴力威胁使村民噤声;项目分肥型富人治村导致精英俘获,富人通过社会关系获取自上而下的资源项目投入,从而获得村庄公共事务的支配权,使村民被动或主动地远离村务。不同类型的富人治村都产生了负面效果,削弱了村级民主,破坏了民主的外部环境,因此需要反思相关政策措施和话语。  相似文献   

19.
民主选举制度并不必然带来村庄选举的强竞争。实地调研发现,村庄选举的弱竞争构成了中国绝大部分村庄选举的主导样态。城市化背景下,村庄的去精英化、村庄社会结构的碎片化、村庄公共利益与村民个体利益的弱关联化,是形成村庄选举弱竞争状态的主要原因。村庄选举的弱竞争可能造成村庄有效治理主体无法生成。为了保证村庄治理队伍的有序更替,乡镇往往通过构建制度化的后备干部遴选机制、非正式的村干部退休机制、村干部待遇提高与晋升机制对村庄选举进行干预。但这些机制又带来了村民自治消解、村级治理行政化的意外后果。因此,如何平衡乡镇干预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人口流动是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显著促进了乡村振兴,但2010年后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分地区看,东中部地区城乡人口流动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西部地区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东北地区二者表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乡村振兴的五大指标来看,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乡风文明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治理有效存在不显著的负向作用。中国城乡间的单向人口流动已呈现稳定态势,应分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人口流动政策,特别是积极推动城乡间的双向人口流动,使之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深度融合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